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4、从当晚听众的年龄来看,小至五六岁,长至七八十岁,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有,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越来越多的人,不论从事何种行业,都愿意去尝试和了解古琴音乐的历史文化,不会因为“听不懂”选择视而不见。当你真正走进音乐厅的一刻起,不论听懂与否,这都是一种进步,因为你会渐渐被古琴这件乐器身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所打动,被它的独有的音色所吸引。当下,普罗大众对古琴音乐所产生的印象,便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这种印象是正确的,但始终只能作为一种好似高不可攀的印象而存在,实则并不代表你真正在现场聆听的感受与印象。与大众而言,不仅是对古琴音乐,而是对诸多具有深厚传统底蕴的艺术文化,保持尊敬且敢于大胆了解与学习的心态,不要总是以“听不懂”作为借口拒绝,因为我们始终可以从任何角度去感受与感知这门艺术,做到雅俗共赏,这便是最大的进步。
5、许多古老的民间艺术,代代有传人,不绝如缕。
6、“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意思是: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7、曾看过田青先生的一篇文章,先生的观点使笔者深受启发。《古琴的人文精神》中,田青说:“实际上,‘雅’和‘俗’之间并没有绝对界限,而且常常雅俗互换,尤其是时间可以使‘俗’变成‘雅’,前朝之‘俗’常常成为后朝之‘雅’。古琴则不同,在中国古代,它始终是文人的乐器,从来没变成过俗的东西,而且始终和俗处于对立的地位。……古琴过去不是俗文化,今天不是俗文化,将来仍然不大可能变成大众文化,更难变成真正的俗文化。因为它身上所负载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包括古琴本身的气质、性格就决定了它始终是小众文化,只能是雅文化。古琴本身的人文精神、艺术精神能够保证古琴不会被恶俗。”在谈到古琴继承发展创新问题上,田青先生的观点则更为坚定,他一度反问记者,“古琴为什么要发展?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吗?继承不能发展吗?把已经出现中断的文化接续不是发展吗?人类有成千上万种乐器,尽可以去发展,为什么不能就留一个古琴,只留这一件乐器允许它去崇古呢?”(2)笔者看到这样的反问时,深受触动,最终觉悟到先生那发自内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崇敬。在田青看来,“尊古崇古,在现阶段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模式。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出现断层,中华民族很多传统的优秀文化已经濒临灭绝需要保护。古琴文化中这种敬贤崇古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需要的一种精神。”自古以来,古琴作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修身养性的雅器,在儒道两家思想的发展下,更具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古琴音乐包含了历史上文人墨客倾诉人生苍凉悲愤的情思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琴曲中流淌着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明代哲学家李贽说:“琴者,心也。”古琴音乐承载了历史上每一位琴家内心深处的思想精神,所以,古琴发展的动力是传承,传承这份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8、白话译文:子嗣传宗的重要性是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了。
9、这时间喝酒喝得开心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楚切、婉转、悠久,宛如不停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未亡人听了落泪。扩展资料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10、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11、释义:也说危于累卵。像堆起来的蛋一样,很容易倒下来打碎。比喻情况非常危险。
12、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3、其余不足观也已,但是我希望还有点值得一看的东西写出来,能与读者保持联系。
14、B项“一以贯之”指用一种思想贯穿始终,体现“思想”的连续性,可与前文“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反义对应,当选。
15、芳脸轻匀,黛眉巧画宫妆残。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转。早是萦心可惯,向尊前、频频顾盼。几回相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16、自汉末黄巾起义以来不绝如缕的千年王国运动的火焰再次从葆有农村公社传统的社会基层熊熊燃起,将第二代文明的毫无生命力的表皮焚为灰烬。
17、当晚音乐会,看到昔日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课的王建欣教授,上身着白色唐装,站在舞台一侧,讲述着每一首琴曲背后的历史源流,以及音乐会举办的缘由,各位琴家的风格,竟是那般亲切!不禁回忆起王建欣教授给我们上课时“咬文嚼字”的时光,从一篇文章延伸到一个典故,再细致到对每一个字的历史由来……一节课看似这一篇文章只讲了一个段落,但使得我们对古文的学习理解大有裨益。当然,这也正是当晚音乐会的一大看点,正是建欣老师的这样的主持风格,整场音乐会彰显出别致的传统底蕴和历史文化的生动趣味,感叹老师的博学多识,满腹经纶。王建欣教授一直致力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就古琴而言,多年来,和夫人李凤云教授游走于国内外各国院校,办讲座,开展演,不遗余力地推广古琴音乐,为更多人所熟知,笔者也经常会看到老师分享在朋友圈的音乐会照片,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始终以自己的行动证明着……更令人敬佩的是,两位八十高龄的老先生,依旧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古琴的研究、发展和教学,举办古琴音乐会演出,这样的传承精神,值得我们敬仰。正因有像今晚五位艺术家对古琴艺术的默默继承和弘扬,才使得越来越多的听众对古琴音乐,从点滴了解,到熟知,再到产生兴趣,甚至于热爱的程度。
18、D项“不落窠臼”指不落俗套,有独创的风格,文段并未强调高明的评论要有独创的风格,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19、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20、根据“似乎没有”可知,横线处所填成语应与前文“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反义对应。
21、 成语造句:音乐会上,演员的歌声不绝如缕。
22、危如累卵:比喻处境极其危险,像堆起来的蛋,随时可能滚下来,打碎。
23、紧接着,由蜀派代表琴家曾成伟教授演奏琴曲《秋水》和《大胡笳》。王建欣教授介绍曲目《秋水》是引自《庄子·秋水篇》。
24、不绝如缕,汉语成语,拼音是bùjuérúlǚ。
25、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26、余音绕梁,读音是yúyīnràoliáng,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7、B项“远见卓识”意为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识,
28、不绝如缕的音乐从窗外传进来,倾耳细听,原来是月光曲。
29、第一次听到你名字时,就浮现了这个成语“繁花似锦,不绝如缕”对于资料说你一年四季都开会开着白花,我这样想大概也是对的。
30、然后时间加速,越来越快,越来越快,繁弦急管转入急管哀弦,急景凋年倒已经遥遥在望。一连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
31、她有这种魄力,她把自己的底牌底色完全揭开来,批评也好,评论也好,我觉得很了不起。
32、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多形容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或用来形容局势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原意是中原诸国在异族冲击下,形势危急,虽然还没有断绝,但也只像一根细线那样连着。形容形势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
33、明陆采《怀香记·鞫询香情》:“你今日之论,皆虚涉空谈,非真知灼见之实。”
34、箫音似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绕梁,不绝如缕,夺人心魂,摄人心魄。
35、箫音似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绕梁,不绝如缕,夺人心魂,摄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