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2、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3、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4、吴老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家,他博览群书,严谨治学,成为饮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写完多部具有学术价值的专著。六十年代,他被分配在出版社的纸张仓库作勤杂工,扫地时就把仓库的抛弃的废纸拾起来,裁成十六开大小稿纸成叠,从事写作。他著成《读诗常识》书稿,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收到书稿,喜出望外,推掉了事先对一位教授的约稿。《读诗常识》出版后,大受社会欢迎,已经发行量超过30万册。正值吴丈蜀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的奋进时期,前后不到6年,就出版了7种著作,他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迫辍笔多年。1978年,吴丈蜀恢复工作后,他以实事求是和辩证的观点从事诗词研究,以史统率,全面考察,探源寻流。
5、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名人故事20字30篇)。
6、分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7、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8、有一次,爱因斯坦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就搬来梯子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自己在做什么,猛的从梯子上摔下来。他顾不得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地掉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
9、李壮平说:“让女儿当自己的裸体模特,从没有在伦理上进行考虑。”李壮平与李勤进行创作时,完全沉浸在屈原的人神合一的形象创造中。于是,父女画家忘记了男女之间的尴尬。李壮平的妻子曾经表示,父女俩在创作时,她作为最早的读者,经常在一旁欣赏。她羡慕女儿可以用绘画美的方式保留自己的青春。李壮平的妻子度过了年轻、漂亮的时光,却没有这样的机会,想起来感觉很是遗憾。2008年,李壮平以女儿李勤作为女神的原型,女儿既是画中的模特儿,又是同父亲一起创作的画家,他们共同创作了油画册《中国写实派油画家李壮平李勤东方神女山鬼系列油画作品集》。李壮平目前是中国用写实油画表现屈原的“山鬼”(人与自然,美女与野兽)第一人。
10、苏联"宇宙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少年时患猩红热病而耳聋,被赶出学校。
11、还有人这样评价画家李壮平,李勤父女俩的作品:以龙的精神与灵魂,冲破世俗的眼光,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开辟了画界前所未有的先河!堪称独一无超凡脱俗,画艺精湛,人品上佳的父女画家,他们共同创作的艺术精品让世人感到深深的震撼!(名人故事20字30篇)。
12、1966年,秦怡的事业正处于巅峰时期,她刚满44岁,居然被确诊为肠癌,医生遗憾地断言她:“活不长”。秦怡刚刚被确诊为肠癌,她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帮忙照看儿子金捷。因为工作的原因,金捷从小便由外婆照看。因为父母都不在身边,性格内向的金捷,时常被同学欺负,却从不向外婆诉苦。而外婆呢,将注意力放在了他吃穿之上,很少去关心外孙的心理状况。由于内心的苦闷始终无法宣泄,金捷在16岁那年患上了很严重的心理疾病。那时候,白天,身体稍有好转便带着儿子四处逛逛,试图以此来缓解他的病情。曾经聪明伶俐、活泼开朗的儿子,患上了精神分裂,变成了别人口中的“痴呆”。身为母亲的秦怡怎能不心痛?又怎能不自责?!看着面前痛苦不已的儿子,秦怡的心中宛如被钝刀划过。那时她便暗暗发誓:以后余生,都要陪在儿子身边,做一位称职的母亲!
