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别人也许会同情他的穷困潦倒,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苏格拉底先生在线观看完整版)。
2、一旁有人开始点头起来,看来苏格拉底所言不虚。
3、在你们听着我说话的时候,同时能感受到我们身处的楼房,楼房外面的城市的各式的喧闹,大街上和每个窗户里,人们的哭泣、欢笑和沉默的卑微的痛苦,感受到所有的楼房和行走的人们都在阳光下,阳光很辽阔很辽阔地也在照着你们的家乡敦煌、哈尔滨,照着别的星球。而太阳在孤独地燃烧。不仅仅是这个,而是你们听我说话,话一出来就飘走了,话里面有我的颤动,有我的感情,有我众多的过去,有我自己也不知道的东西。在图像和声音之外,还有很深很广阔的;在头脑把捉住的东西之外还有更深更广阔的……我们一起生活在这广阔之中,我们属于这广阔。而在深处,有一种力量、一种召唤,它伴随着每个卑微生命的心跳……这是一种真实感。(停半分钟)当然不同的人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感知到这种真实的,有些人是在看书的时候,有些人是在发呆冥想的时候,有些人是在真正地去爱的时候。
4、 中国的老师尊孔夫子为鼻祖,西方的先生拜苏格拉底(Socrates)为宗师。殊不知孔夫子乃是世上最懒惰的老师,苏格拉底则是史上最无知的先生。苏格拉底也很懒,跟孔夫子一样述而不作,一辈子光说不写,更不用说出专著。要不是徒子徒孙们勤于记录他们的言论,今天我们甚至不知道两千多年前东有孔子、西有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比孔夫子更过分。他从不怕在学生跟前丢尽颜面,毫不掩饰自己的无知,不停地向学生提问请教,整堂课都让学生发言回答问题。更过分的是,他一旦逮住人家回答中的毛病,就会没完没了地追问。咄咄逼人,令学生难以招架。孔夫子则不同,他一贯懒于主动施教:你不愤,他就不启;你不悱,他就不发;他举一隅,你不以三隅反,他就懒得跟你再啰嗦。苏格拉底倒是蛮积极,长于用反讽术令学生难堪,发现自己的无知。人家好不容易承认自己不懂,他还不放过,穷追猛打,不停地发问,折腾学生,直至学生穷尽平生所学将这个愚笨的老师教会。这伙计竟然脸都不红,给这套忽悠术不正经地取名为“产婆术”,还自称是“知识的产婆”。虽然有人怀疑这是柏拉图给他取的绰号但不管史实如何,苏格拉底都因为他那套雷人的忽悠术而载入了教育史册。
5、 作为老师,苏格拉底的教训是沉痛的,他丢尽了普天之下老师的脸面。不过,说来也怪,学生似乎个个都有轻骨头,他们好像更愿意拜苏格拉底那样的傻冒为师。
6、《卡夫卡日记:1909-1912》,本卷记录了卡夫卡人生这四年间的所思所想、所触所感。从这本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卡夫卡对于其日常生活的描述,比如读书与写作、观看戏剧、社会交际生活等,同时看到他时时刻刻敏感而焦灼的内心世界的纠结与矛盾、冲突。尤其一些对于身体与头脑的虚弱时刻产生的无力感,对于他像是噩梦般的存在。另外,一些对于梦境的书写带有强烈的文学意味和捕捉意识流意象的探索。
7、连体服肩膀和手部的金属配件折射出阴冷又有力的光,仿佛这光可以吸收热量,连体服的主体运用现代的纳米材料,完美的流线型与致密的纹理无处不闪耀着科技与金钱的光芒。
8、为什么勇气的问题总被误以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沉重、抑郁的、不得已的,总是被叫做生活本身。
9、 (关键词)苏格拉底法,反讽术,产婆术,《美诺篇》。
10、再为LZ推荐些黑道片 (宿命) (电影就是电影) (苏格拉底先生) (卑劣的街头)
11、 没有理性探究爱好的人,或者说,不喜欢思考和讲理的人,对苏格拉底法是不会有好感的。苏格拉底跟美诺及其童仆扯淡时,美诺的朋友阿尼图斯(Anytus)也在场。美诺跟苏格拉底聊得津津有味,阿尼图斯却如坐针毡。他和苏格拉底也有一段交锋,但他招架不住石匠咄咄逼人的发问,话不投机,中途愤然离场。阿尼图斯耿耿于怀,一直到苏石匠古稀之年,也没有不放过这个讨厌的话痨。他跟两个伙计联手,利用一部有关苏格拉底的喜剧,指控苏格拉底蛊惑青年,把他告上了典雅法庭。(12)虽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在他那部夸张搞笑的喜剧中有丑化甚至污蔑他老师的嫌疑但是法庭以苏格拉底蛊惑雅典青年判他有罪并不冤枉。这个该死的老石匠不解风情,不识时务,经常用反讽术和产婆术,刺激年轻人主动运用理性进行思考,怀疑一切,检验一切,不但为独裁者所不容,也让民主专政的拥趸们暗中不爽,心惊肉跳。苏格拉底最后被判死罪,毒杀在狱中。这个说了一辈子废话的大师居然就这么死在了他引以自豪的反讽术和产婆术上,不能不说是教育史上的一大悲剧。但我个人隐隐觉得这更像是一出喜剧——苏格拉底以自己的死,最后一次践行了他一生孜孜以求的反讽艺术。这个空前绝后的行为艺术创意十足,惊天动地,令人感佩!
