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战之后,受到伊波利特(Hypolyte)翻译和论述的有力支持,这一片面形象的影响力上升到了以萨特为代表的群众层面。“为他人的存在”这一悲观的理论(他人是地狱)从中汲取灵感。至于精神分析学这边,拉康本人(且不论他与超现实主义者的深交)在其早期作品中发现了建构想象性(l’Imaginaire)理论的方式:自恋和好斗都属于主奴关系的对称机制。
2、改革开放伊始,针对以往否定生产力论的错误观点,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了一系列强调性的词语来说明这一道理,如“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准,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重要论断,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认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3、经典著作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源头和文本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从根源上说,既继承了人类以往的优秀思想成果,又源于经典作家所处时代的实践和生活,但从存在方式上看,其最初始的存在方式,便是经典作家的论著,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头之所在。正是因为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源头和文本依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学理基础,包含着未被后人加工过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有效的途径:可以直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有助于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价值取向,也有助于辨析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把握马克思主义未来发展的方向。
4、https://item.jd.com/255732814html
5、实事求是的另一种含义,指的是做学问的态度,即认真、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风格。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堪为表率。阅读经典著作,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恩格斯既是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严谨的学者。这种伟大思想家和严谨学者的特质首先表现在他们的博学上。为了理论研究,他们博览群书,涉猎到当时众多的知识领域,甚至包括自然科学,在论著中对古往今来的各种知识和文化作品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这种伟大思想家和严谨学者的特质又表现在他们非凡的理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在所涉及到的许多领域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破天荒的贡献,其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堪称人类社会历史认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
6、黑格尔是西方认识论哲学的集大成者,也就是终结者。黑格尔之后就再也没有超越他的认识论哲学了,不论是体系化的认识论哲学,还是碎片化的哲学。在认识论的道路上,黑格尔是终点意义上的伟大者。
7、叔本华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明确表示反对,他决绝地对黑格尔关于历史的目的论观点进行了痛斥。这位一贯的长青论者,将“论历史”一文收进他主要著作第二版当中,似乎甚至一位长青论者都可能有所改变。这样一来,他帮忙埋葬了已被停放在殡仪馆的黑格尔历史循环论。
8、作为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从其起步到落脚都以思辨为轴心,从概念出发,经逻辑推理,到辩证运动后的形式与内容统这一过程可谓环环相扣,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思辨、概念、逻辑、辩证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照应。黑格尔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创造性地发展了思辨哲学,同时也是对西方古典哲学的总结和概括,又为现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视角。但早在《精神现象学》出版之际,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说书文晦涩难懂,有人说能读懂的人早已死去了。叔本华在1840年的《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里直指,读《精神现象学》就像进了疯人院。直到1906年狄尔泰发表了《黑格尔的青年史》后,《精神现象学》一书才开始被重视,对黑格尔的研究也愈加丰富。有关他的评论也越来越多,但其中马克思的批判不容忽视。马克思深刻又具体地揭开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秘面纱,直指弊端,可称为迄今为止最有力度的批判。掌握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一方面可以加深对黑格尔的认识,一方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研究。在通晓黑格尔思辨之义的前提下,思考马克思的批判,既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尊重,又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充分条件。
9、中国制度行稳致远打破了“资本主义是终极社会制度”的神话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事实彻底否定了“历史终结论”: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宣告了“单线式历史观”的彻底破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论”,中国制度行稳致远打破了“资本主义是终极社会制度”的神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否定“历史终结论”具有重要意义,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方向,提供了人类探索更加美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
11、经典著作直接体现着经典作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还可以更好地感受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于分析和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12、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
13、黑格尔与叔本华哲学之间对立是甚至比方法上的那种对立分歧都还更深的对立。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将一切事物都假定为了理念的表现形式并因此必然具有了合理性,使得“合理的即为实际存在的,实际存在的即为合理的”。叔本华关于意志的形而上学所构成的对立于黑格尔的反命题如此之大,以至于无法在某种更为宏大、涵盖更广的立场之内得以调和—甚至通过由爱德华·冯·哈特曼这样一位富于想象力的哲学家所做种种充满想象力的努力也无法得以调和。意志这一叔本华眼中所有事物的本质是一种毫无理性、永无餍足、漫无目的的为生存而作的奋争,是一种自啖其肉的东西。黑格尔认为,历史具有使自由的理念在精神意识到其自身的过程之中得以实现的目的;“……自由的理念[是]精神的本质以及[那个]历史的绝对终极目的。”这一目的是通过人类活动逐渐实现的,黑格尔认为它实现于一种完美无缺的状态,这种状态起着为其公民文明而道德的生活提供发祥源头的作用,它还提供了在由自由而平等的公民所组成的联盟当中也出现了精神实现的种种条件。在对这一概念进行清楚而有力的表达之中,黑格尔将会陷入那种被叔本华视作是向国家与教会这两者都在显而易见进行迎合的语言。黑格尔写道:“只有日耳曼民族经历了基督教的洗礼而本色不改地认识到,成其为人的人是自由的,精神的自由实乃人性的本质所在”,尽管历史的长河中杀戮频频,但这样的自由却体现出了“……[那]最终的目的是上帝对这个世界所怀有的意图。然而,上帝却是绝对完美的存在,并因此能够除了其自身及其自身的意志之外而别无他求。他自身意志的本质,他自身的本质,是被我们称之为自由理念的东西”。将上帝的本质称之为自由理念的黑格尔,将宗教语言转化成了哲学语言。