13、莎蕻写的战歌节奏感强,风格明快,战士们喜欢他的诗,战火中也飘飞着诗的旋律,多少年过去了,莎蕻还自豪地回顾昨天的历程。在今天的反和平演变的战壕里,他高歌延安的窑洞和宝塔山,他的这些诗发表在《羊城晚报》《长江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上。
14、后来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举成名。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处女作问世,有人知道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即攻击他的作品“别字连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辞”。
15、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著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16、国民d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17、在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无数作家以笔为枪,为祖国而歌,莎蕻就是其中一位以笔为武器的革命战士。他的《人民英雄董存瑞》是歌颂董存瑞的最早的一篇文学作品。传承诗词中国浩瀚文脉的吟唱,他热血沸腾力透纸背满腔激情创作的系列抗战诗篇,再现中华民族抗战的英勇历程,展现中国抗战军民共同铸就的“精神长城”。披着战火硝烟前进征尘的诗句,一字字一句句一行行,都是中华同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悲壮深沉气壮河山的呐喊:“还我山河”。莎蕻热爱长江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他用满腔诗情谱写了一系列讴歌祖国风光赞美生态自然的诗篇,他的诗句饱含热烈奔放浪漫的审美情趣,他的诗句充满历史冷静哲理的文化思考,他的诗句寄寓着对大自然与幸福生活的深情赞美,他的诗句洋溢着对武汉未来对中国未来复兴的美好梦想。行云流水的文字,开阖有度的意境,抒情与言志的密切结合,给人以无穷的诗意回味与情感共鸣。
18、分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19、1883年,16岁的波兰姑娘玛丽亚,即后来的居里夫人,到某贵族之家当家庭教师,她计划挣一些钱出去上大学。两年后,这家的长子卡西米尔与玛丽亚相恋,玛丽亚刚过19岁,他们计划结婚。当然,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了。可是,由于门第不同,他们的婚姻遭到卡西米尔父母的坚决反对,意志薄弱的卡西米尔屈从了父母。玛丽亚痛苦万分,竟准备"同尘世告别",但她终于凭着顽强的意志克制住自己。于是,她把个人的不幸化为献身更大目标的动力,化为教育培养当地贫苦孩子的善心以及只身赴巴黎求学的勇气。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幸运的失恋。否则,她的历史将会重写,人类将失去一位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女科学家。
20、在莎蕻看来,诗是诗人炽烈情感燃烧后飞腾的火花。诗贵真情,有了情,诗歌才有飞翔的翅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莎蕻在山西省安泽县家乡工作,他经常在山乡城镇演讲,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一天,他控诉日寇罪行,怒火满腔,一首诗从胸中喷发出来:“沁河岸红缨点点,太行山刀光闪闪。”这首题为《太行山》的诗,便是怒火烧出的处女作。
2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
22、分析:艰难困难,玉汝于成!杰克·伦敦的经历只不过把人类几千年来的经验和真理再实践了一遍而已。
23、其实庄子的日常生活是很难用“狂”这个字来形容的。虽然由于他生活的年代距我们现在有两千三百多年,因此我们几乎不能描述他的具体生活。但是透过他的着作表现出来的他的处世方式,我们仍然可以做出上述的推断。
24、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25、米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生于农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其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便离开了他的老师。后来,他在巴黎以画裸体画糊口,渐渐地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也卖不出去,因此,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在农村,他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农民和农家生活,激起了画家的创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等。
26、但他毫不气馁,笔耕不辍,终于成名。英国诗人拜伦19岁时写作的《闲散的时光》出版后,即有人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说他“把感情抒发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沼泽上”。然而拜伦并未退却,而是以更为优秀的诗作来回敬那个诽谤者。
27、分析:也许没有声音的世界更能静心思考,但"被褥的坟墓"绝难予人灵感,一颗坚强的心才是根本!
28、论坛尾声时,一天下午,舞台上的儋州调声文艺演出,将论坛文化活动推向高潮。刘三姐、阿牛与他们的女儿、孙女,同台演出,三代刘三姐,演绎了天伦之乐的人间喜剧,赢得了观众热烈的阵阵掌声。
29、“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词的开篇,作者开门见山,直接发问:问“世间”情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大雁殉情对作者的强烈震撼,并通过作者将震撼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此问又把对大雁的感慨,广义地推及世间万物,当然也包括人类。情至极处,“生死相许”,这该是何等的深情!
