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二十四节气有哪些谚语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
2、10月23日,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初现,冬将始。
3、正月(寅)立春雨水节;二月(卯)惊蛰及春分;三月(辰)清明并谷雨;四月(巳)立夏小满方;五月(午)芒种及夏至;六月(未)小暑大暑当;七月(申)立秋还处暑;八月(酉)白露秋分忙;九月(戌)寒露又霜降;十月(亥)立冬小雪张;十一月(子)大雪冬至节;
4、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5、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6、雨水节气的寒、暖、风、雷现象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7、寓意:这是杭州地区的语。还没有过惊蛰时节就打雷下雨的,很容易产生低温阴雨的天气。
8、大暑节气闷热而潮湿,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例如莆田家家户户要吃荔枝,广东很多地方则有“吃仙草”的习俗,温州人有煎青草豆腐的习惯,山东临沂人则要做上一锅凉面条,喜气洋洋喝羊汤。
9、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10、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11、寓意:在惊蛰时节翻动土地,可以使地下的空气更流通,到春分的时候,地气就全部活动开了。
12、用绘画钟表记录黎明与黄昏的方式验证春分谚语的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但孩子依然保有兴趣,因为在记录的过程中,孩子们又产生了很多好奇,于是老师便将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跟孩子们进行了讲解,孩子们知道了原来春分这天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所以南北半球昼夜平分,之后太阳一点一点地往北冰洋的方向移动,所以我们看到的太阳就会每天出来早一点点,每天落山晚一点点。
13、七徛八倒九斜十落。(金牛宫顶的小七星,天亮时,每月在天上的位置。)
14、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15、寓意:惊蛰时节万物复苏,地下的动物活跃起来,尤其是蚯蚓等开始在地下来回穿行,疏通地气,而且大地回暖,地气开始向上升。
16、寓意:惊蛰里,地气疏通,可以很好地提供植物需要的.氧气,这时候锄地,有助于作物的生长。
17、寓意:‘惊蛰天气没有马上转暖,在后面的时日里转暖会很慢。
18、由民间谚语融入孩子对节气的认知,让整个活动变得有意思起来,每一个谚语孩子都能主动与自己生活中气象、环境、动植物的变化等相联系,形成他们对节气相对科学的认知,而这样的连结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究节气的兴趣。
19、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后,海水浪潮渐大。)
20、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21、几天之后,孩子们纷纷反馈,果真现在基本不会被蚊子咬啦,谚语是对的!但也有孩子提出质疑,不被蚊子咬是因为天气凉了我们穿长袖衣服了,不是因为蚊子喝了白露水才不咬人的。
22、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23、落霜有日照,乌寒着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24、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25、 “一年之计在于春”典出南朝梁元帝萧铎的《纂要》中提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至理名言,后又在《增广贤文》中增添为“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陕北勤劳的劳动人民对人生的勤劳总结出经验说:“早起三日顶一工”。所以一经打春,人们开始忙碌起来。
26、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27、 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28、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29、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
30、11月22日/23日,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虽开始下雪,但雪量不大。
31、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32、 我国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十分科学、准确,是多少先辈经验的总结,并传下了古画以提醒四季的耕种。
33、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