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但是,“反切法”也有缺点,最显著缺点是:面对读音比较复杂的汉字,这一刀应该切在什么位置,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些切法也能切出好几个汉字。比如,徒干切,既能切出“坛”字,又能切出“湍”字,不容易让学习者做出准确判断。
2、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命名新型人类传染病的指导原则,要求新病毒的名称中不能包含地理位置、动物或食物的名字、对特定文化或行业的引用等信息,并且名称还要短小精悍,描述到位,例如SARS。
3、①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保持不变,或不因上文所说的情况而改变。
4、副词。表示情况没有变化或恢复原状:他的革命干劲仍然不减当年。
5、新增“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
6、北方公园旗下视频频道重播RePop更新了第12期视频。
7、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情感上的准备、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上的准备,特别是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有意注意和倾听的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习惯的培养。如果过早地、过多地进入学科知识学习,从课堂教学看,将产生不少问题,比如学生不再认真听课导致上课的专心程度弱于其他同学,降低了对新知的期待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如果在校外接受了不正确的训练日后纠正起来极其困难,甚至要耗费比学习新知识更长的时间。
8、出处:《书·顾命》:“敷重篾席,黼纯,华玉仍几。”孔传:“仍,因也。因生时几不改作。”
9、比如,“涊”字不太常用,许多人不认识,若以常用字“碾”字放在旁边给注音,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10、现在的生活虽然富裕了,可是妈妈过日子仍然很节俭。
11、“汉语拼音注音”由于好学易懂,几乎没有缺陷,所以,自诞生以来,迅速成为汉语注音的主流。一些由汉语拼音标注的汉语词汇因为影响力巨大,甚至被收录在拉丁文字典里,进一步扩大了汉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12、记者请了几位接触过新教材的老师鉴定,老师一致认定:网上流传的确实是新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但并不是最终版本,在课文篇目和栏目名称等方面,还有些变化。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先识字再学拼音。
13、一位教龄20年的小学语文老师说,简单从这些篇目看来,新教材保留和新增的课文内容,不少都是儿童诗。比如台湾作家方素珍的《明天要远足》选入,这些名家名篇都很经典,而且文字少但意境不少,适合一年级孩子理解。
14、第一册识字量减少,由400字减少到300字。
15、汉字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但拼音作为一个符号,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接触、使用都很少,教学顺序换一换,其实是更关注孩子们的需求了。先学认识一部分常用常见字,就是把孩子的生活、经历融入到学习中。
16、也有相关人士对于一些汉字的统读发音提出了异议,比如“下载”一词,念四声zài,表达的是“搬运”的意思,现在被改为三声,就失去了原有的特殊含义。
17、动词 因循、沿袭。《文选.张衡.思玄赋》:「夫吉凶之相仍兮,怕反仄而靡所。」唐.柳宗元〈封建论〉:「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
18、从字源上来说,“冠”是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本义为帽子。如今,“冠”是个多音字,一读guān(关),为名词,指帽子,如冠冕堂皇、衣冠楚楚、张冠李戴、怒发冲冠等等;一读guàn(贯),用作动词,表示戴帽子、超出众人等等。因此,“冠状病毒”中的“冠”,指的是帽子,应该读guān(关)。笔者注意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中基本上都读guān(关),但在地方电视台中有些读guàn(贯),有著名科学家也读guàn(贯),无疑是误读了。
19、(综合自澎湃新闻记者杨宝宝罗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新浪微博等)
20、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孙炎有一本著作《尔雅音义》影响很大,在这本书里,他首次采用“反切法”注音,因此,他被后世学者公认为“反切法”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