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读完《松浦弥太郎的工作术》一书,我给自己的行动就定为:任何事总是提前5分钟。
2、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纵然每日不倦地阅读,也无法将所有的好书都一一阅过,所以我们需要他人的帮助。年轻人可以从法语协会和英语协会里借到一些辅助读物。这些机构都分为若干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研究范畴。所以,在这类文学俱里,学生们能够得到那些在某一特定的领域内颇有建树的专业人员的帮助。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然后我们再将这些成果拿出来共同分享。这样一来,决定一本书是否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苦读就不再是难题一桩了。
3、我的第一本书出版,很大程度仰赖于阅读的技能。比如,快速查看整个市场上的同类书籍,确定自己的内容大纲,能够尽量做到差异化,并且快速梳理内化自身的知识。
4、没错,快速阅读,建立整本书的框架地图,就需要读这么几点:
5、在指读的过程当中,如果全部都是快速指读,很多主要内容又容易忽略,这时需要抓取一些关键词,详细摘读,比如有你觉得比较新的词,然后手指停留在这一小块重点摘读这一部分。了解后就继续指读。(三种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6、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少量的精读或者大量的泛读吧,他们都会学有所获的。17世纪的著名诗人琼森曾经说过:“当你还站在那里思考着该让自己的孩子阅读哪些书籍的时候,其他的孩子已经把书都读完了。”我们每一天都应该花上五个小时来阅读书籍,无论读什么都可以,这样一来,你很快便会成为一名博学之士的。
7、 浏览一遍作者简介、自序or他序,一般在序言里就会知道本书亮点。
8、我自己摸索了三个读书的小方法,亲测好用有效。
9、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主要考虑在40分钟课堂内,让学生轻松地、最大限度地掌握最多知识。
10、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更何况现在没几个人的记忆力很好。所以,在读书时,把你喜欢的句子、好的描写抄下来,是十分有必要的。把你在看书时觉得有用的方法记下来,并且在生活运用。比如说在写文章的时候引用,就起到了读书中活用的那一个功能了。
11、术业有专工,读书对我来说就是最兴奋的事,只要拿起一本书,我不一口气看完就不舒服,如饥似渴,看起书来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的那种。这样,从小我就养成对书的浓厚兴趣和爱好,我自己买的书不下万册,看过的书那就数不清了,我记得在头条也回答过类似的问题,我在北京读书四年,几乎天天泡在北大读书馆,图书馆的书几乎全部过了一遍。看书这么快,是不是囫囵吞枣?完全不是,其实我掌握了一套精读的方法,既快又好,大家也不妨试试。
12、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读。一部《昭明文选》,上学时读过,上世纪五十年代读过,上世纪六十年代读过,到了七十年代还读了好几次。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
13、第四位作家是柏拉图。关于是否应该谈到他,其实我一直都有所犹豫。因为我害怕,一旦开了头就会难以收住了。柏拉图与荷马具有一些共性,不过他的思想更为成熟和深刻,因为他已经从一位诗人转变为了一名哲人。
14、这些年,各种整理术、断舍离之类的书籍风靡,其实只要你是一个爱干净爱生活的人,书中的小技巧完全可以自己想出来。人的智慧是相通的,同样的,如果你曾很认真地思考过,如何更有效地读书、更有效地从每一本书中获益,也自然会想到上述几条。
15、扩大视野范围。拓展视野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视野范围。我们可以尝试着做一些拓展视野范围的练习,比如字母树练习、一目几行练习。在《快读阅读》(克里斯蒂安.格吕宁著)这本书里提供了很多扩大视野范围的方法,可以去买来尝试着做做练习。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双眼是一台照相机,那么扩大视野范围就相当于给相机安上了一个广角镜头。
16、学习内容与学习层次、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学习健康向上的内容,将过去丰富的正能量,促使自己健康成长;反之则越学越糊涂。
17、如果你要看《文案变现》这本书,目标设置如果是:“我能不能通过文案变现?”
18、但是,不可否认,在我们身边仍然有一些好书的存在。好书犹如良药,可以医治人们思想上的疾病;好书犹如亲人,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听课要端正姿势,不要跷二郎腿、托腮、“葛优躺”,这些姿势会在无形中懈怠你的思维,慢慢就走神了。
20、此法讲究读书要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大段速读难免消化不良,必须边读边思考。散文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用眼睛来读书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特别适合读经典。
21、所以,题主都问题问得好。读书应注意些什么事项?终身读书要注意些什么事项?读书之人不可不识。
22、(3)跳读法:跳过你不感兴趣的或者你认为不重要的地方,直接读你感兴趣的或者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23、所谓的眼到,就是要把目光聚焦在书的内容上,速度平缓的浏览文字。建议大家在读书的时候,都坐在书桌旁,将书好好的放在桌上,然后开始阅读。有些同学有躺在床上阅读的习惯,虽然这种方式很舒服,可是很容易就在阅读时发困,一犯困,眼睛的注意力就没办法集中在书本上了。
24、速读: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略读:略观大意;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25、首先,落在笔头上永远比停留在大脑里,更能触动你去主动思考、深度思考。
26、“怪”法读。台湾作家李敖珍视书中的资料,更甚于书本身。他常把书中重要的资料影印下来,或者直接撕下,再作分门别类的“专集整理”,名曰“吸收日月精华”,等到书中的“精华”被他吸收光了,这本书对他来说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送、卖、扔,他都没有多大意见。
27、交叉读。理论家胡乔木共有136个三米高的大书架,约3万多册的私人藏书。他没有什么业余嗜好,休息的一大方式就是同时看五本内容完全不同的书,如哲学、外国小说、政治、剧本、自然科学类的书,同时交叉着看,以调换脑子,而在调换脑子的同时,又有所得。
28、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9、借摘读。旧时代,革命书籍十分缺乏,徐特立在湖南时,听说书报流通社有《联共党史》上下册,就去借了来抄读。他不全抄,而是节抄,并且做详细分析。这样,可以服、心、手三到,便于理解深刻。
30、此法是说一次读几本书,用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侯谌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心里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这才知道《三国志》却比自己《魏书》好,于是当即烧掉了自己的书稿。搞研究或者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31、只有在读完书后反思书中内容,主动思考,才能真正掌握这本书的内容。
32、(1)早上起床后的半小时是大脑效率非常高的时间,透透阳光,让自己身体逐渐恢复饱满状态的同时,大脑也可高效的阅读。
33、书中人物出场众多,最重要的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读者自己。读书时,作为书中的一个角色,让你的情感融入故事之中,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人物。比如说读《飘》,如果你置身在故事之外,你的感动指数是一般是3-6,但如果你想像自己某一个角色,你的感动指数会达到7-如果你是梅兰,你会亲身感受什么幸福;如果你是郝思嘉,你会亲身体会什么是痛苦。这种方法,用来读自传、小说、剧本或报告文学尤为奇妙。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感情脆弱的人,还是做一个旁观者。读书要入得进去还要出得来,要不然就可能“走火入魔”啦。
34、你在没有充足时间、足够兴趣,或根本没有必要仔细地阅读某些材料的时候,以很快的速度阅读,并略去部分内容,来获取文章要旨和自己需要的内容。通常关于某个课题的大量略读,比细读两本书要好得多,能帮你在短时间内获得比较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