12、但现实中更本质的冲突不是来自于勇气和懦弱,而是来自于反抗的勇气和承受的勇气,拒绝乌托邦和追求它一样需要勇气。
13、“为什么要如此不舍追求呢?”小雅问出积压心中许久而没有机会问的问题。
14、“诀窍是抱着“无知”的态度去追求。“无知”是了解到自己的有限,却以不放弃的态度去继续追求。神庙之所以称我为最有智慧的人,正是因为我了解自己的有限,却仍孜孜不倦地追求一切。”
15、南宁的酒吧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上班的人,傍午傍晚下了班,每每花四元钱,买一杯酒,——这是几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元,——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元,便可以买一碟酸笋,或者炸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元,那就能买一样荤菜套餐,但这些顾客,多是T恤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衬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包间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16、杨绛先生在百岁问答中回忆:“1997年早春,1998年岁末,我女儿和丈夫先后去世,我很伤心,特意找一件需要我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的工作,逃避我的悲痛,因为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我译前已读过多遍,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我感到女儿和锺书并没有走远。”
17、“所以在这些问题上,您的意见是?”为苏格拉底的聪明所折服,波鲁斯连语气都开始恭敬起来。
18、 苏石匠说:你可以把这两点连起来的线段叫“对角线”。那么,请告诉我,比4平方呎大的正方形大一倍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19、路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哦,真是的,我真的很无知,很崩溃……)
20、他现在的思想主要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整理的,据说柏拉图一辈子都在整理师傅的内容,最后师傅和徒弟都出名了。
21、“这位先生,你又怎么知道他不是这样的人呢?”波鲁斯回道。
22、 辅导机构因为出现了意外,一年后没有再继续。2011年回到广州,我开始接触了公益。那时候,我对公益的理解很浅薄,所幸的是遇到了一直默默支持的前辈,遇到了很多有思考力和实践力的同道者,我是一路的观察、学习,一点点地摸索着走过来的。做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支持,做流动儿童的社区教育,做青年人的陪伴和交流,后来又搞了文化空间,做人才培养,做文化研究与传播。我很庆幸这几年可以通过社会组织的方式介入社会,和那么多不同的人交往,重新思考人、思考教育。确确实实,我对社会的更广阔的真实,是了解更多了;对人、对自己的认识,是更为深入了。这种真实,里面包含着更其严峻的挑战,比如这制度对人的扼制和异化,恶在四处张扬而善却陷于巨大的困境,比如“成功主义”“娱乐主义”“相对主义”的垄断,使得真理性的追问似乎变成了可疑,大众在庸常的生活里彼此欺骗压榨、彼此冷漠而不知,这个时候,人何以为人?人的根本尊严和价值何在?人与人可以有怎样的关系?便成为了非常真实的问题,临在面前需要以行动作出回答。大家能体会这个吗?前面说了那么多,并不是要学习逍遥,恰恰是要学习如何直接面对现实和行动。我希望我传递的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相反。当然,就在这个守真的决心里,就有一种自由,我是越来越清晰地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人做事,越来越敢于去坚守一些生命里极重要的东西了。
23、 苏格拉底并没有使用粉笔和黑板。他就在沙地上画了一个方块,问侍奉在美诺身边的一个童仆:小兄弟,这是一个正方形,四条边的长都是1呎。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个正方形的大小是1平方呎,那么请你再告诉我,有个边长是2呎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
24、 童仆:苏格拉底先生,我也说不清楚。好像您没有教耶,您就是在不停地问我。您提的那些问题,让我想起来了,最后找到了答案。
