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关于春节谚语5有钱人过年,无钱人过关。
2、冬节乌,年夜苏(晴暖);冬节红,年夜耽(淋湿阴雨)。
3、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4、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
5、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6、农历五月初对应阳历的话,一般是在六月上旬。端午节前,天气变幻莫测,时晴时雨,气温忽高忽低。端午节以后,天气渐渐暖和,夏天到了,气温不会再有大的反弹,这个时候才可以将棉袄、棉裤、棉被拆拆洗洗、翻翻晒晒,然后装箱锁柜,收藏起来。这句谚语的背后,折射出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低,物质极度匮乏,没有毛衣、春秋衣、羊绒衫、保暖内衣之类的过渡性衣物,只有棉衣和单衣。脱了棉衣就换单裤单褂,脱了单衣直接上棉袄棉裤。端午节以前,天气不稳定,有时还会“倒春寒”,所以不敢脱棉换单。过了端午节以后,气温开始逐渐升高,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脱棉换单了。
7、Chongyangsunshine,wintersunshine;ChongyangYin,winterice.
8、这天人们争先早起,敲起金锣,燃起鞭炮,摆上供品,迎接财神,俗称“接路头”。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9、Chongyangseesthewintersolsticewithoutrain,andthewintersolsticewithoutrainandsunshine.
10、Attheendofthisevening,tomorrowandeveryyear.
11、虽有佳人歌女劝酒佐兴,可我却为早春的物候所惊。
12、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13、三十晚上洗个澡,一年身体好。三十晚上洗个脚,一年有吃喝。
14、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15、白面发。即蒸馒头。此为“西礼”,山西风俗蒸馒头在正月拜年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初一到初不再以生粮米做饭。
16、Mendonotworshipthemoon,womendonotsacrificecookingstoves.
17、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一场空:春天要是刮东风,那将是春雨绵绵;夏天要是刮东风,将雨水短缺,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
18、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19、谚语“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除夕与初一是农历新年中最富人情味和充满生活情趣的时刻,到半夜交子(零时),便是新一年的开始。正在守岁的人们欢跃而起,烧起爆竹,城乡处处,千家万户均在同一时刻中把备好的鞭炮点燃,有的人家同时燃放各种颜色的烟花,南粤大地,爆竹之声顿时遍及千里。初一天亮后,过去有地方有“炷香出行”风俗,人们手攥一炷香,按当年历书指示的时辰方向走一圈,回来把香插在厅堂神桌的香炉中,一说是接财神,另一说是将春神接回,祈望合家四季如春。元旦祀天迎春,乃是50年代之前全省各地城乡都普遍奉行的习俗,其仪式与除夕祀神大致相同,但祭品只设斋莱蔬果。农村居民旧时年初一有素食之习,或全日或只限早餐,且必有茨菇、香芹、大蒜。茨菇状似男性睾象征添丁;香芹的“芹”谐音“勤”,象征勤劳;大蒜的“蒜”谐音“算”,象征事事合算。
20、“年来到,年来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婆要个煊棉袄,老头要个新毡帽。”
21、摸秋:习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园挂失果实不视为偷。俗信,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妇女摸秋若不被发现,可早得子。
22、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