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上有个说法,北有于丹,南有陈果,简称”果丹皮“。
2、支持于丹,至少她还走出书斋普及了知识,让民众明白国学知识,而很多所谓大师至多也只是个诠释者,有啥可傲慢的?看到别人做了一些实事而嫉妒恨,实在不该。所谓被轰下台是夸张语,其实就是议程安排过长让人厌倦了,结尾时任谁上去都让人厌倦,被无聊透顶的人以讹传讹了。总觉得她把一句话变成十句话说,把简单一句话用华丽的废话包装一下先把你㑆晕,你突然觉得哇噻,好有学问,好有道理,恨不得当场磕几个头,可是过后再仔细一琢磨,这不都是废话吗?简而化繁了,再一琢磨,也没错呀,说的很好呀,然后再琢磨。
3、大家不要看于丹现在这么出名,张口国学闭口国学,不可否认的是她一开始的起点,与我们大部分人是一样的。其实,任何一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孩子的未来长什么样?全靠父母在这张白纸上绘就蓝图,人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的是实在是无比正确。于丹的家庭环境,相对来说比同龄人要好。于丹的父亲于廉是无锡国专高材生,姥姥身出名门,母亲自幼也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4、于丹教授自2013年5月担任艺术与传媒学院d委书记,任期已满五年,卸任学院d委书记是学院d委的正常换届。学校d委对于丹教授担任学院d委书记期间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于丹教授作为著名文化学者,还担任学校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任务。
5、这是正义感爆棚,还是心情本来就太压抑急需释放?(于丹去哪了)。
6、于丹并不是一个国学的研究者,他虽然是一名教授,但是更多研究的是传媒和文学之间的联系。因此对于国学的研究并不够深入。在很多国学研究着看来,她对于《论语》的解读纯属是个人的看法,并没有客观的去解析。而且她对于国学并没有带着尊敬的态度,在出席北大的讲座时候,服饰不得当,因此也被轰下台。而她更多是将自己的中心放到商业上来,不能够沉下心去钻研国学,那时间一长自然就露馅了。
7、在这个文化类节目中,蒙曼老师也是点评得头头是道,让大家欣赏佳作的同时,还欣赏了她的幽默。但是,她在点评《悯农》时出现了问题。
8、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是一视同仁的。可能是的,但需要有相关的文化储备才可以。于丹和蒙曼的文化储备很好,也能解读很多文化知识,但与大众的认知有偏差,可能就不理解了。
9、2012年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做最后总结发言之时,却被观众高呼“下去”,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10、故事十分简单,却揭示了宁静就是一种生产力的结果。文章结尾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的欲望,或者是过分地在意他人的赞誉或者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的浪花,鼓荡着,躁动着,以这样的心看世界和自我,能没有偏差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的话,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期望自我能拥有一份这样的宁静,还生命一份本真。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弹琴彰显生活简单,读佛经透露生活悠闲,内心宁静。其实这些仅代表着一个现在人们一生追求的东西——幸福!
11、于丹当时放不下,表示你这状态我怎么给你上课。老太太当时八十多岁了,谈笑风生的教育女儿说了四个字“课比天大”。看到没?什么叫知识分子家庭,这就叫知识分子家庭。于是,于丹怀着复杂的心情,周一继续给学生上课。于丹的母亲对她的教育,那是贯穿始终的,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担当,这样的教育方式堪称经典。
12、中国新闻网2019年01月15日转华西都市报消息于丹教授以一场语言流畅的诗意演讲,开启了“名人大讲堂”之“李白月”大幕。这场精彩的演讲虽然现场只能容纳200名观众,但经封面新闻对全场活动进行全程视频直播,最终全网共计有110万人在线实时观看。
13、在北大百年大讲台被北大学生出招之后,于丹小妮子的应对招术有三个:上策为迎难而上,比如说某一个外国政要在演讲的时候,被台下的听众扔了鞋子,政要笑笑说,我穿42码的鞋。下次扔的时候请扔一双上来,要不然你让我怎么穿?这叫什么?说的好听点叫风度,说的不好听点叫脸皮厚似城墙,总之一句话,练出来了。中策为听之任之,让下去就下去,咱下次有机会再上来,毕竟人生的舞台这么大,几个北大学生算个屁?下策是逃跑,挺不住了呗,于是乎逃之夭夭。
14、于丹,出生于北京,她的父亲是一位国学大师,于丹从小被父亲所熏陶,从而非常喜欢向父亲问各种问题,也比较好学,更想成为和父亲一样的学者,于丹在父亲严格的教育之下很早就已经开始接触《论语》,从而她对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一次暑假期间,她带着自己对《论语》的了解和讲解,走上了《百家讲坛》。她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讲解了自己对《论语》的心得,从此走进了观众的视野,并且一夜走红,并且开始在各大高校、企业、部队、开始讲解传统文化知识。