25、 唯一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在弟子们面前像个老顽童,没大没小,装傻充愣,有失师道尊严。弟子们跟他嘻嘻哈哈,对他一点都不恭敬。哪像正襟危坐的孔老夫子,小的们在他老人家面前必定是毕恭毕敬执弟子礼。苏格拉底就差远了。在柏拉图整理的《对话录》中,常见学生们直呼其名,嘲讽他穿着邋遢,打扮古怪。学生们反驳他,顶撞他,有时还恶作剧,捉弄他。苏格拉底在家里受尽悍妇的鸟气,在课堂上还被学生欺负,真是天底之下第一倒霉男!这怨不得别人,要怪就怪他自己。他老是问学生这个,问学生那个。有些学生都被他烦透了。说不定学生暗地里都在笑骂:世上哪有这样的老师?一问三不知。那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上来,倒反过来问我们,好像我们才是老师。
26、 童仆指着一个4平方呎的正方形说:是比它面积小一倍的这个正方形从一个角的顶点到它对角的顶点的距离。
27、 童仆仔细数了一下,发现这个大正方形竟然包括了16个1平方呎大的正方形。他赶紧否认原先“8平方呎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4呎”的猜测。
28、 依当今注重学习效率的家长和老师们的高见,上面那道几何题简单得很,只要花上五到十分钟,就可以教会学生。苏格拉底却穷折腾,用了半个下午时间才搞定,简直就是在浪费自己和学生的生命!追求效率的家长和老师坚信,直接告诉那个小朋友正方形的计算公式,他就能够正确解决问题了,又何必耗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让孩子在那里瞎琢磨?人类的经验如此众多,如果事事都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年轻一代又怎么可能继承高度进化的人类文明呢?事实确实如此——小朋友只要掌握了面积的计算公式,立即就能够明白4呎见长的正方形面积不是8平方呎,而是16平方呎。年轻一代正是通过教师这种直接而系统的教学,迅速地掌握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历史真是可笑,竟然选择了如此愚蠢的苏格拉底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最为伟大的哲学家;西方人真是滑稽,居然把苏石匠敬奉为职业教师的祖宗。
29、苏格拉底: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
30、 童仆犹豫一下说:不是4呎,就是3呎了。
31、“前段话的说服力来自于思考,而非能言善道。这里有些认识我的乡亲,可做证人,苏格拉底不善词藻是事实,我曾主持过会议,却因发言不得体公开出糗。”
32、“我敬佩西楚霸王之豪气万丈,一死对我来说是极大的诱惑,能终结我的痛苦,但比起名声甚至个人痛苦,我的使命是我唯一不能抛下的。”说完,他的五官局促在皱纹里,眼窝深深凹陷着,唯那束目光坚毅执着,在黑暗中闪烁。“我要继续赶路了。”司马迁说。
33、德国菲舍尔袖珍出版社授权,全面展示一代文学巨匠、现代主义文学先驱弗朗茨·卡夫卡生平日记。三卷本《日记》,揭开卡夫卡诸多人生与创作谜题!
34、“苏格拉底,你发言的确十分犀利,不过还没有到不可反驳的地步。”
35、很多时候,我们希望,或者我们习惯了,想找到成功的参照。某个人他走出了一条路,他的思考、探索和行动,最终被确认了有一个好的结果,我们很自然地希望了解这些,作为自己的参照。这很正常,人都希望可以看到一条有希望的、有保障的道路。但成功的样式是很多样的,尤其是成功的定义也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去信赖和模仿某种看似可行的样式,但自己面临真实处境,可能还是会迷茫。所以人生的道路是靠自己去滚打摸爬,经历痛苦挣扎走出来的。我们不要将名气大,有头有脸的人看作是别样的人,他们其实和平常人一样,有痛苦、迷茫、欲望、孤独。——我的意思不是要把人拉低,恰恰我们要因此而明白敬重。这敬重也包括对自己,我们要带着这种平等而敬重的眼光来看待生命,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命运。当有这样的眼光,会有一番不同的视角看到人世。
36、CritiqueofSocraticMethod
37、“苏格拉底先生所要建设的是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而孔子先生不是理性建构一个社会,而是回归到已有的社会结构,即周代的封建社会。西周的社会建构也不是理性建构,而是以周代氏族的血缘关系直接搬运到整个周代社会,然后建立起整个分封社会。这是我理解的不同”小雅鼓起勇气插嘴说道。
38、在伯罗奔尼撤战争(431–404 BC)中雅典败于斯巴达,接着斯巴达亲近派组成的新政府统治雅典的约一年间,杀害与驱逐了大量的异见人士,试图废除雅典民主建立寡头政治。这个政权被推翻后,雅典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去修理因战争与“劣等文化统治”留下的创伤。而曾亲斯巴达派的苏格拉底本来就不遭人们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