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托尔斯泰作为大作家,本来和妻子就有思想差距,而在他中年“皈依”新宗教,有了“新思想”后,夫妻之间的思想鸿沟更深更大。 (托尔斯泰的著名的诗)。
2、假如李尔不听信两个花言巧语的大女儿、而听从纯真幼女的话,还有这场家庭和国家的灾难、还有《李尔王》这出悲剧吗?大概只能有《King Leir》这样的喜剧或情节剧了。
3、★一场世界各大图书馆从古至今、从内到外的深入巡游
4、★文学、戏剧、思想、音乐、读书、创作、人生……从艺术巨匠那里汲取思想和力量!
5、欲求少了,贪婪就少了,身心自然能够清净自在。(托尔斯泰的著名的诗)。
6、开头我们说的那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就是出自这本书中。
7、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不是供给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看的史学著作,甚至也不是一部历史剧,而是一部给没有文化的当代市民观赏的悲剧。
8、这些中国鼻烟壶上的图案,有的是人物故事;有的是雅致的花草;另有一些则是极富诗情画意的柳岸亭阁。欣赏着它们,您也许会好奇:它们是怎么从中国千里迢迢来到俄罗斯的呢?
9、★《徐志摩全集》的必备搭配读本,更真实、透彻地了解徐志摩
10、这一切来得太突然,邵燕祥女儿谢田悲痛不已,她告诉记者,他父亲十几年前做过心脏搭桥手术,最终因心力衰竭去世。
11、索妮娅对作家丈夫的思想没有了解的热望,只是一味地反对。除了担心放弃庄园和版税影响家里的生活外,她对托尔斯泰的理念,既不理解,也缺乏兴趣去探讨。大女儿塔妮娅也指出这一点:“你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的物质生活,但是你却忽略了他更珍视的东西。如果你同样关心他的精神生活,他会是多么感动,会百倍地报答你的付出。”
12、2014年7月,朴树发行单曲《平凡之路》,从歌曲中,我们已然听出朴树已经坚强地走出了抑郁症,我们看到了一个平静、坚定、孤独但不寂寥的人生。
13、02在《什么是艺术》中,托尔斯泰指出:“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些外在的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14、1879年,在结束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本长篇巨著的写作之后,托尔斯泰的思想出现了巨大的困惑。
15、显然,这里的转述与“公允”无关。读者想要知道的,也许不是托尔斯泰的评价,而是剧中到底如何“乱糟糟”法。
16、碰到"恶人恶事",就应该挺身而出,大声训斥,及时制止。
17、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国家东方艺术博物馆,收藏有很多中国文物。专家说,它们大部分来源于俄国上流阶层的收藏。
18、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比较集中的杂文散文创作,先后出版《忧乐百篇》《当代杂文选萃·邵燕祥之卷》《邵燕祥文抄》(三卷本),以及人生实录系列《沉船》《人生败笔》《找灵魂》等。
19、从观众的角度看,李尔等人的“荒唐话”和“胡言乱语”,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0、托尔斯泰除了文学,一生中大多时间都走在自我救赎的探索之路上。他因直面俄罗斯严重的贫富差距,农民的困苦,自感罪恶羞耻。有感于农民子弟教育极度缺乏,水平低下,曾自己贴钱开办过学校。
21、★追随这些伟大探险家的足迹,去发现海洋,去发现陆地,去探索河流,去探索荒漠……
22、虽然托尔斯泰有时感悟到了婚姻存在的问题,但并没有努力去做。他更多的是对婚姻的抱怨:“我们像两个囚徒,被锁在一起彼此憎恨,我当时并不知道99%的夫妻都生活在和我一样的地狱里。”
23、托尔斯泰因为这几部重要的著作,成为享誉全世界的伟大作家之一。不过,托尔斯泰在1902年和1906年每年都获得多次诺贝尔文学奖夫人提名,并且在1901902你那和1909年多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但是均未获奖。这在诺贝尔奖历史上留下巨大的争议。
24、龙媒俄罗斯学院学生身上的专注劲头,足够和春天媲美。
25、屠格涅夫对托尔斯泰这种生活习性恨铁不成钢,以至于两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终导致两人在1861决裂,此次决裂长达17年。
26、在托尔斯泰看来,由歌德和德国浪漫派批评家开始的赞美莎士比亚的浪潮,不过是一场严重的流行病,因此,他认为对于莎士比亚的不合实际的赞美,人们摆脱得越快越好。
27、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的,它突出表现在性格塑造上。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
28、最应该学习的,最值得学习的,应该是精神类书籍,只有其能够滋养人心,在人生各阶段陪伴左右,不断成长。
29、★葡萄牙国宝级植物学家跨越四大洲,寻觅58种植物的前世今生
30、托尔斯泰晚年几乎不和任何女性来往,但和男人交往,索妮娅也嫉妒,甚至指责丈夫是同性恋。当然,她最担心的是托尔斯泰会和弟子一起立下“秘密遗嘱”,把版税和财产交给大众,而不是留给家人。每当丈夫出去骑马或步行做点运动,索妮娅不是跟踪监督,就是寻死觅活。
31、看书|干什么都是行当,包括干那些专门让人消失的事
32、最雅开学礼|为什么大师建议你陪孩子去看电影~
3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是位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个优秀的散文家。他的随笔,尤其是读书随笔,是他的散文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充满睿智和真知。
