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看到“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时候,觉得毫无逻辑可言,但经过仔细推理分析以后,却觉得非常有道理。文字上特别好理解,八月十五的时候乌云遮住了月亮,就预示着正月十五的时候会有大雪。在古代,正月人们一般都会有游园观灯的习俗,所以就有了“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说法。正月里下雪与俗语“瑞雪兆丰年”正好呼应,预示着又会是一个好收成,通过八月十五的月亮去预测来年正月十五的雪,从而推断出丰收与否,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2、我国古代以农耕为主,天气变化对农事的影响非常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总结出了一大批类似于天气预报的农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是其中之一。
3、虽然这次下雪还不到元宵节,但是雪依然还在下着,并且越下越大了。对于科技不发达的古人来说,能预测到前后只差一两天,已经是非常准确了。那么古人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做到了如此精确地预测天气变化呢?
4、(天气):本周我市有两次降雪过程。其中,15日早晨至16日白天全市有阵雪、16日夜间有分散性阵雪,过程降雪量1~3mm;18日南部的双城、五常、哈尔滨主城区、阿城、尚志有阵雪,过程降雪量0.5~2mm;本周其它时段为晴或多云天气。
5、 降雪将导致能见度低、道路光滑有结冰,影响交通安全,目前正值春运返程期,相关部门需加强管控和防范。
6、今天17时59分将迎来最圆的月亮,今年八月十五的月亮十五圆。中秋节就像月亮一样美丽,它有很多美丽的名字,像仲秋、秋夕、八月节、八月半、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等。(八月十五云遮月的意思)。
7、“中秋”也就是中秋节,就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上元”就是上元节,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其实这句话与“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一个意思,说的都是八月十五这一天如果是阴天或者下雨的话,正月十五就会下雪。
8、一晃眼,2020年的春节就要画上句号了。今天已经是农历正月十四了,在明天就要迎来正月十五元宵节了。说到元宵节,各位朋友们能分辨得出汤圆和元宵吗?相比于往年,今年应该是这几年最为“冷清”的一个元宵节了,估计想要吃到元宵也有点困难了。在笔者的家乡这边,虽然没有封村、封路,但是集市是“封禁”了,也就是说不能摆摊卖东西了。又到了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了,在农村里也有一些和元宵节相关的俗语,比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就流传很广,那么它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还准吗?
9、 资料显示,2006年农历中秋节当天北京等地区阴天转多云,中秋节晚上开始云遮月,后来多云转晴。2007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凌晨大雪纷飞,中午后雪逐渐停止,但仍为阴天到多云天气,寒风呼啸,正好再次验证了这句农谚的准确性。(八月十五云遮月的意思)。
10、虽然以前没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但是我们的老祖宗却有着精确的记录方式。比如人们常说的“数九”,古人是从“冬至逢壬数九”,也就是冬至过后第一个壬日开始数现在普遍都是从冬至当天开始数但不管那种方式,都是数着天数等待九尽桃花开。
11、秋天的天气往往都是干燥晴朗的,秋天大多数时间内天上是没有云彩的,而八月十五这个时间,多数地区的小麦已经开始播种,如果发生了云彩遮挡住月亮的天气,就将会预示着连续下雨的天气,这也是对于小麦发育很有利的一种环境。同时正月十五如果下雪的话,也预示着一个好收成,这两种环境结合在一起似乎就有了共同点,那就是都是意味着好收成。
12、16日夜间至17日白天:全市以多云为主有分散性阵雪;西北风2~4级;最低气温北部和延寿-25~-22℃,其它地区-22~-20℃,最高气温-11~-8℃。
13、中秋节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和清明节、端午节、春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并且,2005年5月20日把中秋节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14、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15、也就是说从冬至开始一直到九个九数完,每一天的天气变化,古人都非常清楚。并且每一年都会记录一遍,这还是普通老百姓的记录。当然还有专门记录天气的官员,他们的记录要比民间的更加精确,而且一年四季都会记录。
