1、但我立即要申明木心先生的“唯一性”。诸位读了他的书就会发现:将木心先生与以上任何一位曾经被淹没的“老作家”相比拟,都不可比,都不恰当。在他身上没有断层,上述五项传统先后吞噬的问题完全不存在。
2、 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1927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跟随林风眠先生学习绘画,毕业后迁居上海。
3、人害怕寂寞,害怕到无耻的程度。换言之,人的某些无耻行径是由于害怕寂寞而做出来的。
4、“我是丹青啊!”我冲他吼叫,因这声叫而发急,另一念同时到位:完了,先生要死了……他微微一愣,神色转而舒缓。我仍不能确定他是否认出。片刻,如他交代自以为要紧的意思时,悠然转用浙沪口音的普通话,平静而清楚地说:(木心先生介绍)。
5、浙东方言便是这样地将“桥”叫做“一顶”。他疯了,我想,等着他恍然沉吟。渐渐地,先生看向天花板,语调平静:
6、10)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关于作家木心先生精彩语录1)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
7、今天,上午,先生又开始与我絮絮说话,是昔年对谈时的熟悉目光,忽然,“你是谁?”我永难忘记那一瞬。
8、4)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与骚乱。
9、曾获三次奥斯卡纪录影片提名的导演FranciscoBello与TimSternberg曾在2010年间前往中国数次访问木心,制作了记录片「木心:来自地下的笔记」(NotesfromtheUnderground),后改名「梦想抵抗现实」(DreamingAgainsttheWorld),这一个访问见证了最后时期的木心。
10、2)当我与敌人对坐,我是清醒的。我忘怀自己时,是和朋友在一起。——木心《我纷纷的情欲》
11、木心在山中,白天借天光,晚上借烛光,沉浸在福楼拜、尼采、莎士比亚的世界中,热闹极了。
12、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13、我不想过于理论化地谈论木心先生,这也非他所愿。他曾说:“文学、哲学,一入主义便不可观。”
14、从前的人,多认真。认真勾引,认真失身,峰回路转地颓废。
15、木心先生不是一位“新作家”。他的写作生涯超过六十年,早期作品全部散失,但八十年代再度写作后,台湾为他出版了多达十余种文集。他的部分散文与小说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并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与福克纳、海明威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在哈佛与耶鲁这些名校教授主办的《文学无国界》网站,木心先生拥有许多忠实的读者。
16、“海盗在哪里……”他认真地问。完了。先生与我二十九年的剧谈笑说,就此永逝,他变成满口胡话的老人。
17、18)都有一份纯真,激情,向上,爱美,生动憨娈的意境,亦即是罗曼蒂克的醇髓,几乎可说少年青年个个是艺术家的坯,诗人的料,英雄豪杰的种。——木心《素履之往》
18、1982年,我与木心先生在纽约结识,从此成为他的学生。24年来,我目睹先生持续书写大量散文、小说、诗、杂论;九十年代初,我与其他朋友听取先生开讲《世界文学史》课程,历时长达五年。课程结束后畅谈感想,我说:我可以想象不出国,但无法想象出国之后我不曾结识木心先生。
19、 五十年代后,分别任中学教师与上海工艺美术设计师,私下写作,积著作二十种,文革初抄没。前后三度被囚禁,成狱中手稿66页。1979年获平反,任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1982年移居纽约。重启绘画与写作,分别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版诗集、文集三十余种。同期,作画不辍。2001年,耶鲁大学美术馆为其举办大型个展,并巡回芝加哥美术馆、夏威夷美术馆、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随展出版精装画册。新世纪木心应家乡乌镇竭诚邀请,于2006年回乡定居。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时逝世。同年,乌镇为之起建“木心美术馆”。
