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
2、陶母已矣,陶桓公已矣,陶渊明已矣,桃花源也已矣,留下的是几处遗迹和一个凄迷的故事。茶余饭后,笑谈徒增几多惆怅。按陶渊明的叙述,桃花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世上处处都是桃花源,只是我们都被黑布蒙上了眼睛,相互之间你争我夺,鸡飞狗跳,把好好的一个桃花源糟蹋了。如果有一天,拿下了遮眼布,我们都住在桃花源里。我不知道领会错靖节先生的意思么?陶母,桓公,靖节,以及前面的古人,后面的来者,他们就是为了扯下众人的遮眼布,他们为桃花源而生,为桃花源而灭,这就足够了。
3、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4、陶渊明的身上有太多的谜。父亲是个谜,出生年代是个谜,年龄是个谜,出生地是个谜,隐居地是个谜,谥号是个谜,葬于何处也是个谜,他心中的桃花源更是一个谜。现在的陶渊明的诸多信息都是后人从其诗文中推理出来的。众多的谜源于战乱。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东晋、楚、刘宋),十个皇帝(晋哀帝、废帝、简文帝、孝武帝、安帝、桓玄篡位、恭帝、宋武帝、少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多事之秋。为了弄清陶渊明的身世,我走了很多地方,也查找了各种说法的源头,我也说一个推理结论:丹生侃,侃生茂,茂生敏(各地陶氏宗谱此种说法居多),敏生渊明,渊明生子五曰俨、俟、份、佚、佟。祖父是个太守,父亲是大守还是布衣难以定论,父亲在他八岁时就去世了,剩下孤儿寡母,生活颇为艰难。陶渊明家是显赫的陶氏家族里衰落得最早的一枝。陶侃死后,东晋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中原战火纷飞,江东相对稳定。陶氏子孙大多数在秆林和浔阳境内。秆林陶氏第一次迁徙始自世袭长沙公的陶延寿,其他做了官的陶氏子孙陆续举家迁于任所。《会宗谱》记载,留在秆林的剩下陶渊明一枝。由此也可见,陶渊明的父亲布衣的可能性较大。陶渊明诗中出现的主要隐居范围在星子的栗里、上京。这些地方都是陶渊明归隐后住的地方,如果以此推理陶渊明就是栗里或上京人显然有悖常理,住在自己家里,能叫归隐么?陶家冲的出现,才使得一切合理化了。陶家冲与星子的上京仅一水(鄱阳湖最狭处)之隔,栗里在星子县城西。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可以选择,出身不能选择。陶渊明可以选择归隐,但不能选择不在陶家冲出生,因为陶渊明的父母家道败落后别无选择,只能寄身祖上留下的几亩薄田和陶侃遗留在老家陶家冲的百年老宅。陶渊明的人生轨迹大致是,生于陶家冲,父亲对他没有什么影响,既没能养家,也没有育子。父亲死后,陶渊明与母弟靠几亩薄田相依为命,偶尔得到外祖父孟嘉的照顾,孟嘉在外为官,也是个清流,更多照顾也难,他看到小外孙又像自己当年那样成为孤儿,非常痛惜。陶渊明到了发蒙的年龄,孟嘉就送了他一整套儒家经书。陶渊明十二三岁的时候,五十一岁的孟嘉去世了,几部经书是留给陶渊明的唯一遗物。陶渊明每到农闲的时候,就拿起来攻读。“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陶渊明从小就不爱扎堆,老是一个人闷闷地看书,性格自卑、内向。“弱龄寄世外,委怀在琴书。”谁说陶渊明不通音律?其实他弹得一手好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陶渊明受到外祖父孟嘉的影响,是一个有儒家经学功底的“农民”,他在诗文中也非常推崇儒家。陶渊明博采众家之长,但主要继承的是儒家思想。青年时代,在外游学求仕三年,发现自己在讲究地位出身的士族眼里一钱不值,只好又回到老家。
5、同时,我们还要考虑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场形态,完全是由士族大夫主导的(此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度),像陶渊明这样有才华但是没有什么背景的有志青年是很难发展的!
