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它兴起于英国,壮大在法国,最后在欧洲各处开花。伏尔泰的坐像在异国的土地上并不孤独,冬宫还有多位与他同时代的骄子,比如同为启蒙思想家的卢梭、狄德罗的雕像;经济学家杜尔哥的画像,还有乌东雕刻的音乐家格鲁克(本文音乐的作曲家)、博物学家布封的雕像,就像《在若弗兰夫人沙龙》那幅画里画得一样,人才济济。(伏尔泰简介)。
2、上述那些话,你可能或多或少在很多地方读到过,而那可能只是伏尔泰诸多金句中的九牛一毛,在他著书岁月中,他每涉及一个主题发表见地,都会令当时文化界惊叹。即使放到现代,大众可能会觉得伏尔泰数量众多的机智和智慧缺乏深度,也很难不珍惜和原谅他。他确实拥有的是一个哲学家的智慧和全面的见解,伴随着对生活的热情,一种对自由和礼仪的正确预言的热情,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心灵战士。
3、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一样,在哲学上没有提出任何创新性的思想,他们也几乎都是英国经验主义,特别是洛克思想的“传声筒”。
4、1734年6月10日,法院对该书作出判决,指控该书“危言耸听,反对宗教、美德和人们对政府权力的尊重”。就在当天,书被巴黎行刑者当众“撕毁并付之一炬”。想不到一本书居然命丧火刑柴堆!当局马上获知“M.deV.”就是伏尔泰,于是下逮捕令。可是此令的执行却被延宕下来。
5、夏特莱夫人的老公是一个军官,还是有爵位的,他们有三个孩子,而且他还知道他的妻子与伏尔泰的私情。
6、这些被译介的中国古代典籍自然不会被伏尔泰所漏过。在启蒙思想家中,伏尔泰是对中国最为关注、最感兴趣的。他一生曾在近80部作品,200余封书信中论及中国。而在他的笔下,“孔子”和“儒学”是两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7、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强的学习和写作能力,10岁能做文写诗。(伏尔泰简介)。
8、伏尔泰赞美中国,首先要从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众所周知,中国历来奉行的两家之言,就是道家和儒家。伏尔泰对儒家文化中的“仁义”和“宽容”更是推崇有加,他认为,西方文化中宽容的成分相对于东方文化来说,是少得可怜。西方人对异教徒的迫害,简直到达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屡次兴起战争,造成成千上万的人埋骨异乡。而在中国,这种事情基本上没有发生过,中国本土的教义文化,有的只是融合,比如道教融合了佛教,对儒教也宽容有加。因此,事实上,伏尔泰赞美中国是为了和西方的教会进行斗争。
9、伏尔泰一贯对形而上学不感兴趣,称形而上学家是无知的哲学家。
10、教师出示伏尔泰照片,提问: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谁能来说说你对伏尔泰的了解呢?
11、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踢马刺。
12、培训报班:苏州中公老师:suzhouoffcn888
13、出狱后的伏尔泰开始进入大量创作的阶段,此间他结识了夏特莱侯爵夫人,两个人成为了情人。伏尔泰在夏特莱侯爵夫人的庄园里隐居了十多年。后来夏特莱侯爵夫人怀上了伏尔泰的孩子,但是由于难产,夏特莱侯爵夫人死于非命。
14、作者正是通过荒诞不经的故事和人物,把18世纪法国封建社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鞭挞官吏的贪婪、教会人士的虚伪、宗教裁判所对自由思想的残酷迫害等。在里斯本,由于地震把城市毁了四分之为了防止全城毁灭,宗教裁判所要在庄严的仪式中,用文火活活烧死人,说这是阻止地震万试万灵的秘方。
15、唤醒每一个人认真关心个人的幸福和命运就是最好的启蒙结果。
16、伏尔泰和夏特莱夫人的爱情维持了十四年,直到后来夏特莱夫人因为怀了科学家圣朗贝尔的孩子而在产后六天去世才结束。
17、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的赵氏被奸臣灭门,门客程婴以自己的孩子冒充受死,救出了赵氏孤儿,等到孤儿长大为家人报仇,是一个忠义故事。
18、伏尔泰不想再锒铛入狱,遂选择逃离巴黎,在一位卓尔不群的女士那里觅到逋逃薮。她“高雅”,“有知识”,熟悉自然科学,名叫埃米莉·夏德莱。1734年至1749年,伏尔泰就住在这位女友位于洛特林边境的小城堡里,度过了十五个春秋。埃米莉引导他在严肃的科研大道上前行,主要研究牛顿的自然哲学,并本着启蒙精神写出第二部扛鼎之作:《牛顿学说的基本特征,普及本》,首版于阿姆斯特丹,时为1738年。
19、鉴于这些或多或少的想象和臆测,洛克撰写《人类理解论》,指明了一条从科学上合理解决灵魂问题的路径。“在多如过江之鲫的理性人撰写形形色色的灵魂长篇小说后,现在来了一位虚怀若谷的智者叙说灵魂史。洛克条分缕析人的理性,恰似杰出的解剖学家讲解人体结构。他总是借物理之光以自助,敢于论断,也敢于质疑,对我们不明之物不妄下定义,而是逐步去调查我们要认知的东西。他以小孩为例,逐步跟踪小孩理解力的发展;他看出存在与动物一致的和高于动物的东西,主要征询和请教自己的见证,那是自己思想的良心……洛克在摧毁各种与生俱来的理念并抛却虚荣之后,相信人会思考得出如下结论:我们的一切理念均来自感官。他在调查我们简单和复杂的理念、跟踪所有思维过程时看出人们说出的话语是多么幼稚,我们随时都在滥用概念呀!”洛克被伏尔泰称为法国启蒙哲学家的领袖,法国哲学家以智者洛克的历史剖析方法为取向,完成了从理性主义灵魂说到人的精神自然史的嬗变。
