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道德经经典名句七字)。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在这里,有书君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道”的特性。当然,故事不见得真实,姑且当作笑话来听吧。
4、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5、居住在顺风顺水之地,内心深沉澄净,处世仁慈,说话诚信,办事公正,因势利导,适时而动。
6、人类,作为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分子,对未知的世界应该永远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妄自尊大,自以为已掌握了无穷宇宙之奥秘的人,最终势必会遭到沉重的打击。
7、(解释)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走向衰亡。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8、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道德经》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道德经》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道德经》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9、“人间正道”是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追逐它并不容易,必须经历那种沧海变桑田式的曲折变化,才能真正走向成功,实现美好愿望。
10、(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12、(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13、(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4、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15、于是,伯乐的儿子拿着书兴冲冲地出门了。他首先在书中看到了一条重要的描述:“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额头高,眼睛大而有光,蹄子像堆起来的酒曲。”
16、(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1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18、(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9、27)死而不亡者寿。(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肉身虽死但精神不被忘记的人才叫“长寿”。
2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1、据《彭德怀全传》记载,彭德怀从汉口返八路军总部,途经临汾,见到周昆。
22、1934年参加长征。后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
2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4、(感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25、不知您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一起来讨论。
26、7)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出处)《道德经·第六章》(译文)它(谷神)的本体是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的,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27、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28、(解释)柔弱会战胜刚强。鱼儿不能离开水,国家的秘密,国家的虚实、弱点,不能随便让对手知道。
29、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3句1560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一说一百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又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30、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伟业《圆圆曲》
31、无:没有,不存在;未曾发生或出现过的事物。 有:存在,发生过或是出现过的事物。 无中生有: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从无中来。后被人们用以形容那些本来没有,却凭空编造出来的事物。
32、(解释)踮起脚跟想站得高,反而站不稳,大跨步前行,不可能走得太远。固执己见的人,是看不分明的;自以为是的人,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人,是显不出功劳的;自高自大的人,是不能长久的。
33、11)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出处)《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有”能给人以小的利益,“无”才有真正的“大用”。
3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35、 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3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7、其周昆在回部队的过程中,被土匪或其他不明分子突然袭击身亡并被秘密埋葬。
38、(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3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40、(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1、《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赖以正书《千幅七言对联》)
43、3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译文)道,看起来无所作为,却无所不能。
44、谁知人寰中,有此天爵荣。嗟予资浅薄,役于蕞尔形。
45、(感悟)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46、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47、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汪洙《神童诗》
48、(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49、(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50、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51、不自我表现,因此才能够通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得到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所以才能够长久。
52、(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5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
54、(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5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56、(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57、(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5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59、(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60、19)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人不能进步。
61、5)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出处)《道德经·第六+三章》(译文)圣人自始至终重视细微的小事,不做什么所谓的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62、作为伯乐的儿子,近水楼台先得月,子承父业,该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至于如何相马,他可是一点经验都没有,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不是有了父亲的专著《相马经》吗?如此一来,不用父亲教,只要按照书中的描述,按图索骥,不就OK了吗?
63、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说: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
64、(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65、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杨仪《明良记》
66、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就是贪得无厌。知道知足的人,经常都是心满意足的。在西方的观念中,往往赞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而在中式智慧中,我们经常强调要知足常乐,不要奢求太多自己能力外的事情,因为和自身条件不匹配的欲望,往往会带来灾祸,因为你容易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去满足,比如校园贷中的裸贷等等,或者去抢劫、杀人,走上歪路。
67、天”的大道,是利用万事万物,但是不要伤害它们的根基,跟如今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道理。圣人的行为准则是,要把事情做好,但是不要跟人争名夺利,这样才能真正的长久。
68、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轼《戏赠张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