30、1989年10月由中国音协,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等主办的《情深谊长——邓玉华独唱音乐会》取得圆满成功。为此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编辑制作的专题片《情深谊长》被评为“全国第四届电视星光杯”三等奖。
31、至于汤先生的写意花鸟、走兽、畜禽等,那是他艺术生命的最后寄托之所,自然他会有奇深的发明和创造。事实证明,汤文选先生国画大写意艺术水准的高超,的的确确已经获得广泛的公认,并受到国画界上上下下一致极力的推崇。2003年11月第5期《中华财富》封二上的标题:“汤文选——继齐白石之后又一位承前启后、借古开今的国画大师”
32、王树人告诉我说,他是汉族,河南南阳人,生于1916年,14岁时,独自一人来襄樊求生。其间,广涉猎,勤临池,系统地临摹了《魏碑大观》24册。后又潜心临习张旭、怀素的草书,宋四家的行草,明王铎、张瑞图的草书,视野大开,“碑”、“帖”皆进,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解放后,王树人在文化馆、图书馆工作,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先生自幼染翰,师承薛公瑞先生,初学颜,打得了较好根底。
33、我离开了程云老人的家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著名音乐家老作家对科学事业的重视,对文学事业的赤诚,对科普事业的理解与支持,一旦发现优秀的科普文学人才,全力扶持,其艺术家的热情,使我深有感触。老作家不摆老资格不固执己见,一旦发现某个青年作家的作品优秀,敢于纠正自己的看法,认真公正热情给以评介,其艺术家的胸怀,使我深有感触。
34、邓玉华回忆了考入中国煤炭文工团的情景。邓玉华的邻居阿姨问她:“你知道煤矿文工团吗?”邓玉华说:“不知道,真是不知道煤矿文工团。”然后,邓玉华问:“煤矿文工团是不是就是摇煤球的那个?”阿姨一听乐了,笑道:“不是摇煤球的,这个团就是专门为挖煤的工人服务的。”阿姨还说:“我们这个团挺好的,有唱歌的有跳舞的,经常到全国各地演出。但是,我们这个团特别苦,你怕不怕苦?”邓玉华说:“我不怕苦,能唱歌吗?”阿姨说:“能唱歌啊。”邓玉华说:“能唱歌就行,我不怕苦。”后来,阿姨对邓玉华说:“那好,我给你介绍吧。”邓玉华说:“就安排我去到那考试了。”
35、(关键词:拓荒,创造,新天地,改变,突破)
36、王树人还说,我认为,只是单纯的书法和绘画,则不算是工艺品。工艺品是手工艺的产品。即通过手工或机器将原料或半成品加工而成的有艺术价值的产品。工艺品来源于生活,却又创造了高于生活的价值。它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和艺术性,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37、陶校长喝了几口水,微笑着对我说:“吴老对于看不上的书稿,不会题写书名,更不会为其题诗。你看吴老的书法题词:‘非仅石奇文亦奇,篇篇都见出奇思,愿君莫作闲书看,哲理幽微尽在兹。’荆洪,你的书稿能够得到吴老的赏识,实在不易。”
38、著名画家喻继高先生言:“汤文选的画力度大,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与振奋,汤文选先生在大写意的成就与贡献上,当今无人可比。”
39、2003年,武汉市百万市民学科学活动如火如荼,我的《科技创造未来三部曲》——《发明未来》《挑战未来》《战胜未来》被列为2003年武汉市百万市民学科学活动特别推荐科普读物。我带着喜悦的心情去汉口的莎蕻家里,想与老诗人分享我的喜悦。这个时候,老诗人已经住院了。
40、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
41、胡雪岩以他卓越的圆通能力在夹缝里生存发展。在官场、漕帮黑白两道的夹缝里,在民族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夹缝里,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夹缝里,他踢打出了一个世界、一方天地。胡雪岩的飞黄腾达是熟谙、遵守、利用潜规则的结果。但遗憾的是,这个夹缝最终毁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了官场倾轧的牺牲品。从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回到一文不名,胡雪岩走完了他人生轨迹的圆圈。
42、1940年,风华正茂的曾卓,加入全国文协,满腔热情地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曾卓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这个时候,曾卓在诗歌上表现出超人的才华,1944至1945年,他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曾卓大学毕业后,回武汉主编《大刚报》副刊。为了培养更多的文艺人才,曾卓于1950年到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任教。新中国建立,新闻单位需要人才,曾卓于1952年担任《长江日报》社副社长,并且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曾卓因为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他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曾卓下放农村。1961年,曾卓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曾卓平反后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他曾经先后担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武汉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因为我每次见到曾卓,他的脸上总是笑容满面,如同阳光一般灿烂。我思考后恍然大悟,虽然老诗人一生道路坎坷,但是,他的人生态度始终积极向上,追求真理始终不屈不挠,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