6、在《咏三良》这一个传统的咏史题目下,陶渊明也写下了自己的一首:
7、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家庭教育促使一个人后来性格的形成,尤其是在古代。陶渊明和东晋名将陶侃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但尚未有定论。但他的父亲、祖父做官一概清正廉洁,使得陶渊明也养成了清高的个人性格。在做官时,稍有不合他的三观就产生厌烦心理。
9、(3)陶渊明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10、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1、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12、朋友说了另外一件事,让我觉得十里陶家冲是不是桃花源不重要了。
13、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1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也有点律句的意思。这更是乱写,狗啊鸡啊这种不入诗的东西都来了,还一本正经弄成对仗。但他写这种日常生活的东西,都有典,“狗吠深巷中”是汉乐府的典,“鸡鸣桑树巅”是《诗经》的典。现在写实验体,不怕把日常的东西写进去,但是写时要有典故。越平凡的不入诗的,越要有典。
15、综上所述,陶渊明生活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动荡不安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段时间,中国陷入了空前动乱的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结合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我们不难理解陶渊明先生为何辞官回归自然,去过神仙般田园生活了,或许没有这段历史,中国文化史上也不会诞生这样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
16、《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想属一时之作,虽岁月不可考,而以诗旨揣之,大约为禅宋后。……祚移君逝,有死而报君父之恩如三良者乎?无人矣。有生而报君父之仇如荆轲者乎?又无人矣。以吊古之怀,并作伤今之泪……
17、但按照中国人的傲娇,这种戏剧化的理由,往往不是真实的。所以陶渊明辞官这事,还得补充点背景。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期,司马家风雨飘摇,军阀争权夺利,其中最有实力的是桓玄和刘裕。这时士族需要站队,不想站队就得躲。陶渊明是想躲的。所以刘裕拉拢他时,他就想怎么躲过去——躲过去就得隐居,隐居就得有地。当时做县令有五顷地,卸任也不用退。陶渊明就找刘裕说他要当县令,结果干了八十多天就辞职了,就开始隐居。隐居看起来跟做官反着,不是贵族行为。但当时士族子弟辞官归隐很常见。再者,陶家虽没有谢家显赫,但也不属于要为钱工作的。陶渊明辞官也体现一种贵族性,我认为,陶渊明是以反贵族的方式达到贵族性。
18、公元400年,陶渊明入了桓玄的幕府,做起了幕僚。不久之后,陶渊明又辞职了!
19、而陶渊明的及其家族行事风格正好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他的家族教育他行正气,淡泊名利。假如是在一个蒸蒸日上的朝代,陶渊明步入统治高层的机会是很多的。偏偏是遇到了混乱的时代。
20、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大约是史传传统最强的国家,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写史的国家机构,宣付国史馆立传是极高的荣誉,而诗歌如能真实深刻地反映时事便称之为“诗史”——凡此种种都表明了史的崇高地位,而咏史诗自然即以史书所载为其依据和出发点。
21、——摘自《年轻人的国文课:国学经典里的处世智慧》,浦睿文化/岳麓书社出版
22、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23、正如鲁迅所说:“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不但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他歌咏了那些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失败而不屈的英雄,赞扬了那些壮烈牺牲的人物。”
24、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0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41岁。
25、陶渊明的《扇上画赞》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意思比较明显,其中甚至直接拿自己同古人相比,坦诚地以“顾我不能”来做自我批评。至于《读史述九章》,则不那么单这里是两种类型都有。例如此中关于张长公的一则写道——
