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2、赏析: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现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
4、“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时,方知天命,此时他才真正了解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在他看来,天命不仅是一种未知的存在,还有着一定的合理性,自己既然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天命,就应做好今生该做之事。“五十而知天命”属于人生思想上的理解了,要比“不惑之年”的理解深入许多。
5、孔子认为,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就应该立下志向,确立就不能随意变动,不能够因为前行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和风雨就动摇改变。甚至类比地说,一国军队的主帅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老百姓的志向不能改变。孔子的爱徒子夏也认为坚定自己的志向,是“仁”的体现。常言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论语》也告诉我们,君子要早立志向,坚定志向不动摇,要为自己的志向付出辛勤持久的努力。要树立梦想,勇敢追梦,因为梦想是坚持就觉得幸福的东西。
6、《论语》中的“言必行,行必果。"和“人而无信,可知其可也”以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认为做人应该说到做到,诚实守信。"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教育我们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有了仁德才会被别人尊重。“入则孝,出则弟。”告诉我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尊老爱幼。
7、(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8、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
9、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说”,是通假字,通“悦”,愉快;“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11、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12、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13、孔子说一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14、殆(dài) 逾(yú) 论语(lún) 三省(xǐng) 笃志(dǔ) (论语十二章感悟)。
15、 评析:这一则孔子称赞颜回“不改其乐”买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1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17、B.学而不思则罔 则有去国怀乡
18、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9、赏析: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20、(4)可以为师矣(省略句,“以”后省略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