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天地之间,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但是它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事物,水滴石穿。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第二十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陈鼓应)老子对这一点很看重,所以他在另外一个地方用肯定的语气又说了一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很明显这些警句都指向一个方向,怎样面对自我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为果敢坚定?什么时候才叫刚愎自用?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6、老子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是说行善是符合天道的,因此行善的人就是顺应天道的人,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使得善良的人做事情犹如神助,顺风顺水。(老子说的最经典的话)。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9、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0、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11、(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老子说的最经典的话)。
12、在老子看来,这扰乱了人的本性,人应该顺应自然。
13、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14、天下之人都喜欢安逸,只有水处于艰险;天下之人都喜欢洁净,只有水处在污秽之中。
15、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啊!不光是一切陈腐的陈规陋习,就连那些闲言碎语都可能成为遮挡我们视线、妨碍我们认清方向的“浮云”。
16、给后人的警示就是,审时度势,时刻用一种中正,发展变化一分为二批判的自我修正的心态来做事!世事无常,有必然,也有偶然,所谓的中正是一种事物发展相对最佳的态势,而不是一味消极的对待事物不思进取常人眼中的中庸之道。
17、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出处原来在这里。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才能够不因一点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
1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9、而“道”的表述,却淡得没有味道,就像我们常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平平淡淡才是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虽然道不像“乐与饵”,能使过路的人停步,但它的作用却不穷竭,执守大道,天下人都来归往,归往而不互相伤害,于是大家都平和安泰。
20、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不慎的语言,会在有意无意间伤人自尊,影响人际关系。
21、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足。这句话一方面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22、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的东西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境界也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得到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行善不能总挂在心里,想着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没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23、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其性格是充满自信和豁达的,既使遭遇到困境,心也不乱、意也不烦,保持头脑清醒,泰然处之,从容应对。
24、(翻译)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它们并珍藏着它们:一是仁慈,二是俭朴,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心怀仁慈,所以能勇于献身;奉行俭约,所以能够周济民众;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
25、(翻译)能了解别人的人只能叫做聪明,能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26、每一个生命都以其他一切生命为背景,同时也与其他生命同体共悲。
27、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
28、(翻译)不丧失其立身之本者,才可平安长久。
29、(翻译)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
30、(翻译)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这才是天道。
31、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32、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观点,在好多人看来,老子只是一般的出世者,老子是一个消极者,如果这样认为,那真是大错特错。其实老子是最大的入世者,也是最大的积极者,
33、因此,“知止可以不殆”是在告诉人们,凡事适可而止。这个道理应用于为人处世上,就是要懂得适时放手,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回复平和。
34、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锋芒毕露,其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只有功成身退才符合自然的规律。
35、问题:亲是不是你看到好的文章后,想收到更多的文章但是你不知怎么关注?(关注全免费)
36、(经典悟道)孔子的文行忠信“四教”与君子人格养成
37、您爱不爱“名”?您好不好“财”?您对生命如何珍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
38、老子的这一观点很客观,也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正如荀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做什么事,若能不断努力,每次做一点,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总会有所收获。
39、(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
40、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周而复始循环运转,主宰万物并赋予万物以永无穷尽的动力。
41、柔,可以说是老子的第一法宝。《道德经》贵柔。老子赞美水、婴儿、女人(雌性),主要就是因为他看到了阴柔的力量。
42、老子认为,再圆满的东西看起来也会有所欠缺。同样,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也要表现得有所欠缺。保持自身的不完满,这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还会有所进步。
4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恒也。
44、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45、老子这句话是在提醒世人,身处于社会之中,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能够坚守住自己的本分,不因外部因素的吸引和干扰而抛弃根本,不忘初心,才能够平安长久。
4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7、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49、(感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说天道对于众生一视同仁,无偏无私,无厚亦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
50、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做易事开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做小事开始)
51、老子的这句话在这里可以从两面来解读: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那么也许他是一种缺少诚心的承诺,这种承诺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实现承诺,那么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了。
52、人生就像是一个舞台,如果你死守于枯井之中,那么你的人生将毫无起色,因为世界在你的眼里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如果想让自己未来的舞台更加绚丽多彩,那么就必须打破安于现状的心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53、默默无闻的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这就是水至善至仁的品格。
54、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道德经》第二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