34、不过,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因此停止。甚至在此之后达到了人生顶峰。
35、然而,高尔基的这则长篇回忆却有着不同一般的质量:段落长,洞察深刻,描写细节时不厌其详,伴以精到而慎重的联想。他把托翁写成了真正具有神性的人,不带任何“死者为大”的客套和自我炫耀的动机,但这神性里又含着令人不适的个性,犹如一张旧沙发塌陷了下去,能摸得到海绵底下的硬块。也许,这等动情的文字,的确需要在一个人的心中酝酿九年,才能落到纸上:
36、哪怕有所损失,身上带上几条伤疤,也无怨无悔。
37、安静地启航,在不确定的时代向着可确知的未来
38、在人类历史上,食物从来都不只为了果腹。食物关乎滋味,更关乎健康、关乎哲学、关乎信仰。吉莉安•莱利跳出了单纯讲述烹饪历史的套路,将食物和艺术结合起来,为读者解读各种食物与其背后的大学问。
39、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
40、但托尔斯泰在解释《李尔王》的结局时,却暴露了自己单纯从道德立场而非情感评判艺术的倾向。他说:“原剧的结局,也比莎士比亚的更自然,更符合于观众的道德要求。它是这样的:法兰西国王战胜了两个姊姊的丈夫,考狄利娅没有惨死,她使李尔复位。”
41、20岁的时候,也就是1888—1889年间,高尔基是“托粉”中相当普通的一位,他出身低微,在广袤的北方大地上四处流浪,给富农当过长工,在里海渔场里捕过鱼,在铁路上当过看守人,自己搭火车的时候,他经常因为没钱买票而躲躲藏藏,还是一个久经考验的步行者。
42、不劳动势必无法带给你收入,同时使得生活空虚乏味。
43、例如,他不断批评李尔的话“夸张而缺乏个性”,而弄人和李尔王的谈话“使观众和读者在听到并不可笑的笑话时感到十分别扭”。
44、因此,他说“原剧在一切方面都无可比拟地胜过莎士比亚的改写”。这个判决未免难以令人信服。
45、列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出生于莫斯科以南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
46、对中国古老智慧的推崇,持续了托尔斯泰的一生,直到去世前,他还无限向往地说:“如果我还年轻,我一定要去中国。”
47、23世界读书日,为您呈上我们的最新精品书目,带您体会读书的乐趣~
48、★让我们追寻这些伟大博物学家的心路历程,跟随他们一起观察、发现、认知迷人的
49、他在这本书中,追溯了自己五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可以说,这本书是托尔斯泰的心灵自白,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对生命的解答。
50、人需要榜样的力量,但偶像绝不仅仅在于歌星影星。
51、说到语言,托尔斯泰认为那正是莎士比亚的“致命缺点”:“莎士比亚缺乏一种主要的(如果说不是唯一的)塑造性格的手段——语言,亦即让每个人物用合乎他性格的语言来说话……莎士比亚笔下的所有人物,说的不是他自己的语言,而常常是千篇一律的莎士比亚式的、刻意求工、矫揉造作的语言,而这些语言,不仅被塑造出的剧中人物,就是任何活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也都不可能说的。”“刻意求工、矫揉造作”也许是真的,但却并不像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任何活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不可能说”,恰恰是“某些人在某些时间和某些地点”必须这样说的语言。
52、大概觉得实在是太容易得到,一点儿不珍惜,完全不认为“已经到手的东西”就是当时魂牵梦绕的法宝。
53、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
54、《伟大的建筑师》全书以时间和技术发展变革设立了4个节点:结构的先驱、铁的时代、混凝土和钢、新视野,概述了40位伟大建筑师和工程师的生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以人物为线索的建筑史。
55、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法律和东方语言,但是没能取得学位。
56、索妮娅对这些“新思想”既不理解,更完全不能接受。但托尔斯泰却要求妻子必须接受他的思想,说“除非你靠近我所靠近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相处。”于是夫妻俩由于思想差距进行了一场无休止的内战。
57、很多人在工作中,一点一滴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58、俄国十月革命如火如荼,普希金却被沙皇流放,与世隔绝。他没有丧失斗志一蹶不振,热爱生活、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普希金,相信胜利必将到来。这样的情境下,他写下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59、1910年托翁逝世。九年后,高尔基写了一篇回忆特写。俄罗斯作家普遍爱给同行或艺术界名流写特写,其写作风格也出奇地一致:散漫的片断式的,信马由缰,不太讲结构,段落之间缺少轻重,时而“走神”。帕乌斯托夫斯基、吉皮乌斯、霍达谢维奇、苔菲等都是如此,他们写作回忆散文的习惯,甚至影响到如萧红、汪曾祺之类的中国作家。
60、★229幅珍贵草图和现场照片,带你穿越古今、环游世界,直达建筑现场
61、在托尔斯泰离家之前,他与妻子的决裂程度人人皆知。
62、看书|黑人如何写黑人——从《土生子》到《地下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