20、然而,300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21、 自2001年起,由乌镇旅游开发公司出资,耗时五年,晚晴小筑得以落成。2006年九月,木心先生以七十九岁高龄,返乡安居,直到2011年冬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22、精彩!《素履之往》虽然是一本随笔集,但是木心先生的金玉良言却在书中俯拾即是,仿佛在你畅游木心先生笔下的文韵时,不经意间在一个细枝末节就会豁然开朗,如山间明月倾洒于身,以文字之韵给你的心灵来一场透彻的洗礼。
23、木心去世当天,陈丹青写了一副木心先生自己拟好的对联作为挽联:此心有泛泛浮名,所喜私愿已了;彼岸无双,草草逸笔,犹叹壮志未酬。
24、他内心装着艺术,活得清醒,享受着冷清,心中却风风火火,丰富饱满。
25、25)凡永恒伟大的爱,都要绝望一次,消失一次,一度死,才会重获爱,重新知道生命的价值。——木心《文学回忆录》
26、木心先生,本名孙璞。1927年生,浙江桐乡乌镇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毕业,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
27、在各种孤独中,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而灵魂丰盈的人,是不怕孤独的,下到一草一木,上到河汉星辰,他都能交流。
28、这世上,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与皎洁。
29、 木心先生自幼酷爱艺术。青壮年时期,遭遇了那代人难以避免的政治迫害,著作被没收,几度被囚禁。1982年远赴美国,陆续在台湾出版著作十余种,一时洛阳纸贵,为岛内及海外华语文坛所推崇。九十年代,他的部分作品经译介,被列入美国大学文学课课程。新世纪初,耶鲁大学美术馆、芝加哥大学美术馆、夏威夷大学美术馆、纽约亚洲学会,分别举办木心绘画及狱中手稿巡回展。2006年,木心先生的系列著作在大陆推出,各阶层读者逐年增多。2011年底,逾百位青年从全国各地自发赶来乌镇,参加木心先生的葬礼。
30、新医院都是相似的,洁净而无情——纽约的公立医院大致建于二战前后,管理上佳,设施和面积尚不及这里——十二楼病房多半空置着,若在京沪,想必人满为患。院方早经向宏的关照,十分重视,将先生安置单人病室,我亲见楼下本地乡民求医住院的纷乱。向宏说也可直送上海华东医院,但以能够动用的关系,须得挤在五人一间的病房。现在独间里是两位片刻不离的青年——鬓发乌黑,胡须剃青,他俩在老人身边显得过于年轻——还有一位阿姨。镇方的副总,小付,随时探视,每日准点送来保温的菜肴白粥……故乡能做到的这一切,应是可宽心的。
31、5)现在变得,当别人相对调笑似戏,我枯坐一侧,不生妒忌。现在变得,街头,有谁拥抱我,我茫然不知回抱。
32、2)你的眉目笑语使我病了一场,热势退尽,还我寂寞的健康。
33、26)因为我已证明了人是可能具有无欲望无功力观念的单纯的爱,即使只是一念之诚,确实是有过,而且不谙世故的少年人可能会去实行的。——木心《爱默生家的恶客》
34、真正将木心带到大陆读者面前的,是画家陈丹青。陈丹青是木心的学生。1982年,陈丹青在纽约求学,在地铁上因为朋友介绍而认识木心。1989年,木心在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陈丹青听了五年,记了厚厚的五六本笔记。
35、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36、21)爱一个人,没有机会表白,后来决计绝念。再后来,消息时有所闻,偶尔也见面…幸亏那时未曾说出口,幸亏究竟不能算真的爱上。又爱了另一个人,表白的机会不少,想想,懒下来,懒成朋友,至今还朋友着…光阴荏苒,在电话里有说有笑,心中兀自庆幸,还好…否则苦了。——木心《素履之往》
37、木心先生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木心先生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
38、画展研讨会上,《西藏组画》被誉为“现实主义”的“还原”,而获得普遍肯定时,他却答道:“我并不愿把这些画抬高到“高于生活”的种种“主义”中去。”
39、当愚人来找你商量事体,你别费精神——他早就定了主意的。
40、11)许多事,如果是杜撰的,就立刻索然无味。——木心《即兴判断》
41、为研究对木心构成重要影响的人物,馆长策划开馆特展如下:
42、若说《素履之往》这本书表达了什么,我想并不恰当,木心先生的渊博深意,我想诸如我等普通人也只能浅读一二。所以不如说说,读这本书我学到了什么?