20、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伏尔泰认为政府只不过是从法律上来保护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法国应建立依靠资产阶级力量的开明君主制,让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选举等自由。
21、伏尔泰精彩的一生就是他的哲学的真实写照,人生就要行动,如果只是站一旁观望,人生就会变成空白。
22、他的兴趣也从单纯的文学转到政治、宗教、哲学,深入了解了洛克、牛顿的思想。
23、夏特莱夫人是法国第一位女科学家,陪伏尔泰隐居期间,两人分居城堡两侧,在套房居中的位置,是一间物理化学实验室,其设备包括望远镜、显微镜、温度计、天平、罗盘、棱镜等各种科学仪器,还有一架当时较为罕见的大地球仪。2003年,夏特莱夫人的手稿在巴黎拍卖,包括成箱的数学方程式笔记、关于光学、力学以及世界体系的论述等。
24、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
25、当然,伏尔泰对儒家学说的研读和领悟,是有一个渐变过程的。他越是深入阅读和思考,也就越是了解了儒家的思想价值。这个价值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仁”。
26、本书将描述欧洲史和记述西方哲学人物传记结合起来,市场上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图书较少。
27、孟德斯鸠一般指查理·路易·孟德斯鸠,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1755年,孟德斯鸠于旅途中染病,去世。
28、写到这里,有必要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位我们书本中的人物了。伏尔泰(Voltaire),这实际是他的笔名,是他家乡附近城堡的名字,他的真名叫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Arouet,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灵魂,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崇尚自由与平等,提倡宽容与宗教自由,主张开明君主制。他崇高的威望、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推动着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并使其影响扩展到整个欧洲。他是欧洲的良心,法国的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
29、本书是一部在西方影响甚大的名著,从思想学理论上对法国18世纪启蒙时代的两大思想家卢梭和伏尔泰做出了深刻的比较和分析。通过对历史事件还原再现的研究,寻找并分析构成卢梭与伏尔泰的对话本。本书对理解西方的思想传统有极高的价值。
30、伏尔泰死后,仍然受到教会的迫害,以致他的遗体不得不秘密地运到香槟省。安放在一个小礼拜堂内。直到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把他的遗体运到首都,在他的柩车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他的骨灰从此长眠在巴黎先贤祠中,永远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凭吊和瞻仰。
31、伏尔泰通过教给他的同胞们嘲笑自己,帮助他们恢复了神智。所有他的讽刺作品(集中体现在《查第格》中)都是在攻击那些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政治家,国王,祭司,僧侣,异端审判官,教皇,别有用心者——也就是我们所有人。对那些人来说,他人的想法显然是愚蠢的和错误的;对此的解药就是笑着离开我们的愤怒。一个人不可能笑着仇恨和恐惧。“偶尔失去理性,亦有所获。”
32、▲ 卓越的记忆力和出色的头脑,让年轻的伏尔泰几乎总是带着骄傲的神色
33、他的灵柩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他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34、伏尔泰,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
35、他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人物如狄德罗、卢梭、孔狄亚克、布封等人,无不是他的后辈,对他推崇备至,公认他是他们的导师。
36、该书出版后,出版商被关进巴士底狱,伏尔泰也难逃其罪,自然被通缉。
37、在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作为领袖人物他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到社会上的各个角落,他先进的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解放人的天性摆脱封建教会对民众的束缚,使得社会进一步的向前发展。伏尔泰的思想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在作品中他也敢于直接表达对教会的不满,在书籍出版后,他的思想可以间接的影响到更多人,于是代表伏尔泰思想的队伍便逐渐壮大起来,使得法国大革命以及启蒙运动进展的更加顺利。总之,伏尔泰的思想为社会带来了希望,社会的各个阶级在受到伏尔泰的影响后都有所改变,敢于迈出第一步同封建教会作对伏尔泰的评价
