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另外还有一份民国初年施氏后人抄写的家谱,这份家谱是依据乾隆四十二年编修的施氏家谱传抄的,这份家谱所列的第一世始祖就是施彦端,后面有三个字“字耐庵”。只是,“字耐庵”三字出现在文字的右侧,好像是后加的旁注,而家谱后面再没有类似的体例。这份家谱中也收录了施让墓志铭,其中并没有提到施彦端字耐庵,写过《水浒传》。所以更加证明所谓咸丰四年的施氏族谱中墓志铭是经过改动的。
2、可等冷静下来一琢磨,这书好是好,只怕出版不了。
3、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明末清初陈忱的《水浒后传》、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这两本作品都是续百回本水浒的代表,而清代钱彩所著《说岳全传》中也有不少承接百回本《水浒》的人物和内容;清代俞万春的70回本续书《荡寇志》是站在梁山好汉对立立场上的续书中的典型作品;而清末西泠冬青的《新水浒》和陆士谔的《新水浒》则借水浒故事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认识,近现代的著名续书,则有程善之描写梁山好汉分崩离析的《残水浒》、张恨水讲述梁山好汉抗金的《水浒新传》,以及姜鸿飞构思独特的《水浒中传》等。此外还有被部分研究者认为是古本的《梅氏藏本水浒传》(又称“古本水浒传”)等。而20世纪下半叶以后作者所作续书中,代表作包括袁阔成的评书《水泊梁山》,以及根据该书节选改编的《大闹大名府》《巧破乾坤楼》《大闹神州擂》等;王中文规模浩大的《水浒别传》、巴孤讲述梁山好汉与三国群雄争霸的《贼三国》、林冲(作者笔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作之身”的《结荡寇志》、诗词天下无双讲述水浒人物在阴间的故事的《贼水浒》等。(3)
4、施与鲁、刘相别施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塾师。
5、对历史、文化稍有涉猎的朋友都知道,李卓吾是明代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又是当时的“执不同政见者”。他思想新异、文字犀利,对通俗文学颇感兴趣。他甚至认为儒家经典“六经”、《论语》、《孟子》都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唯有《水浒传》、《西厢记》这些来自民间的作品才是不失“童心”的“天下之至文”!(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6、三国刘备水浒宋江,宋江“拱手断送水泊江山”,刘备“留下相父空名防备孔明。”而宋江刘备二人,都是以义得兄弟,以忠搞传销之大才。
7、陈强说,施耐庵就是杨维桢的可信度,取决于读者对杨维桢的熟悉程度。如果对杨维桢有100%的了解,那么我们就会说施耐庵100%就是杨维桢;如果我们对杨维桢只有50%的了解,那么我们对于施耐庵的认定也就半信半疑了。
8、刘伯温收到样书,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居然一口气读完了。
9、在山东他遍搜梁山泊附近有关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迹,熟悉了山东的风土人情。施耐庵35岁考中进士,到钱塘任县尹。但只当了两年,便因与当道权贵不合,愤然悬印回到苏州。
10、《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明代时被列入“四大奇书”。近现代以来,“四大奇书”演变为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水浒传》为其中之一。《水浒传》的文风、构思和理念,都对后世的中国乃至东亚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1、明代文学家胡应麟考证认为:“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也。”
12、《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梁山好汉就有一百零八将,再加上其他陪衬人物,有几百人之多。这些人物大都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尤以林冲、鲁智深、武松、吴用、李逵、宋江等人最具神采。
13、而对施耐庵的记载就很模糊,有学者考证认为,施耐庵其实就是罗贯中的笔名,用山东方言说施耐庵,其实就是“实乃俺”的意思,倒过来读,就成了“俺乃是”,潜台词就是——俺乃是罗贯中。
14、施耐庵,原籍江苏兴化。他身世船家,家境贫寒。童年时随父至苏州。13岁时在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二十九岁时中举人,30岁赴元大城市试,成果落选。经友人保举,到山东郓城任训导。
15、介绍:《水浒传》的故事源起于北宋宣和年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宋江、吴加亮(吴用)、晁盖等36人起义造反的故事,成为《水浒传》的蓝本。
