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侯氏19岁那年,随父亲在镇江居住。恰好此时,河南洛阳籍青年才俊程珦在镇江做观察支使,与侯道济有了交往。程珦是名臣之后,其曾祖程羽乃太宗朝给事中、兵部侍郎,祖父程希振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程珦为人、为官、为学,均很出众,《宋史》评价说:“珦慈恕而刚断,居官临事孜孜不倦,温恭待下,率以清慎。”
2、 程颐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因故没有被录取,便绝意仕途,在家讲学授徒。程颐具有养物不伤的仁者情怀。一次,程颐在四川汉中陪朝中官员游三峡。在游白帝城时,京城来的官员叫来了轿子,让人抬着上山。程颐坚持不坐轿,走着上山。他看着官员被人抬着,抬轿的人累得气喘吁吁的样子,感慨地说:“吾不忍乘,分明以人代畜啊!”后来,程颐在皇宫给年幼的宋哲宗当老师时,他更是向宋哲宗灌输养物不伤的仁者理念,并将之推广到行仁政、广爱民。
3、 两位程夫子是我们从小就非常尊敬的大理学家。说宋明理学,没有不谈两位程夫子的。他们立下的家训,从一千多年前传承到现在,一直都很有借鉴意义。
4、 做学问的人贵在讲信用,讲信用贵在诚实。诚实就能讲信用,讲信用就是诚实。人如果没有忠心和诚心,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讲信用就不能立于世,不诚实就不能在社会上行走。没有诚心就不会有善心,没有诚心就不会成为君子。
5、 伊水有情,河洛有幸。时至今日,程氏家训依然润泽后世,连绵不绝。
6、某家治丧,不用浮屠。在洛,亦有二人家化之,自不用释氏。道场之用锣钹,盖胡人之乐也,今用之死者之侧,是以其乐临死者也。天竺之人重僧,见僧必饭之,因使作乐于前。今乃以之为之死者之前,至如庆祷,亦杂用之,是甚义理?如此事,被他欺瞒千百年,无一人理会也。
7、 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去也。
8、直到54岁时,程颐才由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推荐,前往朝中任职,而后当上了崇政殿说书,这个职位就是给皇帝讲课。按说,小程只是一介平民,能够一步登天成为皇帝的老师,对一般人而言,是何等的荣耀,但小程却不这么以为。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把皇帝以及皇帝身边的人都教育好,于是就给皇帝连上了三道奏章,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比如他提出给皇帝讲课时,皇太后等也要在旁边陪听,以便能了解讲解的内容,进一步督促皇帝进步,同时他要求改变讲官站着给皇帝授课的规矩,他要坐着给皇帝讲,以此来培养皇帝的尊师之心。
9、由于程珦官小俸微,为官清廉,又乐善好施,程家贫穷的经济状况一直不曾得到改善。但侯氏勤俭持家,安于贫约,自己带头做表率,“服用俭素,观亲族间纷华相尚,如无所见”。己身正,则人正,程家家风由是端严。
10、 父母对子女的爱最高最大,因而子女应当孝顺父母,否则伤了父母之心,父母之爱便会松懈、减少。
11、 伊川县文化局原局长、程林总设计师李耀曾:
12、 “一相壮公千世祖;二贤夫子万年师。”此联上句指南北朝时期南陈名将程灵洗,下句指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二人。(程颐)。
13、 程颐,字正叔。十八岁的时候,上书朝廷,希望皇上诏令罢黜世俗的说教,以王道作为本心。治平、元丰年间,许多大臣多次推荐他为官,都不肯就任。哲宗初年,司马光、吕公著一齐上疏阐明他的行为和道义,又说:“我们知道河南府处士程颐,努力学习,喜好历史,安于贫穷,固守气节,言行一定要符合忠信的原则,行动一定遵守礼制法规。年龄过了不乞求仕进,是真儒者的高风亮节,圣世社会的隐逸之民。希望能够越级提升他,使儒士们有效法的模式、榜样。”哲宗诏令他担任西京洛阳国子监的教授,他力辞不就职。
14、 三
15、 程颐(1033-1107年),程颢胞弟,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曾与其兄同学于周敦颐门下,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