16、古人在测算一个节气的时候方法很简单,就八个字——“昼参日影,夜考极星”,也就是白天观察太阳角度的变化,晚上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变化。慢慢知道了太阳每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造成地球四季更替,寒来暑往。在《冠子·环流篇》中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意思是说,我们要是每天傍晚的时候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位置,会发现二月春分的时后斗柄是指向东面的,五月夏至的时后斗柄是指向南面的,八月秋分的时候斗柄是指向西面的,十一月冬至的时候斗柄是指向北面的,斗柄方向的变化就是四季的变化,斗柄转了一圈就是一年的长度。
17、但是古人的“数九”只是最简单的一种,除了“数九”之外还有“画九”和“写九”,而这两种方法不仅仅是每天描一笔或者写一笔,而是每天都要记录当天的天气变化,比如哪一天下雨,哪一天下雪,哪一天刮风等,都会记录在纸上,可以说一目了然。
18、笔者猜测,在中秋节的时候有赏月的习俗,因此对于有无月亮会格外关注。而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也是晚上有很多习俗活动的,同样会对当天的天气很关注。也可能是因为这种关系,所以古人在长期观察中,就发现了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这两天的天气之间的关系。于是就总结出了“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样的的天气谚语,然后因为非常实用的原因而被广泛流传下来。
19、秋天的天气通常是干燥和晴朗的。秋天大部分时间天空没有云。到8月15日,大部分地区都种上了小麦。如果有云遮月的天气,就意味着持续降雨,这也是小麦发展的有利环境。同时,如果正月十五下雪,也预示着丰收。这两种环境的结合似乎有一些共同点,这意味着一个好收成。
20、我们知道古代是农耕社会,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和农业生产有关系,就连历法里面的二十四节气都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活动而设立的。在八月半人们收获后,为了答谢神袛的保佑而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和仪式被称为“秋报”。
21、农村俗语:“果树过房,家败人亡”,是何意?老祖宗说的在理吗?
22、“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流传中国广大地区的一句农谚。它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天气预报经验。所谓“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意思是说当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如果天空被云幕遮蔽(阴天或下雨),看不到中秋圆月,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就会阴天或下雪。
23、 其实中秋节和元宵节这两个传统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早已为人们关注。久而久之,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夜若乌云满天,往往正月十五日就会出现雪花飘飘的现象。于是人们总结出:“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天气谚语,被广泛流传下来。
24、首先要明确“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谚语中的日期都是农历日期,我国所使用的农历和公历两种历法形式,一般农历每月的十五又恰好是月圆之夜。
25、秋天的气候往往干燥,这个时候又是冬小麦的播种季节,如果中秋云彩遮挡了月亮,会预示未来一段时间下雨,这对小麦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而天气之间又存在着对应的韵律关系,韵律其实就是某种天气出现后,在以后的日子中会出现对应的天气状况。韵律有一定的偏差,但是大体上分为短期和长期。
26、从整体上看这句俗语具有着很强的预示性,似乎是非常真实的一种说法,但是两个日期之间相隔了100多天,真的有这么大的关联性吗?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句俗语的环境。我们知道在国内漫长发战中,一些话具备着不小道理,同时也会得到广泛的流传,但是这些俗语并不一定具有很好的逻辑性,而是人们通过对于事物的观察形成的经验之谈。
27、原因恰恰是因为天气具有相应的节奏关系。节奏是指某种天气出现后一定天数所对应的天气。
28、在这个过程中会让很多俗语不断产生,也会让一些本来没有什么道理的俗语被抛弃,最终留下来的就是得到认可的,因此留下来的俗语还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从这句话中能够看到,似乎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被绑在了一起,那么这两天的预报真的会准确吗?但是就专业人士的说法,这样的情况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从前因和后果来看,确实没有什么能够解释得清楚的逻辑关系,在科学上是不能够进行解释的,那么这句话为什么能够广泛传播呢?其实有着以下两种原因。
29、为了验证这句俗语到底准确不准确,在去年八月十五的时候,还特意发了视频,因为那一天正好下雨,晚上也没有月亮。也就是俗语中所说的“云遮中秋月”。如今已是农历的正月后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在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下起了雪,温度也降到了零度左右。