43、我们如果将周氏兄弟定义在五四时代,将沈从文、张爱玲定义在三四十年代,将建国后的著名作家分别归入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然后据此规范他们的文学观、时代性与写作立场,相信不会遭遇太大的异议。可是我们如何定义木心先生的文学归属?
44、在木心美术馆,当我长时间驻足观看、聆听木心生前几段珍贵的讲课及采访视频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安静、平和、博学、乐观、幽默、风趣的老者。
45、今天,我一再提醒我的陈述必须保持克制。我只是他的学生,不是一位有资格评价文学的人。当此向大家介绍先生,我实在做不到像他的文字那样精确而恰如其分。我不敢说在座的朋友中没有一位读过先生的文章。人不能单凭一篇文章认识作者,尤其是像木心先生这样丰富、深沉而多变的作者;然而有时一段词语、一句话,就能透射光芒,直指人心,先生正是这样的作家。
46、17)现代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文学回忆录》
47、1931到1932年间,孙璞和爸爸、妈妈、大姐姐、小姐姐在一起
48、墙上有一行行方块小字,诗句灵动,话语精警俏皮,逗人发笑,也引人深省。
49、我们点了一碟东坡肉,一碟咸口的花生米,一碟豆干炒马兰头,两碗白米饭。一顿饭如同风卷残云,吃得罄尽。
50、出版作品600多万字,其中包括《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宝贝当家》、《一个女孩的心灵史》、《调皮的日子》、《逃逃》、《小丫林晓梅》、《小香咕系列》和《会跳舞的向日葵》等50多部作品。作品先后50余次获得国内外大奖、10余次被改编成影视剧,10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还有10多部作品出版了日文版、英文版、德文版、韩文版、荷兰文版等发行到海外。
51、-------------------------------------
52、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53、8)这样一种人,很不容易道破。试道而破之——只有正义感,没有正义。
54、23)从未见有一只鹰飞下来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木心《即兴判断》
55、“打走了!全部打走了!”我们俯向他,高声应答,如骗小孩,同时我迅速镇定自己,预备接手这骤然陌生的经验。他靠靠好,神情将信将疑:“哦,原来这样……”
56、木心美术馆由贝聿铭弟子、纽约OLI事务所冈本博、林兵设计督造,由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巨匠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施工,全程历时四年;馆内设计与布展,由OLI设计师法比安主持,为期一年半。全馆建筑坐北朝南,以修长的、高度现代的极简造型,跨越乌镇元宝湖水面,与水中倒影相伴随,成为乌镇西栅一道宁静而清俊的风景线。美术馆总体占地6,700平方米(72,118平方英尺),外观与木心先生心仪的简约美学相契合。木心先生曾以“风啊、水啊,一顶桥”高度概括并预见了今天建成的美术馆与周边故乡的景致,而“桥”的隐喻,为木心毕生融汇东西方文化与美学的艺术实践,做出了绝佳写照。
57、从1982年秋,初到纽约的陈丹青意外在地铁上结识木心开始,两人的亦师亦友的师生情谊便持续到了木心离世,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尊木心为“先生”。木心对陈丹青有传授知识之恩,一直以言传身教影响着陈丹青;而陈丹青也尽己所能完成老师的夙愿:归乡、出书、安葬、为人所知,让木心晚年有所安慰。两人的师生情谊让人感动。
58、木心,1927年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东栅。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59、什么是我们的“阅读经验”?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我曾在访谈中说过几句粗暴的、涉嫌冒犯众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话,我的意思是说:当代文学家,甚至六七十岁的作者,你看不到他们的语言和汉语传统有什么关系。绝大部分作者一开口,一下笔,全是1949年以后的白话文,1979年以后的文艺腔——如果情形果然如此,那么,这就是我们几代人的书写习惯与阅读经验。