16、刘伯温拿着新版《水浒传》给朱元璋,说:“您之前看的只是上部,下部最近才发现,您再看看,我觉得作者本质上还是好的,还是忠君爱国的。”(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17、三国有个胡车儿日行七百里,水浒有个戴宗脚缚甲马,日行八百,夜行六百,更有马陵脚踏风火轮日行千里。三国张飞水浒李逵,都是不问军事只懂杀人,性格暴躁却又身手十分了得之人。
18、施耐庵身后,罗贯中又续写了三十回,并把教师留下的文稿整理、编纂,正式定名为《水浒传》,署上教师施耐庵的名字,让那部鸿巨之做传留于世,也能够看出罗贯中的人品高尚。
19、且慢,一位现代藏书家郑振铎先生说,他收藏过一部《水浒传》残本,应当就是嘉靖刻本。在残存的某卷首页,刻着“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字样。“集撰”当指把已有的故事整合、再创作吧?“纂修”恐怕仍是“编次”之意。——后来的许多《水浒》版本,便都这样署名。
20、工作人员说:“不是你想的那样刘大人,陛下是独自一个人,看书看到了天亮。”
21、当然,也有人认为是集体创作,因为水浒故事流传依旧,可能是几个人分别写几段,之后汇集到了一起。因为该书,真正精彩的篇章,都集中在前四十回的几个主要人物,如鲁智深、林冲、宋江、武松、李逵等人身上。这四十回,无论是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乃至语言风格,都是一个整体,是《水浒传》不断发展的核心。其后的许多情节、人物,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赘加而成,显示出松散零乱,不断地拉长、拼凑的特点。
22、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附近有一庵,庵里有一个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施耐庵从和尚身上受到启发,把自己的住所题名“耐庵”,人们称他为“庵公”,施耐庵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23、不必担心,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是人才从不为生计奔忙,施耐庵辞职后,很快就有私立学校下聘书邀请加盟,施耐庵挑选了一家工资待遇较高,五险一金齐全的私塾,担任客座教授,每周四节课,十分轻松,业余时间便伏案著书,搞文学创作。
24、无论施耐庵与罗贯中是同一人也好,为师生关系也罢,《水浒传》的创作,罗贯中是参与其中的。
25、本来正文写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是还有一个要介绍的问题,就是还有人认为施耐庵确有其人,而且找到了很多所谓出土的文物证据,留史君也把这个情况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现在如果查施耐庵的资料,会发现比较详细,甚至连他的生平事迹年谱都能找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26、如果是语文考试文学常识填空,《水浒传》作者你写施耐庵就对了,但在学术界,关于《水浒传》的作者,一直有多种说法:
27、前面说过,梁山的故事深受人们喜爱,小说《水浒传》自问世以来,也非常受欢迎,士绅文人中也有很多喜好读《水浒传》的。即便小说主要描写的是造反的情节,人们还是更多的赞叹梁山好汉的忠义。到了明末崇祯时期,有个叫李青山的,率领农民起义占据了梁山地区。而且这个李青山还效仿宋江,通过与路过的内阁首辅周延儒联络,表达了希望被朝廷招安的想法。最终,李青山在起义一年多后就被朝廷镇压,他本人不但没有得到招安,还被处以极刑。但是这件事触动了朝廷大臣,有人建议禁毁《水浒传》,一面更多的人效仿梁山起义,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28、同年八月,明朝大军围攻元大都(北京),元顺帝带着老婆孩子仓皇逃出关外,元朝灭亡,蒙古人在中原地区近百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29、创作背景是:元至正十三年,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等十八名壮士率壮丁起义反元。张士诚敬其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乐所"的宏远计划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施耐庵几次谏劝,张士诚都不予采纳,于是愤然离开平江,并作《秋江送别》套曲赠予同在张幕的鲁渊、刘亮等人。此后,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
30、罗贯中疑惑不解,刘伯温说:“附耳过来。”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罗贯中恍然大悟,拜谢而去。
31、施耐庵颠末多年的勤奋,才完成了那部书的大部门篇章,还没把全书写完,便因病谢世。
