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人们熟知的名言,现在常有人把它说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词之改,看似无伤于原意,其实是丢掉了原话的根本精神。
2、自永历五年(西元1651年)至金陵初次拜谒明太祖的孝陵后,他先后十次在钟山脚下跪拜明代开国皇帝的陵寝,在北方拜谒十三陵,特别是明代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的思陵。他用这种行为方式,坚定并磨砺自己的反清复明的意志。
3、《国家安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下列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关于国家安全的有关规定;(2)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3)如实提供所知悉的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证据;(4)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其他协助;(5)向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和有关军事机关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6)保守所知悉的国家秘密;(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得向危害国家安全的个人或者组织提供任何资助或者协助。
4、那老头朝下面摆摆手,继续向上爬,到了山顶,他取出几本书,几张纸,勾画着什么,过了一会儿,才慢慢下来。人们远远看着这位奇怪的老头,等他走到骡子边,欢迎的人群中才有声音叫起来:“这正是顾先生!”
5、5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国家安全的协同联动机制应用的范围?()
6、“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家是)。
7、(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8、A.陈后主迷恋后宫,终于在“王睿楼船下益州”后,“一片降幡出石头”
9、 (1)“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兽相食,谓之亡天下。”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并且加以区分。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政权更替;亡天下则是指道德衰颓,人相争斗,社会风气败坏,动乱不安。
10、顾炎武出生于江苏,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的斗争,失败后转而致力于学术研究,总结明亡的教训。晚年开始研究古籍,考证经书的真假,并且研究古语的发音。顾炎武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11、顾氏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其对此书的价值很是自信,自言“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该书影响深远,确如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评价,“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12、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是指( )
13、这里的“天下”其实在现代即是代表祖国,后来人们也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话,更清楚地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热爱之情和责任感。“匹夫”泛指平民百姓。
14、他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作《日知录》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15、“保国”与“保天下”不同,“保国”即保卫旧的封建王朝。“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一般人不必关心。“保天下”即保卫本民族及其文化,则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这就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著名论点。梁启超把他这种爱国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字。
16、学生们问道:“那么,该怎样读到这些书呢?”
17、《国家安全法》第六十八条国家安全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应当及时解除管控处置措施,做好善后工作。
1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由顾炎武提出的。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9、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书当然是纸做的,还能用别的东西做吗?”
20、老王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下面三幅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
21、当前坐标:古代历史-明清(前期)时期(1368—1840)
22、《三国》,你是文学殿堂中最璀璨的明星!虽然硝烟散尽,英雄不在,千古历史也化为尘土,但是你永远是我心底的一盏明灯。你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灯光”将时刻照耀着我追梦的道路!
23、A项“王睿楼船下益州”说的是西晋灭吴的历史,与陈后主无关,故错误;
24、①阴谋颠覆政府、分裂国家、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25、(出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26、甲申(西元1644年)之变,顾炎武闻讯后作《大行哀诗》,对于崇祯帝之死深表哀痛。清兵入关,明凤阳总督马士英等在南京迎立福王朱由崧,建立第一个南明政权。顾炎武受昆山县令杨永言的推荐,被福王政权授予兵部司务的职务。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与归庄、吴其沆等在苏州、昆山参加了可歌可泣的抗清斗争。
27、刘洁修对顾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检,仅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发现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8、②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任务的;
29、(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30、因此他认为,民族大义高于一切。那些投降清朝贵族的人是“改形换骨,学为不似之人”,是软骨头,是出卖民族的败类,是“阉然媚於世者”,是最无耻之人。他号召每一个国人讲廉耻,讲民族气节,肩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责任。他指出:
31、“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32、明清时期常被认为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清朝末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33、“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就是所谓的败义伤教,即伦理道德的沦丧。而在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尤为要”。而最无耻的就是“被服儒雅,行若狗彘”、背叛民族立场、出卖民族利益的败类。他把士大夫之变节行为,称为“国耻”。
34、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清军入关之后,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晚年在自己的书中表达了“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观点,原本的意思是“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后来梁启超对这句话加以概括,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总结为“国家兴亡,匹夫无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5、 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兽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36、人们围住一身灰土的顾炎武,问道:“顾先生,你这是在做什么啊?”
37、什么叫“耻”?他指出:“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华裔(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故夫子之于管仲略其不死子纠之罪,而取其一匡九合之功。盖权衡于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为心也。夫以君臣之分犹不敌华裔(夷)之防,而《春秋》之志可知矣。”
38、 儒家对于文化的高度自觉的担当精神,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过许多曲折,有过多次易姓改号,改朝换代;有过周边族群入主中原;有过列强入侵,面临瓜分亡国危险等等。而我们民族能够度过这一切,屹立在东方,几千年古老文明未曾中断,绵延发展。儒家高度自觉的文化担当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是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39、 顾炎武作为一个江南文人,竟然留寓北方达二十多年,游历北方大地,结交豪杰,终生不忘恢复。其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激励了一代代志士仁人。他的政治思想,特别是他的民族思想,是辛亥革命的推动力量。章炳麟在从事反清斗争时,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梁启超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定型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格言,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40、最后我们一起来来做个小测试看看你到底能得几分呢?
4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号召国人勇于担当、救亡图存的话语,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曾先后引用,并流传至今,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不过,关于该话语的起源,学界意见纷杂,迄无定论。笔者就此进行考辨,认为该话语最早由梁启超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提出。
42、根据《国家安全法》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有以下五个方面:
43、D.甲送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44、C.甲送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
45、(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46、“匹夫”,最早是指成年男人,后来又作为单个人的统称,于是有了“平民”“庶民”之含义。
47、匹夫这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意思。我们可以从褒义和贬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48、国家对在维护国家安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给予表彰和奖()
49、顾炎武在学术上的最大特色,是反对朱熹、王阳明以下的宋明理学的空虚玄妙,顾炎武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意思是说,君子要以文章救世,空谈和修饰辞藻有什么好处呢?这对于当时不愿意面对政治,只专心做学问以求自保的很多学者来说,是一种挑战。顾氏宗亲点击加入顾氏家族总群
50、我读《三国》,读到的是他那极高的文学造诣,那令世人赞不绝口的传世之作;我读《三国》,读到的是他那字里行间的震撼力,那荡气回肠的语言;我读《三国》,读到的是他那兵家的制敌之道,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我读《三国》,读到的是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那高尚的爱国情操!这思想与我埋藏心底的理想发生碰撞,产出串串火花激励着我为追逐理想而前进,而奋斗!
51、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说顾炎武最大的影响不在于他是多么好的一个学问家,而在于他忧国忧民的意识,这是国学传统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