16、 程颐,字正叔,被世人称为伊川先生,与他的兄长程颢一样,同是北宋时期颇为著名的理学家与教育家。程颐从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慧,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和兄长程颢两人拜著名的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为师。与程颢一样,程颐也自小就深受家学的熏陶影响,年少时就已胸怀大志,在政治思想上也因受到父亲的影响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17、 由此可见,“九思”堪称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讲的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修养的功夫。程氏先祖将“九思”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见其对自身和后人要求之严。
18、后来,有人说,孟夫子与梁惠王谈话时,梁惠王说自己有“好色”、“好货”的毛病。孟子说,只要与民同享,好色、好货均无妨害。而现在在程夫子面前,皇帝连柳条也折不得一根,程夫子是不是也太迂腐了些。
19、 起初,我听人说,佛家与中国文化碰撞之后,产生了一个非常雅致的东西,禅学。这个东西影响了宋之后的中国,以及东亚、东南亚。
20、侯氏在程颢的书本上写“殿前及第程延寿”的字样,而在程颐的书本上则写了“处士”两字,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为何要这么写?为何作为母亲,对两个儿子的未来进行如此不同的预测激励?其实不难理解,所谓“知子莫如母”,侯氏认为程颐的秉性不适合做官。通过志向激励,帮助孩子完成各自的志向设定,为孩子读书设置可预见的目标。
21、之后到了蔡京当权时,旧d人员再次受到打击,朝廷立起了“元祐d人碑”,司马光、苏轼、秦观、程颐等人,都列名其上。虽然几经反复,程颐也未能再有发展,到大观元年去世时,仍处在d禁阶段,给他经办丧事的人只有四位。
22、 这条静静流淌的河就是伊河。它发源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经熊耳山、伏牛山蜿蜒而下,穿伊阙,入洛阳,至偃师与洛水合流,合称伊洛河。伊洛河奔流不息,在不远处汇入黄河。周公曾在此营建洛邑、“制礼作乐”,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礼乐文明,肇始了泽被后代的儒家文化。
23、 兄弟二人上承孔孟儒学,创立以天理论为哲学基础,以正人心、修道德、明义理为核心的理学,为命悬一线的儒学开启了汹涌澎湃的思想闸门,为河洛文化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这是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一大创举。
24、 暮春时节,宋哲宗在程颐的陪同下在御花园散步。微风吹过,杨柳依依,尚在青春年少的宋哲宗便随手折下一根柳条玩耍。程颐见状,马上因势利导劝谏,“物亦有情,圣人万万不可伤情。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正是草木生长之时,不可摧折。”程颐进而说,“倘若将仁心推及四海,则是天下大幸!”
25、翻《现代汉语词典》第1055页:骍,毛皮红色的(牛马等)。
26、老二程颐学业大进为世人所推崇以后,被朝廷征召进京为仁宗皇帝讲论经史,辅导读书。但程颐专心致学以后,多少有点迂腐。
27、 程颢、程颐自幼好学,尊崇孔孟,才华出众,后来成为著名的理学家。明朝年间,人们建起一亭,命名为双凤亭。
28、还有一次机会,是因为写苏东坡,苏轼兄弟与二程兄弟之争,那是当时非常引人注目的公案,我写他们的论争的时候,也可以深入研究一下二程的,但是秦观却跳出来阻拦了我。
29、再回到秦少游被羞辱的那一节,《二程集》外书卷第十二:
30、 这个位于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伊川书院内,名叫立雪堂的平常建筑,就曾见证了一次儒学的复兴。
31、释氏之道诚弘大,吾闻传者以佛逃父入山,终能成佛。若儒者之道,则当逃父时已诛之矣,岂能俟其成佛也?