60、1993年左右,木心摄于纽约皇后区杰克逊高地82街旧居正门。
61、《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62、10)弱而愚者,不知谁看得起他、谁看不起他。弱而智者,最在乎谁看得起他,谁看不起他。强而愚者,以为无论是谁,都看得起他。强而智者,看得起他、看不起他,一样,他对别人也没有看得起看不起可言。
63、从他脸上和言谈举止中,我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他对国家、社会或者个人存有丝毫的抱怨、不满、仇恨或者悲观的情绪,反而有种豁达、超脱、置身事外的感觉。
64、 1950年,木心的母亲被迫交出祖产,前往上海与木心同住。1958年三月,乌镇手工艺生产合作社在孙家花园开设铁钉厂。1961年改建为东栅铁器社。据乡邻回忆,当时中堂老厅、楼房尚完整,后屋建造了十个铸铁“冲天炉”。1977年,东栅铁器社并入乌镇五金轴承厂。1995年年底,该厂破产,孙家花园逐告荒芜。
65、“那好……你转告他们,不要抓我……把一个人单独囚禁,剥夺他的自由,非常痛苦的……”
66、他变得越来越依顺,听任拔去针头,更换吊瓶,被审慎地扶起、放倒、翻身,或大动干戈弄下床来,嵌进轮椅,到二楼实施定期的检验,然后隆重推送回房——小半因为谵妄,多半是失去了最后的气力,他只剩思绪和言说了,在断续的句子中,某一瞬,他的眼神闪烁如昔,知道说出好的句子,从我的注视,寻求证实。我愈发喜欢这奇怪而珍贵的时刻:不必佯装恭谨,不再担心被拒绝,随时画他,摸他脑袋,间或呵斥他,要他停止拉扯输液的管子。他仰起下巴由小代给他剃须,乖乖配合毛巾的擦拭,总之,他真的变成一个小孩。
67、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在“文革”囚禁期间,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作品。其学生陈丹青推崇:“木心先生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著有《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云雀叫了一整天》《文学回忆录》等书。
68、前天,当我接到印刷厂送来的第一册木心散文集,翻阅那些我在20多年前就阅读过无数次的散文,再次感到先生是一个无解的谜——他来路宽阔,但没有师承,他秉承内在的意志,但没有同志,他与文学团体和世俗地位绝缘,他曾经长期没有读者,没有知音,没有掌声……这是他所追求的吗?在五十多年来庞大的中国文学群体之外,我看见,这个人自始至终单独守护着、同时从不受制于五四开启的价值、精神与世界观,凭一己之身、一己之才,持续回应并超越五四那代人远未展开的被中断的命题——
69、真正将木心带到大陆读者面前的,是画家陈丹青。陈丹青是木心的学生。1982年,陈丹青在纽约求学,在地铁上因为朋友介绍而认识木心。1989年,木心在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陈丹青听了五年,记了厚厚的五六本笔记。
70、13)各有各的音,各有各的知音。甲与乙斗,丙支持甲,丁支持乙。后来甲乙议和,第一条款:诛丙、丁。——木心《素履之往》
71、眼看一个个有志青年,熟门熟路地堕落了,许多“个人”加起来,便是“时代”。
72、 1927年二月十四日,孙璞出生在浙江乌镇东栅栏杆桥,五岁时,举家迁入本址,东栅财神湾186号,旧称孙家花园。孙璞在这里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曾就读本镇私塾与植材小学。抗战爆发后,一度避居嘉兴,1943年,十六岁的木心离开乌镇前往杭州,两年后转赴上海艺专求学。
73、但语言不是文学的全部。人文艺术修养好也不代表文学创作就一定好。
