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2、我觉得研究苏格拉底之死,重点如果不是放在对他的精神分析上,就该放在对毒芹碱的毒理分析上,因为苏格拉底之死真没什么更多的意义。
3、他们不知道的是,高收入的大学生人群远高过读书少的人,他们也不会明白:学习给人带来的改变,不仅仅只是收入而已。
4、这一切与传统宗教伦理形成鲜明对比,那些牧师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他们自己并不会那样去做。例如,圣保罗苦苦思索:“我做了我憎恨的事情……我没有做我想要做的好事;我做了我不想做的错事。”这里的问题是意志——无力去行事的意志,用精神分析术语来说就是缺乏“自我力量”。圣奥古斯丁也遇到了圣保罗的困境。他从母亲的教导中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但他自己就是无法做到。其他深层驱动的需求导致他去作出他被教导过不要去做的那些错事。他没有意志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他没有能力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只有当圣灵给了他力量,增强了他的意志力,他才有意愿和能力去做正确的事情。因而,当他们成功地做了正确的事情后,圣保罗和圣奥古斯丁补充说,他们不能将自己做了正确的事归功于自己,“那全是圣灵的意愿使然”。
5、很多人以为固执是天生的,其实真相并非如此。
6、行为是人的行为,生命体的行为。需要有意识参与。所以通常意义下都是意识产生于行为之前。但补充一点,大脑发出指令,身体不一定能完成指令。即意识和行为的不统一或者滞后性。(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文)。
7、意识只要产生了,就可以说明意识产生的生物学机理别无差别。一只狗产生意识的机理,和人是没有差别的。这点重在说明,意识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复杂的大脑运行机理。最低级的意识是感觉。依次上升是知觉,想象,思维。
8、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9、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柏拉图回答老师:“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外遇”
10、倘若再发生恐龙时代的天灾,人类也许就通过离开地球,继续获得新生。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11、认知水平低的人,他们的认知模型非常单扩展性不足,所以,他们遇到问题时,没有更多的选项,只能使用同一套模型来解释和处理。
12、这一点,其实前面几章的论述中,比较详细了。这里说点不同的。前面讲过的不讲了。从公理二来说的话,严格讲不在社会中的人,也具有社会性。比如我们都听过狼孩的故事,一出生被狼叼走,在森林养大。一般这样的人,我们认为不具有社会性。我是赞同的,但这是一般意义,宽泛性的哲理认识。
13、苏格拉底被缓刑三十天。一年一度去戴洛斯朝拜的圣船尚未返航,雅典法律规定,在这个期间不准行刑。整个一个月的时间,这位老人在囚牢里平静地待着,琢磨着如何改进他的逻辑体系。虽然他有许多次逃跑的机会,但他都拒绝了。他觉得不虚此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累了,他想离世而去。直到临刑前,他还在和朋友们交谈,尽量将自己的真知灼见传授给他们,劝他们不要把心思放在物质世界上,要多用在精神世界里。
14、比如有这样一个心理学课题:对于高度的恐惧是先天的吗?
15、那些在审判中起主导作用的人深信他们审讯苏格拉底是在为社会做重大贡献,为城市清除“知识界”的高度危险分子,一个只能教给奴隶们懒惰、犯罪和不满的人。
16、苏格拉底是“认识你自己”的重视信徒。据说“认识你自己!”这是苏格拉底留给我们的一份最值得珍贵的礼物。一个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苏格拉底开创性地把“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作为哲学原则,实现了哲学主题由神到人,由自然到社会的转变。
17、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18、苏格拉底是石匠的儿子。他的父亲子女众多,收入微薄。在年轻的苏格拉底看来,追求纯粹的真理,研究没用的科学现象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断培养自己的信念,没有几何学的知识也无关紧要,要拯救灵魂,不一定要认识彗星和行星的自然规律。
19、在跟本上,说谎让人烦扰的不是用言辞大声地对别人说了假的东西,也不是故意设法误导了别人,而是在自己的心灵中对自己说了假东西,尤其是在最重要事情上说了假的东西。
20、一位丈夫不管医生怎么劝告,都不愿意在在妻子的无痛分娩书上签字。
21、他意志强大,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表现勇敢,可以赤脚单衫在严冬里昼夜坚守岗位。
22、无论你如何劝说,他依然固执己见,依然觉得自己是对的。
23、也有人认为,苏格拉底这是为了在辩论中取胜,说了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疯话。但现在我们知道了,苏格拉底是玩真的。为了心目中的正义,他已走火入魔。此外,苏格拉底这么想找死,另一个原因也许是觉得活够了。
24、行为是由意识驱动的,而意识是由先天力量和后天力量共同驱动。所谓先天力量,就是写进DNA里的部分,后天力量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认识。这个点,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重要。