15、就是这种朴实、勤奋和别样的毅力,打动了于丹,再加上两人兴趣相投,爱好一致,纵然家教严苛,但是于丹不顾父母的反对,二人相爱了,虽是门不当户不对,但是两人最终携手步入了婚姻。他们有一位漂亮的女儿,于丹虽然是一个事业型女人,但是她回家从不谈工作,一心一意地投入家庭,陪女儿陪丈夫。夫妻二人志同道合,有着说不完的话。(于丹去哪了)。
16、在读这本书中,就如一位心理医生在与你谈话,她会帮你解开一个个谜题,将你所有的焦虑,迷茫、抑郁全都驱散。最终在心理找回原本的自己。为了让我们更明白直观的了解,也引用了许许多多的小故事。如:差役押解一和尚,每天早上启程前差役必要清点一番: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在;自己也在,这才放心上路。有天晚上,和尚趁差役熟睡,将他的头发剃光,把自己的僧袍给他换上,然后逃之夭夭。次日差役醒来,例行公事: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呢?环顾四周无人,摸摸自己光溜溜的脑袋,看看身上的僧袍-和尚在!差役纳闷:那么我到哪儿去了呢?包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公文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职业,和尚是我们日复一日忙碌的事务。于丹说:“当我们日复一日的忙碌着,过分关注于一件一件琐碎的事情……就会越忙越忽略自己的感受,不知不觉将自己置换成囚徒。表面上看,和尚还在,但是自我却找不到了。”
17、曾经,古人可以用一个时辰来品茶,跋山涉水几个月只为去见一个朋友,花很长的时间期待一封信的到来,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享受一种名为等待的幸福。而现在的我们,用各种速溶饮料代替了茶水,只要上网顷刻之间便可得知对方的消息,太简易的过程,让我们少了一份珍惜,不再会静下心来感受那每一份微小的感动。不再生活着,而只是活着。
18、还有学者说,于丹的这些错误还是很难被发现的,因为她传达的都是正能量。而且她每一次都是单独拿出一段给大家讲,并没有全篇拿出来,因此大家看不出她的问题。传播正能量没有错,只不过她讲得完全没有遵从论语该有的意思。
19、刘禹锡身处的环境,不是社会变革,而是时逢乱世。他主要表达的是旧时豪门随着人事的变迁而湮灭的过程,与变革有关,但不是变革之家。
20、有人会说,没有文化储备的解读,可能是望文生义。错了不害怕,更不丢人,大家指出来,自己改正,也是一个促进作用。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21、她说《悯农》是在种庄稼,这个是不是错误呢?锄禾日当午,这个锄禾,应该是除杂草,跟种庄稼好像不搭边。要说种庄稼包括种植、除草等行为,也是可以的。
22、而我的看法跟鲁豫刚刚相反,我觉得于丹说的全是废话,如果离开下面几个词语,于丹恐怕真的连说都不会话了:传承,头脑,理性,心灵,安静,淡然,文字,沉淀,依恋,修炼,经典,魅力,激活……她不说我,她说中年人。她不说我的女儿,她说一个小女孩。她不说我和朋友,她说人际交往。她总是善于把具体的问题外延化,从而搬出一泔水桶的心灵鸡汤来,用眼神看你一眼,说,来喝吧,香着呢。
23、不仅是她,还有蒙曼老师。蒙曼老师的讲课风格与众不同,她在《百家讲坛》里讲课,是问题导入式的,再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解答,引起共鸣。
24、文化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要是于丹和蒙曼老师能够好好解读文化,让我们雅俗共赏,也是不错的。
25、于丹小朋友采取的就是下策,在北大被轰下讲台之后,立即就出国去也。犯得着吗?大妹子,你的心灵鸡汤不是天天教育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恬淡,自然”么?你怎么不恬淡不自然了呢?还是你平日里说的话只是为了糊弄我们?一来真格的,连几个学生都顶不住?你被赶下去的那个视频我看了,学生们其实就是让你“下去”,其他的也没有说什么过分的话啊。这就受不了了?你的小心脏也太脆弱了吧。
26、有很多的人已经有了夯实的基础,却也没觉得生活多么多么美好,自己多么多么幸福。他们走得太匆忙,浪费了许多美好的时光,错过了许多美丽的风景。
27、她可以说是非常有名的,作为一个传播者,让大家了解中国的文化,还上过众多节目,甚至还做了一系列的讲座,让大家都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古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8、这点就比蒙曼要好,小编这样说大家可能不会理解。当然,小编这里所说的“显摆”,并非在贬低蒙曼,也不少抬高于丹,不带感情色彩。大家可以看看蒙曼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讲解,往往都是语调生硬,没有什么感情可言。蒙曼的语调,大家可以去看看,字里行家有一种压迫感,让人有点不舒服。给人的感觉,就是在显摆自己的学识。相比之下,于丹和缓的语调不会给人太大的压力。所以说,没有蒙曼那么爱显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29、于丹当时在百家讲坛上给大家讲论语的时候,当时人们非常的感兴趣,都想认真学习一下论语,但是后来随着事情不断的发展,有人对于丹的这种讲法感觉到怀疑,就连老娘也直接批评说于丹的论语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老梁在当时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可以说直接就给于丹讲的这个论语定性了,告诉大众说就是没有什么真正价值的一种心灵鸡汤,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普通大众的判断,如果说要深入研究的话,于丹所讲的论语还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30、于丹有行动的自由,有演讲的自由,有教学的自由,她没有倒下啊。
