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第一反应是:新冠病毒能用枪给处决了?!
2、PS:出门在外手接触了蔬菜和接触其他物体没有区别
3、D.刘慈欣称新生代作家、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陈楸帆的《荒潮》为当代中国科幻界最有影响力的小说。
4、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白鳍豚,人誉之为“水中的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美人鱼”,仅产于长江中下游。20世纪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据估计已不足50头;2006年,中国对其进行彻底调查,竟未发现一条白鳍豚的踪影;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正式宣布白鳍豚已功能性灭绝。龚学敏为此创作了收录在诗集《濒临》中的第一首诗《白鳍豚》。白鳍豚生活在水中,色白、形如一滴水,喜欢从水中腾跃而起,诗人抓住白鳍豚从水中跃起之习惯动作予以定格,故意曲解其跃动为“轻轻一吻”,吻什么?吻天空。原本天高而水低,只有在水天一色之际和视野的尽头,天空和水面才会给人以接近和贴近的感觉。诗人还将天空拟物(仿佛蛋壳),且,此壳还“脆弱”—白鳍豚跃起的瞬间,其唇吻似乎能够将其磕破。向上一跃的动作和“吻”的动作,是表示喜悦、天真、无邪、顽皮、热情、亲密、幸福的意思。诗作的起句“和天空脆弱的壳轻轻一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白鳍豚之可爱。这样的起句完全是神来之笔,当属“情动于中”而形之于言。接下来,“率先成为/坠落的时间中/一粒冰一样圆润的白水。”“率先”成为,是跟其它野生动物之命运比较后的结果,说明作者脑袋里装着紧接着、此后和最后的野生动物们。时间是无色无形、无姿无态、无质无味的,可以“流逝”,但不能坠落,坠落的是白鳍豚,坠落的是冰,坠落的是水。诗人把跃起而又坠落的白鳍豚的动作,化为视觉的印象—冰和水的运动状态及其颜色。将白鳍豚“坠落”视为一“粒”冰,以量词“粒”言其相对之轻、薄、脆、小,以“冰”言其质地之易于融化、消失,又没有忘记白鳍豚本来的触感—圆润与其本来的形态—一滴水的样子。此处的“坠落”,含有沉沦、死亡的复杂意涵。紧接着两个段落,以两个“要么”做假设,好像是白鳍豚的两种自主选择,其实既不自主,又非选择,只是被动的、无可奈何的接受—死亡和灭绝。第一个“要么”:“要么引领整条大河成为冰,把白色/嵌在终将干涸的大地上/作化石状的念想”,诗人将白鳍豚在水中漫无目的游动,误作“引领”整条大河之故意,这是情注于物,物皆染上我的色彩。大河结冰,与白鳍豚的游动毫无因果关联,但诗人不讲道理,生拉活扯,硬是将白鳍豚的游动判定为大河结冰之因。大河结冰,白鳍豚死亡,大地干涸,一切均已凝固,眼前一切均为白色,“作化石状的念想”,先“作化石”—较之结冰、干涸、凝固更古老、更彻底的凝结—同时,也暗示干旱,又用“化石状”修饰“念想”,念想是一种心理活动居然也有形状—凝固的、僵化的、木然的;第二个“要么”:“要么被铺天盖地的水,融化回水/只是不能再白。”水滴般的白鳍豚,只是生活在水中像水滴而已,并不是水,它原本是不能融化回水的,但诗人“豪横”,他说能就能……读到这里,我们可能都尚不明白他的意之所指,待“只是不能再白”追上来报告真实消息,我们才知道,原来诗人在说洪水肆虐……气候灾变,生态恶化了。生态恶化,气候灾变,白鳍豚灭绝,之后,会出现一种什么现象呢?诗人告诉我们,要出大事,“时间就此断裂”!时间,原本无始无终,延绵不绝,奈何时间会断裂呢?时间断裂,意味着时空的坍塌,意味着某种结束,甚至寂灭。顾随讲:“诗最忌平铺直叙。不仅诗,文亦忌平铺直叙。鲁迅先生白话文上下左右,龙跳虎卧,声东击西,指南打北。”我观龚学敏之诗,亦然。接下来,诗人以白鳍豚之鳍停止划动代指其死亡,用汉字雕出白鳍豚之鳍代指其灭绝。至于左鳍停止划动,还是右鳍停止划动、右鳍由汉字雕出,还是左鳍由汉字雕出,则完全是随机的,只是一种修辞的花招。诗人在诗的后一部分继续谈论白鳍豚之死,“冰的形式主义,衰退在水画布上”继续将白鳍豚比作冰—白色的、脆弱的、容易融化的、微小的,匪夷所思的是,诗人突兀地冒出了一个抽象之词:形式主义。形式相对内容而言,空洞,虚无,轻飘。“形式主义”是不好的,该取消的。同时,将水面比作画布,且,用一个词—“衰退”比喻冰的融化以及白鳍豚的死亡、消失之渐进过程,这种修辞,复杂、诡异,完全出乎意料,有时似乎还显得“荒谬”,完全就像高手打出来的一组“迷踪拳”,靠、闪、定、缩,身法多变;跳、截、挂、缠,腿法灵活;甩、拍、滚、掳,击法诡异,直教人眼花缭乱,防不胜防。
5、一根红头绳 ——写在武汉封城之后心在悬崖上仰望、俯视,星空山谷写满空矿无雪的路上,这个年夜母親会回來吗一根红头绳的记忆年的门槛我翻开倚天屠龙记毛毛雨的夜期待一把利剑你看,解放軍的医疗队大年三十夜驰援武汉三镇逆向而行,我穿军装的母亲一根红头绳,牵着大家和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