38、作者: (法)伏尔泰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译者: 傅雷
39、伏尔泰也曾因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邀请而在柏林居住过。
40、教师补充:伏尔泰虽然历经坎坷,但他自始至终都忠于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信仰。他的这种为求真理,不怕迫害的大无畏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41、虽然伏尔泰很有才能,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却根本得不到保护,难以防止上流社会的无耻之徒对其施加阴谋诡计:由于不小心惹住了一个小贵族,便被贵族的仆人棒打了一顿。伏尔泰提出决斗,小贵族则提起控诉,政府急忙将诗人关进巴士底狱,随后又将其驱逐出境。伏尔泰遂前往英国,并在那里住了三年。他在英国走访了一些地方,做了许多工作,研究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文学,了解英国在科学思想上取得的成就;广为宣传牛顿、洛克的思想。
42、莎士比亚《麦克白》:对“命运”最好的诠释(关于“文艺复兴”)
43、比如在第12封信里,一群人在谈论谁是历史上伟大的人,一般公认都是比如亚历山大、凯撒、成吉思汗这样的,但是伏尔泰认为最伟大的人却不是这些政治家,因为任何时代都不缺少政治家,这些征服者不过是就是一些大名鼎鼎的大坏蛋罢了。真正的征服应该是人心的征服,不是靠暴力,而是靠智慧。比如牛顿这样的使我们认识了宇宙的秘密,这样的人才是伟大的天才。
44、三个人在船上突然遭遇了暴风雨。雅克为了救别人而被巨浪吞没。讽刺的是,庞格罗斯却劝老实人不要去救雅克,因为他认为这次海难是特地为雅克准备的。庞格罗斯和老实人从海难中幸存下来,终于到了里斯本,可刚一下船就发生了地震。两个人再一次死里逃生,并帮助当地居民,结果受到当地人的款待。庞格罗斯对居民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其最完美的目的而存在的。此时,旁边的一名宗教审判法庭的密探开始挑衅,他认为如果一切都是最好的,就不会有原罪和人类的堕落。而庞格罗斯则认为,人类的堕落和受到的惩罚也都是最完美的世界体系的一部分。地震过后,当地的圣人们要举办一场火刑来消灾。因为庞格罗斯的思想,他们把庞格罗斯和老实人都抓了起来。老实人看着庞格罗斯被吊死,然后自己也被鞭打。讽刺的是,火刑之后,这一天又发生了一次地震。
45、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46、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若弗兰夫人本人的肖像也是冬宫的收藏。
47、学生结合课前搜集材料,回答问题: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多才饱学,既是哲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又是诗人、小说家、剧作家。
48、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时代最有名望的思想家,雨果说“说到伏尔泰,他标志着整个十八世纪。”
49、所以,小阿鲁埃1711年中学毕业后想当作家就不足为奇了。但父亲对他“怪异的”志向很是惊讶,他急切望子成龙,儿子应当做个事业有成的法学家,而不是写诗的“饥民”。小伙子十七岁时不得已只好学法律。比起听法律讲座来,他更喜欢去巴黎“坦普尔”城区,在那里,贵族青年和市民子弟聚会于咖啡馆和高雅沙龙,都是些有品位和情趣的人,倾心于诗歌和哲学研究,喜自由交谈,缔结相互激励的友谊。“阳光帝”凡尔赛宫的颓废生活濒临死亡,这是他们找乐子说笑话的最佳谈资,他们每天都有新的由头去讥讽国王和天主教士,或纵论专制制度的危机。搞这些议论与其说有什么深意还不如说是在践行思想自由。年轻的阿鲁埃开始写诗,讥讽同代人的恶行和情绪。他不愿只写轻松作品,所以写过一部俄狄浦斯王爱母弑父的命运悲剧。“父亲不同意他搞文学,也反对他在坦普尔城区‘吃夜宵’,往往凌晨才归家。宫廷和司法系统认为这帮参与讨论的人是‘浪荡子’,想入非非,蔑视教会和君主政体。他们随时都有被押送巴士底狱的危险,身为王室顾问的父亲对这个儿子真是忧心忡忡。”
50、还有两通书信,一封讲英国商业,商业让英国民众富裕起来,并促进了他们的自由;另一封讲天花疫苗的发现。在这两封信后,伏尔泰直接报导英国的科学和哲学。他讲起“堪为人类导师”的英国哲学家来就显得欣喜逾恒,尤其对培根、牛顿和洛克称颂有加,予以着重介绍。伏尔泰特别看重的一点是:真实的知识只有经受住检验才能在哲学上立稳脚跟。观察和实验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不管无生命之物还是生命机体,不管宇宙还是人,也不管肉体还是精神,概莫能外。伏尔泰推出洛克的经验主义,用以反对那通过纯系统结构统治法国思想界的理性主义,只承认基于感官体验并得到证实的东西才可成为原则和理论,反对用演绎法得出结论的系统思想,偏爱仔细观察,用归纳法使观察变成一般的法则。
51、主人公在异乡的游历,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也从中看出个人经历的荒谬性,进而思考人生的命运、英雄的命运,在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幸福的真谛。
52、这些英国印象最后就整理成著名的《哲学通信》,这本书对英国生活和习俗做了出色的观察,把英国的政治和言论自由与法国的那种腐败的贵族统治以及与之相关的教会制度作了尖锐的对比。
53、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