31、·《于丹心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相应音像制品已出版)
32、让人实在是无法想象,昔日的于丹跌落神坛的速度居然这么的快,在北大演讲的时候还被下面的学生攻击,不让她在台上说话,难道真是盛极必衰的道理吗?那样一个被人尊敬的国学大师于丹,是怎么一步步的让自己变成别人讨厌的样子?她究竟经历了什么呢?小编下面就来给大家讲一下关于于丹的事情。
33、而往往,当这些人累了的时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借酒消愁”,而他们却不知“举杯消愁愁更愁”。
34、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35、文化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于丹老师的言行不导致她的形象受损;蒙曼老师对诗词的解读,出现了瑕疵,让她跌落神坛。这样出名的文化人,都能出错,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36、 有些人特别重权力,他的精力都用在打通关系、经营人脉上,职位越来越高,官越做越大,到最后就变成了权力的囚徒。
37、心灵鸡汤当然可以喝,但不能总是喝吧,你不怕拉肚子?
38、在民间你常能在酒桌宴席上听到大师二字,说者也并非揶揄,听者也坦然受之,术有专攻,强人一等,皆是民间大师,我们也不必太较真!再者人家就是打心里崇拜那个丹,由衷地喜欢她的表演与观点,自认她是国学大师,那也是他的自由啊!毕竟他也不代表学术界,大家跟着急眼实属不该!
39、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国,三十年大发展天翻地覆,个人、企业、社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于人,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在角角落落,品茶、饮酒变成了不得已的应酬,弹琴学艺也仅仅为了加分升学。于是便有了下方这句于丹的话:“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平静。”心不平静了就会感到累,感到压力山大,人会变得更加急躁,于是便陷入这个恶性循环中去了。
40、对一个学者为什么要这样,她的初心没错啊,宽容一些不好吗?我就不明白了,有很多事情只是看法不不是提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吗?学术的问题可以探讨的啊。为什么非要一棒子打死?
4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问当代的国学大师每天都在干什么?于丹在不济也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论语,但是那些所谓的大师在干什么呢?就是人家出名了,他们却都得了红眼病,大家一起出力气把人家整倒,意思就是大师得不到的东西,小辈们也别想得到,这就是中国的国学大师,如同中国的太极功夫一样只剩下一个空壳罢了!
42、然而,于丹的热度并没有维持多久,就有很多不好的消息传了出来。2009年的时候,被爆出“于丹耍大牌”。据说是于丹受邀请到伦敦去参加活动,她多次的行为举止给在场的嘉宾带来不适,用“国学大师”的名号肆意妄为,向主办方提出多个无理的要求。甚至因为一些细节没有令她满意,吹毛求疵,三次要求换酒店的房间。还在公开场合对自己翻译和助理谩骂,甚至说下:“你这样的人,没有资格与我一起吃饭。”这种话。对人如此的不尊重,让曾经喜欢她的观众大失所望,一致认为她的行为和她在节目中扬言所谓的“仁义礼智信”不符。自己都做不到这些高尚的品行,又凭什么向别人宣讲。
43、·《一种新闻态度的表达——样本解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11
44、·《读书有什么用》,《中国出版》,2007/05
45、复旦大学教授陈果说:“道德是无用的,人格是无用的,友情也是无用的。因为这些无法带来面包。”瞧瞧中国的教育和教育工作者,堕落到了何种程度?!……一个堂堂大学教授,居然说出这么违背常理,匪夷所思的话。简直就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和耻辱。照你陈果教授的观点,音乐,绘画,诗歌,舞蹈,信仰……统统都没用。因为这些也带不来面包。人类文明进化,在你眼里都没有价值和意义。只有钱,权,色,有用吧?我知道你叫陈裸,我帮你穿上衣服。赤裸裸的无耻。
46、这也跟于丹读的专业有关,她博士读的是现代传媒,所以她特别了解传媒的套路,这才是众人为她着迷的真正原因。2007年刚过完春节的时候,中山大学的博士就出了一篇文章,要讨伐于丹。说她传播的东西是错误的,要让她对众人道歉,可是这些并没有影响到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