30、虽然表面上看“中秋月”和“上元灯”相互对应,其实指的是两次冷空气的对应,在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了下雨或者阴天,到了正月十五的时候,冷空气又会到来,因为这两个节日中间,正好隔了五个月,也就是150天左右,符合大气的韵律活动。
31、古人还发现“冬至日”这天太阳的直射点在到达南回归线时,就开始往北回来了。从一个冬至日到下一个冬至日就是一年,所以,古人把“冬至日”作为一年的开始,来决定人们的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经过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几辈人的共同努力,到了汉武帝时期才把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增加到历法里,这样人们就可以按时令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
32、在古书《周礼》中记载:“中秋夜迎寒,秋分夜拜月”,也就是说,在周代的时候就开始有中秋夜迎寒和秋分祭月的活动了。
33、“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那么,元宵节前后,又会有冷空气入侵,形成“雪打灯”的局面。
34、过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离秋分就越来越近了,当太阳从北回归线回归,直射赤道,并向南回归线移动时,北半球因为太阳照射时间变短,照射角度越来越大,逐渐转凉。此时,秋高气爽,天气晴朗,正适合赏月。
35、这句俗语的字面意思是说,如果八月十五这天晚上的月亮被云幂遮住了,也就是晚上是阴天或者是下雨天,看不到了月亮。那预示着来年的正月十五这天的天气不好,可能会下雨或者是下雪。对于这句俗语,农村的很多老人是深信不疑的。如果有人细心做过观察,就会发现俗语的准确性是相当高的。这句俗语在今天还准吗?
36、 本周夜间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加大,防疫人员及公众外出请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
37、到了中秋节了,您今天都打算吃什么呢?吃月饼肯定是少不了的,不过,像江南一些地区,这天要吃芋头,台湾地区除了吃月饼还要“烤肉赏月”。总之,过节美食是少不了的,您今天吃什么呢?期待您的分享,一同过中秋,节日快乐!
38、虽然,都反映了冷空气的活动,但是谁都不能保证就一定准时。况且下雪还需要水汽、或者说暖湿气流配合。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未必换来正月十五雪打灯。
39、古人在长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中发现太阳运行规律与作物的播种、生长和收获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和固定某一个点上,午时影子的长度变化有关。发现这个规律之后,古人开始测定节气,这个过程是极其漫长和考验耐心的,需要几辈人的共同努力,记录、修正,才能测算出一个节气大概在哪一天。
40、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天气是存在对称关系的,也就是四季的天气按照某种规律进行循环,人们将它叫做韵律,普遍的说法有九十天和一百五十天,也就是说天气会按照其中的某种规律进行重复。巧合的是从中秋到正月十五正好差不多一百五十天,这也是人们能进行天气预测的重要原因,人们通过这种规律预测天气,从而推断是否可以丰收,真是一种大智慧。
41、农村老话:春打五九尾,花子直撇嘴,一天之差为何天壤之别?
42、这样的俗语听起来似乎仅仅是一种对于月的描述,但其实仔细看的话,是对于气象的预测,按照多数老人的说法,如果在八月十五这天能够看到云彩遮挡住月亮,那么在明年的正月十五就是看到降雪,这是真的吗?
43、古代农业生产是需要对于天气格外关注的,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和天气有关的俗语主要就是因为一种对于好收成的期待。正是因为天气总是会出现变化,但是一些变化又是能够被证实是和好收成有关的,即便是这种逻辑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人们也是愿意接受这样的总结出来的规律。农村俗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啥意思?
44、(气温):本周我市气温波动幅度不大。14-17日气温较低,最高气温-13~-8℃,最低气温北部-30~-24℃、其它区域-25~-20℃;18日气温小幅回升,最高气温-9~-6℃,最低气温北部-24~-22℃、其它区域-21~-18℃;19-20日气温略有下降,最高气温-11~-7℃,最低气温北部-30~-26℃、其它区域-26~-22℃。
45、对于这种现象,其实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有气象方面的专家说,虽然天气是变化莫测的,但是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因为天气之间也是存在着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这种韵律时间的长短不一般是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和240天不等。但是对于这种韵律活动形成的原因,现在还没有人搞清楚,毕竟大气的这种韵律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