74、谵妄的先生。当我初时目击,惊痛无措,现在我高兴起来:近年那个衰颓缄默的老人,消失了,或者说,在病榻上生动起来,他又是早先与我调笑说话的木心,而且撤除了他的精明的理性,也不再字斟句酌。此后五六天显得漫长而凝滞,那是我繁忙生活中一段孤立的时光。除了夜里回乌镇休息——西栅景区桨声灯影,游人如织——白天一到医院,一进病房,我就满怀兴致接续他时而被痰咳阻碍的倾谈。其间,我很快学会动用床侧那枚启动升降的开关,学会和俩小伙一起迅速更换尿湿的棉裤(木心早与我戏谑过这老来的失禁),或者竖起活动小桌板,哄他喝水、吃饭,目睹人的口唇可以这般无力,以至难以吮入清水。
75、在异国岁月里,他给别人修古董维生。当别人享受天伦之乐时,年过半百了他还飘零异国,居无定所。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冷冷清清。
76、从木心纪念馆出来后,我和同伴在乌镇南栅的小店里吃晚饭。深棕色的木桌,铺着一方蓝印花布。老板娘盘着头发,围着扎染的蓝围裙,声音细细的,软糯轻柔。
77、我没见过木心先生,曾住纽约的朋友向我描述过他。我曾在网上疯狂地搜索“木心”,希望多搜出一点信息和作品。我搜到的是: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生。浙江桐乡县(一说乌镇)人。简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毕业,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以及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自1982年起他便长居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作品多发表于台北及纽约的报刊。可查到的著作目录:《散文一集》洪范,1986散文;《琼美卡随想录》洪范,19散文;《即兴判断》圆神,19散文;《温莎墓园》圆神,19小说;《素履之往》雄狮,19散文;《巴珑》元尊文化,19诗;《会吾中》元尊文化,19诗;《马拉格计画》散文;《西班牙三棵树》,诗。
78、本文系2006年1月7日,陈丹青在木心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新书发布会上的讲演辞。
79、但语言不是文学的全部。人文艺术修养好也不代表文学创作就一定好。
80、玻璃柜里摆着一些物件,有他年轻时修磨数十遍的牛仔裤,也有他晚年旅居纽约,案头上修饰得又朴素又精巧的名人相框。
81、到此结束——想想又觉得旗袍的故事尚有余绪未断,法国诗人克劳台在中国住过很长一段时日,诗中描写“中国女袍”,深表永以为好之感。可惜西方任何种族的女人都与旗袍不宜,东方也只有中国女人中的少数,颀长、纤合度,脸椭圆,方才与旗袍怡然相配。旗袍并非在于曲线毕露,倒是简化了胴体的繁缛起伏,贴身而不贴肉,无遗而大有遗,如此才能坐下来淹然百媚,走动时微闺相随,站住了亭亭玉立,好处正在于纯净、婉约、刊落庸琐。以蓝布、阴士林布做旗袍最有逸致。清灵朴茂,表里如家居劬劳务实,出客神情散朗,这种幽雅贤惠干练的中国女性风格,恰恰是与旗袍的没落而同消失。蓝布旗袍的天然的母亲感、姊妹感,是当年洋场尘焰中唯一的慈凉襟怀——近恶的浮华终于过去了,近善的粹华也过去了。
82、自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结课,五年内,木心为客居纽约的华人艺术家讲述世界文学史课程。
83、其实冷冷清清是别人眼中的冷冷清清,风风火火是你心中的风风火火。
84、诞生于情人节的树心也写了很多关于爱情的美妙诗。分享木心先生的10部作品、10部经典语录,静静领悟文学达人的魅力。
85、倒叙:我是在《上海文学》杂志邂逅木心文章的。这杂志上,陈子善先生主持一个栏目,发表一点旧文字。我家的杂志太多,常常翻都不翻。有天无聊了翻看旧刊,竟读到《上海赋.只认衣衫不认人》,一读之下,立刻晕眩昏迷。我真没想到,有人将我日日生活的城市,将我熟见的衣衫写到如此如此。生活中王×卫这样的赝品太多了,令人对艺术毫无信心。
86、木心身后,遗留绘画作品六百余件,文学手稿数千份。经慎重挑选,陈列画作一百件左右,手稿五十份左右,今后酌情更换展品。
87、最近几年,网络读者,尤其是年轻一辈开始期待木心先生的登场,上海青年作家尹庆一与王淑瑾夫妇是其中之一。这些读者仅从极有限的转载文字,便意识到他的唯一性与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