25、苏格拉底认为,所有这一切错就错在我们打错了算盘。我们作出各种我们误认为会增加我们幸福的行动。为什么我们会作出误判,认为某一特定行动会带来快乐的结果,实际上它则并不会呢?因为我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我们自身。我们越是更好地了解自己,我们就越是能够更好地判断出什么会导致幸福什么则不会。“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不停地催促我们。只有有了彻底的、诚实的自知之明,一个人才能准确地判断出什么会产生快乐的结果什么则不会。因而,道德知识就是自知之明。道德知识会引领人作出道德行动。
26、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但“经历”和“经历”是一样的。我要吃饭,你也要吃饭;我要睡觉,你也要睡觉。我爱慕一个女人,你也爱慕过一个女孩……有什么不同呢?所以“经历”是一样的,但觉悟不一定相同。
27、中年时,苏格拉底娶了赞西佩,一个被当成“泼妇”而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女人,其实这一不好的名声对她来说很不公平。事情更有可能是,她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主妇和母亲。与苏格拉底一起过日子可能一直都非常困难,她对他老不在家的抱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苏格拉底几乎一天到晚都是人不落屋,而是在进行哲思。而且他也不是那种养家糊口之人。一位当代诗人评论说,他“把每件事都想透了,唯独忽视了如何给自己挣到金钱”。苏格拉底说,他忍受着赞西佩的发作,这样他才能培养自律。他们有三个儿子。苏格拉底临死时,大儿子约17岁,小儿子还在赞西佩怀中抱着,被带去看望监狱里的父亲。
28、看见这些问题,反而释然了。一个人说自己找不到喜欢和热爱的领域,不妨选择了解自己。一旦进入认识自己的课题,会发现这个领域层层叠叠,一个又一个问题迷宫般等着你。单单认知大脑这一个领域,就够研究一辈子。
29、本公号已成为我们修行人的指月资料馆,正在持续公益地为地球上所有真正探索生命大道的同修服务。为您传递有益于唤醒觉知、开启觉性,增进身心灵健康的各家灵性演说、各种修行法门、新技术和当今世界最新发现的生命科学。
30、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31、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这样一句话:“检验一流智商的标准,就是看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而且还能保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32、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足以说明他的谦逊,也足以说明我们要去探索的未知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33、他们觉得这个哲学疯子正在摧毁城邦的健康,带坏年轻人。他们这样想不是全然没有道理,他们刚刚经历过两个残暴僭主的统治,好不容易推翻了他们,而这两个僭主——阿尔基比亚德斯和克里蒂亚,恰恰就都当过苏格拉底的学生,哪怕苏格拉底认为他们只是挂名,他也难逃雅典公民对他的指责。
34、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
35、“不行!”他喊道,“只要我良知不灭,只要我微弱的心声还在催我向前,还让我给人们指出真理的方向,我就会向遇到的每一个人阐释我的理论,绝不考虑后果。”
36、说心里话,我也喜欢他站在太阳底下一言不发的身影,喜欢听他被晒得浑身油水嗞嗞冒响的声音。也许他需要的就是夏天正午的阳光,让体温升高到足以提供排山倒海的能量,才能支持其大脑超频运转。
37、如果神明以为最好我现在就了结此生,你以为奇怪吗?难道你不知道,到目前为止,我不承认有任何人生活得比我更好或更幸福吗?因我认为,生活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最好地努力研究如何能生活得最好的人;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最意识到自己是在越过越好的人。
38、古典:新精英生涯创始人、500万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跃迁》作者、得到专栏作家。创建“个人发展共读会”,引领10000位终身学习者深度阅读,以“知识卡”的方式内化能力,解决问题,努力让众多知识工作者成为有作品的人。
39、而大多数情况,人与人的基因差异极小,约为0.01%,而相似程度高达99%。但人与人之间却有210万个不同的基因序列。正是这种序列差异使得人们分为肤色不同、面貌不同、各种遗传特征不同的人。这种情况表明构成事物成分的序列不同会引起事物性质不同。
40、过去,其实我也一直没有意识到一点,一直觉得就是正确的,一直觉得别人跟我的观点相反,别人就是愚蠢的,是呆笨的。
41、如果严格一些,从心理学角度讲,那么根据公理狼孩也具有社会性。因为公理二很明显了,先天力量是写在你的DNA里面的,几百万年发展的结果。那么能确定“社会性”不在DNA里面?只要你把他作一个人,那么他就具有人的社会性。当作一头狼,那他就是兼有人的社会性的狼,或者兼有狼的社会性的人。
42、关于这个,还没有写完。走出孤独最牛的办法,就是自我加持,自我认可,自我认知。一直以来学习心理学,你都考虑内外两种力量对你的驱使。你自己怎么看待你?社会怎么看待你?先寻求自我认同,往往比先寻求社会认同更重要。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你自己都不认可自己,别人怎么会认可你?