32、他的弟弟程颐,却和他相反,总认为读书没啥意思,经常逃学,到山上、河边玩耍,对读书之事不甚了了。
33、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可怪二千年来,无一人觉此,是被他恐动也。圣贤以生死为本分事,无可惧,故不论死生。佛之学为怕死生,故只管说不休。下俗之人故多惧,易以利动。至如禅说者,虽自曰异此,然要之只是此个意见,皆利心也。
34、 ①九思:《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35、 不要不孝敬父母双亲;不要忘恩负义背地里诋毁老师和长辈。
36、 程颢书院是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程颢所创办的学堂,创办于公元1065年,程颢出任泽州晋城令的时候。程颢非常重视教育,因此创办了七十二所乡校、数十所社学。程颢书院就坐落于晋城市的古书院社区,是程颢创办的第一所书院,曾因战火而遭到毁坏,现在看到的书院是明清时期在原来的基础上重修的,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7、 地开绝境,天留斯文。在良好的家风家训熏陶下,程氏后人和弟子中,人才辈出。
38、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者一看,这就很成问题了,二程子这教育方法揠苗助长啊,娃娃家,懂什么是酒色呀?什么是小人呀?自己跟孔子并列,广告也打得忒狠了点吧?
39、传说有一天,西京洛阳的一个名士请二程赴家宴,这位名士不像二程那样是道学先生,他按照款待其他文人学士那样,请歌妓到场为二位程先生陪酒,席间不免有打情骂俏之举。老二程颐心中很不高兴,很快就起身离席,告辞而去。老大程颢却一直安坐于席,与主人把酒临风,尽欢而回。
40、北宋天圣十年,程珦的夫人侯氏有一天突然做了一个梦。梦里他梦见自己与夫君一起逛花园,走到了一棵梧桐树下。发现树上有一个鸟窝,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两人竟然准备爬上树去掏鸟蛋。
41、 公元1093年,一个冬日的午后,一对求真求实的学友来到这里,他们就是游酢和杨时。
42、 程颢和弟弟程颐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其父程珦的影响,以反对王安石新法著称。二程兄弟自幼熟读圣贤之书 。后来,兄弟二人终于成一代儒学大师,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纷纷拜师于其门下。二人不仅竭尽全力为之传道受业,并开创了自己的学派——洛学。程颐年轻时在太学一举成名,20余岁就开始接纳门生,教授儒学。程颢于北宋熙宁五年退休回乡,便同其弟住在一起,二人日以读书劝。由于兄弟二人长期讲学于洛阳,其所形成的学派才被称为“洛学”,这个学派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43、儒家本来就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传统,在儒家信徒看来,如果需要在生命与仁义之间作取舍,豁出生命来实践仁义是理所应当的。程颐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也正是秉承了这种思想。
44、 德与善一天天积累,福和禄就会一天天自己到来。
45、二程的另一个重要观念,就是“性”与“命”的关系问题。小程说:“在天曰命,在人曰性,贵贱寿夭命也,仁义礼智亦命也。”看来两者的关系是,在天上叫作“命”,而在人则叫作“性”,而仁、义、礼、智都是“命”。
46、而且是一个观念有些扯拐、脾气又很坏的先生。
47、 程门立雪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它不仅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求学问道的孜孜追求,也从另外一个维度展示了程颐的人格魅力。
48、 兄弟二人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卓尔不凡的成就?
