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两个人,一个尖酸,一个刻薄,沆瀣一气,到处惹是生非。
2、(典故)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
3、(举例造句):适应之说,迄今学人犹奉为圭臬。★鲁迅《坟·人之历史》
4、请每位同学自己从网红生僻字中找一个词语解释,然后用这个词语造句(必须自己独创)
5、回主子,这种人讲究操守,能洁身自好,不肯趋炎附势,与奸佞之臣沆瀣一气;但虑事行事拘泥礼教,不懂变通,一味寻章摘句,穿凿附会,不敢革故鼎新,勇创新局。(沆瀣一气造句)。
6、(出自):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7、我住在那边的房子里(离公墓大概100英尺),每天晚上都会有高中的小混混来这喝酒,把这弄得一塌糊涂,这个时候就会有怪事发生了。
8、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9、这三个沆瀣一气的官,不知污了多少民脂民膏,人们一提起他们来就咬牙切齿。
10、沆瀣一气(拼音:hàngxièyīqì),相信大家即使不会读也知道,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妥妥的贬义词。按照这个意思,上海交大自动化系这篇本来是用来弘扬正能量的文章就走向了另一面,变成上海交大师生臭味相投,一起做“坏事”。
11、他们两人狼狈为奸,不到半年便将公司的财产侵吞了。
12、他们两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自是沆瀣一气。
13、如果没有人和他狼狈为奸,他一个人很难做出这勾当。
14、有些地方的三青团?被复兴社分子操纵?堕落成了特务组织?与军统?中统沆瀣一气?设立青年劳动营?关押?迫害爱国进步青年。
15、这件弊案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这两人沆瀣一气,暗中勾结,挪用了公款。
16、这两人虽然认识不久,但臭味相投,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17、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沆瀣一气成语故事3(拼音)hàngxièyīqì
18、故事: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19、即使是那广告烂的一塌糊涂没人想看,你也会这么做的。
20、沆瀣:夜间的水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21、他们后来却先后背叛革命,在政治上相互提携,在理论上同流合污。
22、修改:如果读书时不认真,就只能去犄角旮旯的地方工作。
23、从这个成语的起源来看,沆瀣一气只是一句玩笑话,并不含贬义,其历史上崔沆、崔瀣也不存在营私舞弊的情况,它在很长时间里是中性成语,与“气味相投”相近,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成了贬义成语。
24、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25、摘要关于明成祖迁都的问题,历史上议论纷繁,莫衷一是。
26、出自: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永远是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所以两种斗争永远得双管齐下。”
27、故事: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28、(解释):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