32、《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但作者施耐庵到底是谁,历来是众说纷纭。昨日,《寻找施耐庵》一书在诸暨市枫桥镇政府举行首发式。诸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寻找施耐庵》作者陈强坚信,施耐庵就是元末明初诸暨枫桥人杨维桢。
33、果然,不出刘伯温所料,《江湖豪客传》被有关部门列为禁书。
34、所以,在明清两代,该书大部分时间被列为禁书,长期在地下流传,即便是公开刊行,也是做了大量的删改和修订,各种版本五花八门,其中,最著名的版本就是金圣叹腰斩《水浒传》,将罗贯中续写的部分全部删去了。
35、先说人物装备:三国孔明水浒吴用,都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料事如神的军师,都助其主完成雄业但未完成霸业。
36、法国作家、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曾自称很早就读过《水浒》,他认为《水浒》“记录了那个遥远年代人的基本生存状态”。
37、明末清初有个文人,化名金圣叹,把《水浒传》删改为70回本,情节只到108将聚齐,卢俊义做了一个怪梦就结束了,删掉了后面招安、四征等情节。金圣叹又伪造了一篇序文,号称这部删改的《水浒传》才是施耐庵的原著。清代以降,金圣叹的这版《水浒传》最为流行,使得其他的版本都消失不见,因此,施耐庵为《水浒传》作者的说法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38、作者: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诗人、画家。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39、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徒弟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除套曲《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
40、难道水浒是罗贯中写的?又或者施耐庵就是罗贯中?一处相似,偶然的可能性很大,但如此多的相似就显得太过蹊跷,那便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同一个人写的,另一种是借鉴或者合作。有人指出“施耐庵”在山东话里面的意思是“俺乃是”意思就是我就是罗贯中。但文物《施氏家簿谱》又确有施耐庵此人,综合其他资料也能勾勒出施耐庵先生生平。而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和词藻相差甚大,不可能是同一个人写的。
41、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附近有一庵,庵里有一个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施耐庵从和尚身上受到启发,把自己的住所题名“耐庵”,人们称他为“庵公”,施耐庵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42、施耐庵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完成了这部书的大部分篇章,还没把全书写完,便因病辞世。
43、《水浒传》写成后,罗贯中效仿老师施耐庵,创作了《三国演义》一书。
44、朱元璋大度地一摆手:“国家初建,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只要他愿意为我大明建设出一份力,我们举双手欢迎啊。对于历史遗留问题,我们的原则是,既往不咎。”
45、所有这一切,都让施耐庵极度不适应,为官不满三年,便愤然辞职了。
46、罗贯中十四岁丧母,辍学后跟随父亲在苏杭一带经商。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年轻的罗贯中理想远大,“有志图王”,加入了张士诚的反元起义军,任职幕僚,后来因故离开了义军。
47、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
48、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49、经学生罗贯中等人整理校对之后,书稿交付出版社排版印刷,样书一出来,施耐庵立刻派人给刘伯温送去一本,在书的扉页上,施耐庵亲笔题字:伯温兄弟雅正——施耐庵。
50、起初几年,起义军攻城掠地,颇为顺利,但不久,形势急转直下,张士诚被元朝招安,封为太尉,后又自称吴王,成一方诸侯,并与朱元璋翻脸为敌。
51、施耐庵(1296年-1372年),本名彦端,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小说家,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目前最广泛认可的说法认为作者是施耐庵。历史上还有其它几种观点,包括了罗贯中说,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