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
2、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
3、比如,雍也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4、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孔子的著名故事简短)。
5、孔子回答:“母亲整天只管哥哥学习,不问我的事,我只能做陈俎豆的游戏了。
6、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7、李长之(1910-1978),初名李长植。
8、老子这把嘴巴全部张开,只见里面只剩下了几颗牙齿。
9、颜征在觉得好笑,说:“傻子,你小孩子怎能学做得了。”
10、在孔子门下,有学生三千多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学校。孔子也培养出了许多很有学问的人,这些人都具有不同的才能。孔子是我们国家古代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11、在那个年代,只有有身份的贵族才能上学,但是,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就是只要是愿意跟随他学习的,不管什么人,他都接收。孔子的弟子来自各个国家,有贵族、也有平民;有富人,也有穷人;有来自中原国家的,也有来自“蛮夷之邦”的。这就是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说:“所有的人,生性都是好的,只要加以教育,都能成为人才。”
12、并且还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主要倡导了仁义礼智信,他的一生当中有三千个弟子,在这三千个弟子当中有七十二个贤人。
13、老子又伸出了自己的舌头,说:“你们觉得我的舌头怎么样?”
14、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15、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
16、那人听了,微微低头,看了一下襄子,然后,又抬头继续漠视远方,半晌,回道:“不知!”随后,飘然而去。
17、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8、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19、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20、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2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谓孔子自己一生品格的真实的写照。
22、孔子常说:“学习文化和本领,经常复习运用,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呀!”
23、“游于艺”是说,君子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以便于,适时、适机地给他人、给社会,在精神上、物质上,带来具体而切实有效的帮助。
24、“好,明天就教你认字,开始学习读书就是学生了,不能象从前那样贪玩了,记住了吗?”孔子高兴地一个劲点头。
25、子夏摇摇头:“这要净心欲,绝智思才可以。我哪里能做得到?不过说说道理而已。”
26、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这句话里,孔子似乎在说,仁啊!其实她离我们很近呀,我们一欲求,就能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其实我们从来就没失去啊!只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其他的东西,所以,她才好象不存在呀。
27、人们为什么要学习礼仪呢?那是因为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礼仪,行为动作就会很粗野,内心深处对大自然和祖先就会不尊敬,也没有办法表达对别人的敬意,就会引起混乱。孔丘后来说:“一个人本来内心恭敬,但是他的行为不符合礼仪,就会引起误会和混乱;一个人内心谨慎,但是行为不符合礼仪,就会慌乱畏缩;一个人勇敢但是行为不符合礼仪,就会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一个直率的人不懂得礼仪,就会说话尖刻,伤害别人。”人有了礼仪,才能互相尊敬,和平共处,礼仪是建立和谐的基础,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