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石头呢?
2、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3、C不快乐的是人君! D没有一个人乐意当人君!
4、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必修三《过秦论》)
5、⑥安……乎?(怎么……呢?)
6、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⑶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⑷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7、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及翻译)。
9、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苏武传》)
10、(“弱”,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爱”,怜惜;“致”,招致;“相与”,共同,一起)
11、本来就知道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一”,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12、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及翻译)。
14、答案:桃源人渔人渔人 桃源人渔人桃源人(省略主语、宾语)
15、(1)“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如“战(于长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只有少数例外。
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17、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18、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