49、 父母之于子,爱之至也。子不孝,则爱心弛也。
50、 作为伊川程氏的代表人物,“二程”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兄弟二人将“九思立德”推而广之,以明德为目标,为唤回世道人心,建立了新的道德理想。
51、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失也。······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其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52、 程颢是程颐的兄长,两人相差一岁,都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53、 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54、尤其是对诸葛亮评价不高的苏东坡,早在《诸葛亮论》中就说过:
55、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跟从程颢学习的人。
56、如她在孩子用的书本上亲笔写上“我爱惜勤读书儿”,就是用母爱激励两个儿子读书,谁爱读书、勤读书,妈妈就爱谁、疼谁。结果是,程颢和程颐之间为了获得母亲更多的疼爱,形成了积极的竞学之风。这样的做法,比起现在的母亲们动辄拿零食、玩具哄孩子读书的办法,不知要高多少倍。
57、一日,讲罢未退,小皇帝“忽起凭栏,戏折柳枝”,他又说了:
58、 宋朝仁宗时期,河南人程遹在黄陂县为官,继而落籍黄陂西郊程家乡坊。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朝廷任命他的长子程珦为黄陂县尉。
59、那么,结果如何呢?果然如母亲所料,程颢长大后,应试积极,并顺利中了进士;而程颐呢,则懒于科举,而对办学搞教育特别积极,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及先兄登第,颐以不才罢应科举”,当然“不才”只是他不赶独木桥的借口而已,其实他比谁都有才。对于这个结果,程颐感慨地说:“方知夫人知之于童稚中矣。”
60、在我看来,侯氏的这种“等贵贱、爱众生”的思想,实在难能可贵!“身教”给孩子的,则是一种长期的悲天悯人的情感和“仁恕宽厚,不异诸庶”的道德发展及完善。难怪程颢后来总结母亲的“身教”之功,说:“颢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恶言骂人,非天性也,教之使然也。”母亲确实在关心他人和淡泊物质方面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61、 要敬畏“四知”,做到为人行仁义之事;要远离五刑,不要干违法犯罪之事,以免遭到杀戮。
62、程颐,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府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63、 就这样,程颢、程颐将九思立德的家训推而广之,以明德为目标,以成德成圣为目的,为唤回世道人心,建立了新的道德理想。
64、程颐从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慧,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和兄长程颢两人拜著名的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为师。与程颢一样,程颐也自小就深受家学的熏陶影响,年少时就已胸怀大志,在政治思想上也因受到父亲的影响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65、 有一年,程氏兄弟正在凤凰台读书,长江发了大水,谌家矶溃了口,三丈高的洪峰奔来,凤凰台已成了茫茫大水中的一叶孤舟。这时候游来了十八条红鲤鱼,围着凤凰台四周游动,好像护卫着凤台一样。洪水涨,十八条鲤鱼就抬着凤凰台往上长,洪水落,凤凰台也就往下落,就这样,不管水涨水落,程氏兄弟稳坐书台读书。从此这里传说这样一句口语:“十八鲤鱼沿台走,把得凤桥锁住口。”
66、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67、大程子替家庭着想,替君王着想,替国家着想,说,尽为佛,这三者都要完蛋。说不通的时候,又拿一个鬼神来吓人。
68、一天,几个老师在经筵时,吵起来了。我想着其中一定有苏东坡,话题是“战伐所丧亦多,非‘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二程子这样说了:
69、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70、 侯氏教育孩子不掩过、重节俭。她常说,“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她生子六人,只有程颢程颐活了下来,自然十分喜爱,然而并不溺爱。程颐刚学会走路时,有一次跌倒了。家人赶紧上前扶抱,恐其惊啼。侯氏却让他自己起来,并说,“你若慢慢走,怎么会跌倒呢?”侯氏在吃饭时,常让“二程”坐在身边,当他们要吃好饭好菜时,便呵斥制止说,“小时候就讲求吃喝,长大会怎么样?”所以,兄弟二人平生于饮食、衣服不挑三拣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71、 据史书记载,程颢治下的数年间,几乎没有强盗及斗殴致死者。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也就更信赖程颢,每当程颢奉命调离之时,就会出现民众因难以挽留其继续留任,而哭声震野的感人景象。
