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完璧归赵的意思)。
2、唾面自干: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3、(解释):敛:搜刮。指向人民强行征收苛捐杂税,进行残酷剥削。
4、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5、蔺相如圆满完成了任务,赵王很高兴,大摆筵席为他庆功。
6、注:城不入,是说15座城池不纳入赵国版图。
7、大臣说:”我有个门客叫蔺(lìn)相如,是个挺有见识的谋士。叫他去秦国倒还合适。“
8、 同学们,听完故事,我们应该能理解成语的意思了。“完璧归赵”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后来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给物品的主人。
9、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其精粹之我们每天用三分钟讲解一个成语,以及一个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孩子在家轻轻松松每天学会一个成语,丰富其文化知识,出口成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10、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秦昭襄王在章台宫接见了蔺相如。
11、”大王!宝玉虽美,却有一点儿瑕疵,我指给您看。“蔺相如把玉拿到手后。
12、下面是一位网友解说的当时的情况。供您参考。解说的并不确切,但原文的大体意思是这样。
13、让我们一起来收听《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吧!
14、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15、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16、“擦脂抹粉”用于妇女化妆;“涂脂抹粉”除此义外,还常比喻美化粉饰事物外表。
17、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18、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19、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20、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完璧归赵,请你放心。
21、 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了一块和氏璧,秦王知道后就派人去见赵王,说愿意拿15座城池来换这块玉。秦国国力强大,赵王不敢得罪秦王,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22、蔺相如来了之后,惠文王第一句话就问他:“秦国要用十五个城来交换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应不应该答应他呢?”蔺相如毫不迟疑的说:“秦国强,赵国弱,我认为您不答应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国拿了我的璧玉,却不把城池给我,那我该怎么办?”惠文王忧心地问。蔺相如马上接口说:“秦国要拿十五个城池来交换赵国的楚和氏璧,假如赵国不答应,那当然是赵国的错;反过来,若秦国得到了璧玉,却不把城池给赵国,那错就在于秦国了。因此,照我的看法,还是派人将璧玉送到秦国去比较好。”
23、(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4、全句为:城入赵而壁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25、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26、“挖空心思”多用于贬义,指用尽心思去乱想;“煞费苦心”不具有明显的褒贬色彩,适用范围较广。
27、也就是说,请字在这里并没有请赵王允许把和氏璧带回来的意思。交换不成,赵王当然希望完璧归赵,但在秦地,根本不是他能做主的事。这是蔺相如说的两种结果。后半句的意思是,如果城疆没有划给赵国,我就奉请着完整的和氏璧(连人带壁)回归赵国。有些解释并不准确。
28、下面是一位网友解说的当时的情况。供您参考。解说的并不确切,但原文的大体意思是这样。
29、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30、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