14、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15、如果说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必须回到原著,那么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更应如此。这是因为,毛泽东等中国经典作家的著作谈论的都是中国的问题,谈论的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事情,并且都是用中国的语言讨论问题,既没有时代的隔膜,也没有问题的隔阂,又没有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就此而言,学习他们的论著显然是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16、根据哲学阵线上的情况所引发的具体要求,黑格尔哲学在历史上始终受到关注。在1949年解放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某种颇为“经典”的新黑格尔主义,其主要代表之一就是贺麟,其主要特征始终在于:对于辩证法的革命本质的恐惧;对于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强调;对于《逻辑学》的不感兴趣,以及对于《精神现象学》的重视,亦或者,对于《逻辑学》的结构及其概念顺序的好奇成癖。1949年后,对于黑格尔的讨论范围渐渐地被确立为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使用问题;针对吧辩证法和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变成单纯“机械结合”关系的那些人,另一种观点得到强有力的肯定:黑格尔哲学的内部矛盾应该被理解为其保守的一面和其革命的一面之间的矛盾,其唯心主义体系和其“合理内核”(而不是他的整个辩证法)之间的矛盾。辩证法一分为二。另一个被中国人提出的问题在于:黑格尔为对立统一法则所制定的下场;他没有看到这一法则构成了辩证法的核心,并且把他的“否定之否定”这一法则变成塑造其体系结构的中心因素,将其体系的发展机械地禁锢到“正题-反题-合题“这一枷锁之中。
17、 在黑格尔论断当中,存在即合理是用一只无形的手,引导我们用“事出有因”的角度去评判存在的事务。甚至因为事实的存在本身来赋予事实某种天然正确的“合法性”。
18、实践困境:无力解释资本主义的衰败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崛起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否定“历史终结论”的意义
20、两者有无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论者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21、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2、从“序言”出发,深入理解黑格尔“思辨”的含义,只有内在于著作的方式才能进行完整解读。但内在于著作并非仅指“眼前”这个文本。即使不属于“解释学”学派,我们也应该知道,在当今各种思潮的影响下,读者的任何解读都会被一定的“成见”,或一般性的“前提”所规定。例如我们当前都会受某种学派某种理论的影响,致力于从本体论、认识论、生存哲学、现象学、存在的历史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精神现象学进行阐释。而这些阐释大多像卡尔·马克思一样,根据时代的需要,寻求人与现实之间的和解。
23、当我们看到以格鲁克斯曼(Glucksmann)为首的那些欢快的“新哲学家”企图为这一切画上完美的句号,那么我们就对上述必要的迫切性看得很清楚了。
24、《小逻辑》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辩证法起过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也运用了《小逻辑》所阐明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25、主讲人简介:万小龙,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科技的哲学、逻辑与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马克思主义工程“科学技术哲学”首席专家,发表过多篇C刊及以上论文,先后承担过本硕博课程20门。
26、因此恩格斯指出,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必然会得出: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取代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所以黑格尔的“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27、现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通常是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生通过学习教科书中的原理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必要的,这是因为,从原理入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比之于直接学习经典著作有一些有优点。众所周知,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往往具有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及特殊的语言特点,他们著作中的一些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常常蕴含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之中,其中有些论述还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初学者一开始就从原著入手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困难。与原著不同,教科书中的原理是相关专家在梳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对其中所包含的理论的分析、研究、整理和叙述,具有逻辑清晰以及条理化、体系化、通俗化的优点,既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又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因此,教科书是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入门向导,是他们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阶梯,就此而言,从各种马克思主义原理入手学习马克思主义或者说借助于第二手的参考资料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一定阶段中是必要的。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否定了“意识形态终结论”
29、黑格尔是从1805年开始撰写《精神现象学》的,完成于1806年,出版于1807年3月,是年37岁,这在当时来说,算是晚成的了。黑格尔写作《精神现象学》时正值耶拿大战,法军攻占耶拿,黑格尔被迫弃家出走,他把余稿藏进衣袋,躲在一个朋友家里,借着法军兵营的火光整理了余稿。当时黑格尔生活困难,全靠歌德接济。黑格尔就是在这样艰难环境下完成《精神现象学》的。正因此我们今天读《精神现象学》,可以发现,前面大半部分内容充实,分析详尽,较易理解;后面一小部分,特别是最后一章“绝对知识”,象是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分析较少,显是匆忙之作,读来也就晦涩费解。
30、貌似黑格尔是一部强大的思维机器,可以八面玲珑的思考各个层次的前进位置并指出其范畴。这是我们平常人所难以企及的! 只要小逻辑能够在我脑中演绎一遍,且我也能同时思考到各个层面,那么我的立体小逻辑结构图便建立起来,从而对整个的框架便有深刻的认识了。
31、(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120页。
32、黑格尔的著作,除了《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和《法哲学原理》是他在世时就已出版了的,其他著作,如《历史哲学》、《美学》等都是由后人根据他本人的讲稿、学生的笔记整理出版的,但无论哪部著作的一些主要观点都可以在《精神现象学》里找到它们的源头。如黑格尔的《美学》是他的艺术观的系统阐述,而其中的基本观点则早在《精神现象学》时期就已形成了,但当时还只是个雏形,而且还没有独立于宗教而自成体系,还只是宗教的一部分——“艺术宗教”。他那著名的悲剧起源于片面性伦理观念的冲突的理论就是在“精神的艺术品”“悲剧”那一小节中提出来的。因此,如果我们只想粗浅地了解一下黑格尔的艺术观,那末只要读一读《精神现象学》的这一部分就可以了,但如果我们想系统地研究,那就得求助于他那洋洋三大卷的《美学》了。
33、读完《小逻辑》,我们这个时代不再是黑格尔的时代,但人好像还是黑格尔时代的人。
34、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