72、 理学重视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主张以天理节制人欲,以道心统帅人心,以成圣成贤为人格追求。在理学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二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3、 朱熹说,“以二先生昌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之后,可谓盛矣。”冯友兰更是高度赞誉“二程”,“程氏兄弟二人,开一代思想之二大派,亦可谓罕有者矣。”这里所说的“开一代思想之二大派”,指的是程颢、程颐被认为是理学开创者的同时,程颢往往还被认为是理学的一个支流——陆王心学的开创者。
74、 产生于北宋时期的理学,以其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一直被视为继先秦之后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而被称为“二程”的程颢、程颐兄弟,就是宋代理学的重要奠基人。
75、再后来到了哲宗绍圣四年三月,新d上台,旧d被贬,程颐也属旧d中人。哲宗皇帝跟其他大臣说:“程颐妄自尊大,至欲于延和讲说,令太母同听。在经筵多不逊,虽已放归田里,可与编管。”看来,皇帝一直记着程颐在宫中教育自己的事情,所以他就借这个机会把小程监管了起来。
76、 “二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和理学创始人,重视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主张以天理节制人欲,以道心统帅人心,以成圣成贤为人格追求。程氏家训的核心是“九思立德”: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九思立德”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讲的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修养的功夫。正是这样严格优良的家风家训,成就了程门英才辈出的家族传奇。
77、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78、我想二程子之后中国妇女遭受的种种苦难,有一部分要从这里发轫。
79、 “二程”五岁时,程珦以大理寺丞(主管刑狱的官员)身份任江西兴国县知县。当时周敦颐任南安军司参军。一日,程珦拜见周敦颐,见面后,感到周敦颐气貌非常人,交谈后,认为周敦颐深明道学,便结为好友。并让程颢、程颐拜之为师。此后,“二程”明理明道,学问思想大精大进,为以后独当一面、发展理学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0、 程颐还相当重视教育,是颇有成就的教育家,曾与兄长程颢一起四处讲学。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圣人,以伦理道德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还主张学习需要自我思考。
81、还无穷多的偏见。批老、庄、杨、墨,唐太宗、魏征,一路骂下来,几乎不留活口。就连司马迁,他也骂:司马迁以私意妄窥天道——
82、程颢说:“道路遗弃小儿,屡收养之。”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有小商,出未还而其妻死,儿女散,逐人去,惟幼者始三岁,人所不取,夫人惧其必死,使抱以归。”当时程家是个大家族,对侯氏收养弃婴的行为,许多族人表示不满,“人皆有不欲之色”。于是,侯氏就另外想办法解决弃婴们的吃饭问题(乃别籴以食之)。其父归,谢曰:“幸蒙收养,得全其生,愿以为献。”夫人曰:“我本以待汝归,非欲之也。”
83、不过他好像并没有深刻反省,反而拿孔文仲的吐血而亡做文章,这显然又陷入了佛家的因果报应的圈套里去了,证明他的学问还是不过硬。
84、传说,程颢为官时曾巧妙地处理过一件民事纠纷。有一次,一个人借居在他哥哥的宅院中。他挖地窖时,挖到了很多埋葬在地下的钱,并把这些钱据为已有。他的侄子到他家索取,叔叔说是自己近年所存。于是他的侄子到程颢处告状说:“叔叔近日在地下所挖的钱,都是我父亲早年所埋葬的。”程颢问:“你父亲埋葬这笔钱财有多长时间?”回答说:“已经四十年了。”程颢问:“你叔叔借居在这所宅院多长时间了?”回答说:“已经二十年了。”程颢随即派官员去取来一些在地下挖出的铜钱,查看以后,程颢就传唤此人前来官府,并对他说:“现在朝廷所铸铜钱,不到五年就流通全国各地,但你挖出的这些钱都是你借居宅院之前几十年所铸,这是什么原因呢?”借居的人只好承认,这些钱并非自己所藏。程颢随即判令他将这些钱退还,并按律法将他责打十杖。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