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日子里,每个人回望过去这段历史,都不免产生一种特别的情愫,这种情愫来源于对国家的归属感,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是深埋在骨子里的,这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有忠君爱国的说法,所以说,爱国是一种很深刻的精神核心。(表达为国奉献的诗句)。
2、比赛现场,来自市院机关各部门的16组参赛选手们个个精神饱满、意气风发,时而激昂高亢、时而低吟浅诵,声情并茂的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演绎驻马店检察人忠诚履职、细腻真挚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在场的每一位干警,赢得了台下的阵阵掌声。
3、马克思在《共产d宣言》中指出,“各个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已经成为共同享受的东西,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已日益不可能存在,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个世界的文学。”
4、“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5、(吉鸿昌)锦绣河山好收拾,万民尽做主人翁。(朱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角逐,7组选手最终脱颖而出。
7、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8、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____于谦《立春日感怀》
9、 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泰戈尔)
10、第一检察部:亓泽帅、南佳辰《青春中国》、技术信息处:张雯珺、刘畅、张圣轩、闫利华、付宇、李兵《检察技术情》、第三检察部:骆冰洁、宋赛《您是》、政治部组织处:刘畅《给祖国的一封信》同获三等奖。
11、虚写和实写相结合,可大大丰富意象,开拓意境,提供广阔的审美
12、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13、本题考查名句赏析。首先,看题干,根据题干提示确定从哪一角度赏析,本题题干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接着,根据“方法指导”中对修辞手法的讲解来解答,先明确颔联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最后,结合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回答即可。
1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____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5、并不是因为听到了陇头流水声思念故乡而断肠,也不是因为听到雍门凄凉的琴声而落泪,是因忧国而悲痛,见百姓被蹂躏而伤心。这是诗人忧国忧民的写照。诗人用婉曲手法,折来绕去地暗示,从而使语意突出,语言含蕴。
16、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____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7、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8、5粉身碎骨全不惜,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9、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0、陆游如此,辛弃疾也是如此。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在满腔热血,渴望上阵杀敌的勇猛之上,他咏的是
21、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对某事或物的描摹、议论更含蓄地表达出来。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22、他在长诗中突兀地变换风格,场景的急速切换、漫散的呈现方式、人为的割断叙述节奏、破坏性的重建,令诗歌一咏三叹、节奏铿锵,原生态表现力带着最原始的野性喷薄而出。碎片化处理语言的方式,恰恰发挥了语言本身的魔力,带给了我们最令人惊喜的诗性表达。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他以高度的自由性和超脱性解放了语言对感悟者“心”的限制,呈现了诗歌大美的独特魅力。
23、本次诗歌朗诵是市检察院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活动,同时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自选动作。既丰富了干警文化生活,也展现了市院干警在守护公平正义中的爱国情怀。
24、——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唐·李梦阳: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明·于谦: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25、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2年3月18日第4版
26、译文: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27、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8、(1)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白描、象征、衬托(正衬、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29、分析诗(词)眼,透视诗歌的主旨、情感。诗眼是解读诗歌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歌,如果能抓住诗(词)眼,就容易体会作者的情感。如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一词,就能体会到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0、目前,活动组委会收到的作品已逾1200件。其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8位中国作协会员来稿,参与创作的省级作协会员近百名。
31、最令人感动而敬仰的是邓恩铭的绝命诗《诀别》,此诗写于1931年,已经受了两年多牢狱之灾的邓恩铭最终没有能够逃脱国民d的黑手,被枪杀于济南纬八路刑场。临刑前,邓恩铭慷慨悲歌,诗曰:“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邓恩铭牺牲时年仅31岁,这个“转瞬间”的年华可谓非常短暂,然而邓恩铭叹息的并不是人生的苦短,而悲愤的是这“救国救民”的壮志在有生之年他看不到实现的机会了,邓恩铭难以抑制内心的沉痛,只有悲愤地呵天发问。当然,诗人在悲愤之中又满含期待与希冀,自己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然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牺牲能够唤起后来者继续为革命披荆斩棘,能够以不断的胜利告慰自己在九泉之下的亡灵。这首诗歌很自然地让我们想到了陈毅《梅岭三章》中所表现的壮烈情怀,尤其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大义凛然、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是这两首诗歌在思想内容上的相通之处。邓恩铭面对死神,无所畏惧,大义凛然,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奉献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诗歌中所表现的诗人高大形象,可与日月争光。
3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