26、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称帝,建立宋朝。此时,宋朝的主要敌人是在北方由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为了对付辽朝,宋朝联合东北方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灭辽。
27、十里陶家冲不简单。一个不简单是它是元辰山(今名苏山)西出支脉。元辰山是《道藏》记载的第五十一福地。《道藏》记载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都是出过神仙的地方,也是天地灵气孕育和日月精华采集的地方。另一个不简单是十里陶家冲重峦叠嶂,竟然是陶家嫁女的一份嫁妆。陶家冲早就姓胡了。陶家有女初长成,看上了姓胡的长工后生,非长工不嫁,不仅要嫁,还要不菲的嫁妆。都说女儿是父亲前生的小妾。陶父够大气,指着陶家冲说,给你一匹快马,你一鞭跑过的地方就是嫁妆。陶女一鞭跑了十里。陶家冲之所以没有改成胡家冲,大概陶家冲是婚前财产,陶家图了一个名,名是一段历史,享受的还是胡家子孙。由此可见陶家不同凡响。陶家出了这样的败家子,不衰落才怪。
28、隋继文·谈写作方法(1)虚实结合·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29、道学大宗师朱熹是鉴赏水平很高的文学批评家,他在陶渊明的作品中特别拈出《咏荆轲》这一首来大加表彰,说“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出这样言语来。”(《朱子语类》卷一三六)他注意到陶渊明在主流风格以外还有着丰富的内涵,大有眼光。
30、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灭陈,中国再次得以统结束了分裂两百多年的南北朝。
31、陶氏五代三贤,贤母湛氏,贤臣陶侃,贤士陶渊明,在中国少见,在地球上恐怕也是凤毛麟角。
32、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3、从东汉未到三国,到西晋东晋,再到随唐四百年间,中国走进了战争的深渊。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人口大迁徙,有人说还带来了战乱文学和隐逸文学的繁荣,这是战争的始料未及。陶侃祖籍丹阳,祖父陶同,与东汉徐州牧陶谦是兄弟,陶谦三让徐州给刘备,足见其敦厚和谦恭。父亲陶丹汉未避乱迁往江东之鄱阳郡枭阳县(今都昌县)左蠡陶家冲,父丹是东吴的战将,吴国灭,父丹战死。陶侃少孤贫,靠母湛氏抚养成人。陶侃青年时代“初为县吏”,有贤名,遭太守吕岳妒嫌,弃官归故里。后遇到荆州刺史刘弘这个伯乐,提拔为南蛮长史,讨贼张昌,以功封为东乡候。永兴二年,战陈敏,破之,加为龙骧将军。击杜弢,又破之,表为荆州刺史,后遭王敦忌妒,转任广州刺史。在广州任上,为了不消磨志气,朝运百甓(砖块)于斋外,幕又运至斋内,人称“运甓翁”。王敦权力欲膨胀,起兵反叛。侃平王敦后,都督荆、雍、益、梁四州军事。咸和三年,苏峻举兵犯阙,江州都督温峤推侃为盟主,同赴国难,侃部将斩苏峻于阵,侃加都督七州诸军事。右将军郭默袭杀江州刺史刘允,司徒王导以默难制,欲委任郭默为江州刺史。侃曰,默杀江州刺史,即用为江州刺史,割宰相,亦用为宰相呼?遂领兵讨,斩之。侃东征西讨,保得东晋一方平安,晚年加拜大将军,剑履上殿,都督八州军事。侃深感盈满自惧,上表固让,疾笃再上表逊位,挂印封金,上船归故里的第二天,薨于樊溪。年诏赠大司马,谥号桓。依公遗令,葬于国(侃昭命世袭长沙公),侃在军中四十余年,自南陵到白帝数千里,道不拾遗。
34、桓玄是东晋丞相桓温的儿子,逐渐掌握东晋王朝半壁江山的兵马控制。尤其是在公元400年,桓玄担任:都督江州及扬州豫州共八郡诸军事,领江州刺史。陶渊明进入桓玄的幕府之后发现桓玄也是一个不省心的主,他想着取代东晋,自立为帝。一身正气的陶渊明一看情况不妙,辞职走人了事。
35、就在这里,陶渊明写下了表达自己志趣(读书、饮酒、文章),塑造了率真的个性,表现了卓尔不群的高尚品格的《五柳先生传》。从此,“五柳先生”也成了他的号。
36、如果纯粹是死记硬背,要想将这“二十四史”背下来,还是需要花费不少工夫的,而且极其容易记错。可如果你懂得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这“二十四史”根本就不用背。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你理解了这“二十四史”的编排顺序,那么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就了然于心了。
37、(只有我一个人为渔人不守信用,将桃花源对外提起而气愤吗?)
38、中国上古有一种野蛮的风俗用活人殉葬,后来文明程度提高,不再用这个办法,但也偶有倒行逆施仍用古风的。春秋时代的秦缪(或作“穆”)公就是一个,《左传》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史记·秦本纪》也有记载,说缪公死后“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39、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40、首先,《史记》是从五帝写到汉武帝,《汉书》主要是写西汉,《后汉书》主要是写东汉,《三国志》主要是写三国。这四部史书,又被合称为“前四史”。
41、秆林的名字取得很有意思。一说是芦苇秆。鄱阳湖边上的芦苇荡今何在?一说是笆茅秆,春夏之交漫山遍野的笆茅开出一蓬蓬紫色的芒,熟透后变成白雪一片,农人采秆做成一把把扫帚,这种扫帚是家居最好的扫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