43、这就是苏格拉底:谁能比过最强壮的运动员,打过最坚强的步兵,喝过最能喝的酒鬼,比希腊最聪明的头脑思考得更多?
44、从这点来看,又不免有些过于自私了。在柏拉图写下的《高尔吉亚篇》里,通过苏格拉底和他人的对话,我们会发现很多年后的苏格拉底“主动找死”的理由是相当奇特的:
45、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从古代生存下来的最全面的叙述之苏格拉底由此开始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闻名。正是这种柏拉图式的苏格拉底将他的名字赋予了苏格拉底讽刺和苏格拉底方法或共产主义的概念。
46、认知水平高的人呢?他们的认知模型更加丰富,并且深知万事万物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模样,并非常能接受“世界跟自己想象中的并不一样”。
47、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48、苏格拉底接见了他,坐下以后,苏格拉底问道:
49、然而,哲学不仅仅是关于宇宙万物的,也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苏格拉底之死,对哲学史来说,相当于贡献了一次超新星爆发事件。
50、可是,当他长大后,慢慢接触到了更多的社交技巧,升级了自己的认知模型,知道除了讨好还可以用别的方式交朋友、构建更和谐的亲密关系,那么,他对“讨好别人”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
51、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发现你和一个人聊天觉得很舒服,你觉得你俩太投缘了,那么他的情商和知识含量,肯定是远远超过你的。”
52、他在房间里踱了一会儿步,直到感觉双腿发沉。然后他躺在床上,数落了他的朋友们嘈杂的哭声:“我就是怕这样才不让女人们待在这里,应该让一个人平静地死去。”当麻木感达到腹部,他突然精神一振,对克里托说:“我还欠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公鸡,记着帮我还上!”——据推测,他这句话的意思很可能是给负责健康和治疗的医神献祭。他再次躺下,很快身体有些微微颤抖。他已经死了。
53、苏格拉底在法官面前慷慨陈词,他争辩说:“世界上谁也无权命令别人应该信仰什么,或剥夺别人自由思考的权利。如果一个人问心无愧,有自己的信念,即使没有朋友的认可,没有金钱、家庭,甚至没有住所,他也会取得成功。但如果不彻底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任何人都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人们必须有充分的讨论各种问题的自由,并且不受官方限制。”
54、但在这里,我这样说,生活需要真,所以就有真的概念。生活也需要假,所以就有假的概念。我们需要参照物,而参照物不唯而且永远在变化中。界定真假是有弹性范围的,什么是真,什么假,可能不同时候,不同时代就不同。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5、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他在那里长大,在那里生活,并长眠在那里。他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士,叫菲娜拉底,他的父亲是一位石匠,叫索弗洛尼斯科。由于家境贫寒,懂事后苏格拉底便跟着父亲学习雕刻,以便日后可以靠这一手艺谋生。不久,父亲早逝,幸好有一位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他才得以在雕刻之外有时间学习。这是苏格拉底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由此走出了父亲为他设计好的道路,进入了知识的世界。他向各种有学问的人虚心求教,读了许多古代哲学家的书,听当代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讲学,听智者学派的雄辩。苏格拉底爱好广泛,学习体育、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20岁时他跟随阿那克萨哥拉的弟子学习自然知识,他喜欢思考探索,对许多问题都想弄个明白;但是由于对老师的答案不满意,自己又想不出个所以然,他便放弃了对自然知识的追究,转而关注起身边的社会。
56、总之,大家商量下来,决定起诉这个雅典城内的异类。当时,那些贵族们也是给足面子的,让苏格拉底有时间逃跑,可是苏格拉底却决定直面加诸而来的惩罚,为心中的理想献身。
57、句平常话,其中却蕴涵着一个巨大而又深厚的人生哲理字眼自信。自信是苏格拉底对人生经验的总结,是苏格拉底对弟子的劝导,也是大哲学家对后世所有年轻人的忠告。
58、比如关于梦,心理学家有这样的认为,人在做梦的时候,身体是麻痹不动的,这是出于一种保护状态,防止梦中的动作,引发危险。霍布斯和麦卡利的报告称,这种麻痹发生在脊髓中,而不是大脑中。因此,大脑仍可能发生运动指令,但身体会无法表现出来。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