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你在跟前世过门 跟着红尘跟随我浪迹一生
2、 我多么希望,能等到历史转身的一天。这样我就可以等到酿造的酒变得香而纯正,等着欣赏你用古筝给我弹一首曲子。(烟花易冷歌词大意)。
3、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杨衒之“重览洛阳”时,发现昔日“昭提栉比,宝塔骈罗”的景象不复存在,感时伤怀,遂作《洛阳伽蓝记》,以揭露北魏王公争相修建成百上千豪华寺塔,“侵渔百姓”、“不恤众庶”的社会现实。故后人说,“不读伽蓝经,不知佛浪费”。
4、人如烟花一般,绽放,然后迅速消逝,应该是悲欢离合。
5、正如你心中,曾有过一些疾首的往事。每当一回首就令其心绪涌动,难以抚平心事的错综复杂,人情冷暖需自知的释怀。
6、 ⒂但是这样的心情,史书上是不会记录的。意指,当“我”也去世后,对“你”的这份情感还会有谁知道呢?
7、然而,时有良辰美景,人也有酸甜苦辣。梁祝化蝶,也都早已不知所踪,又曾共舞,戏水鸳鸯,有过的瑟瑟相拥;那些富丽,黄冕般浪漫背后的恋情之船,只不过也早已被历史,封存于冰凉的千古成沉睡。
8、让人听着听着不经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古老的画面:佛塔林立、转瞬成空、刀光剑影、沧海桑田。而这一切,就曾经发生在人们每天生活的洛阳。既为它过去的衰败而惆怅,更为它现今的繁荣自豪。
9、我仿佛看到前世你已过门和我成婚,跟着我在红尘浪迹一生。
10、这样看,“烟花易冷”的《洛阳伽蓝记》,其实并非那般浪漫。它反映出的,多是宗教观的矛盾附加给社会的混乱。“常有死人”仿佛描写了在人群拥挤中,被踩踏而亡的人群,这些人本该体会佛教的善,可这“善”的原意被这场闹剧撇除了,闹剧使得人接踵摩肩,就连观者的性命,亦被这闹剧剥夺。人类对同类很残忍,对于牲畜就更冷酷无情。《景乐寺》内“奇禽怪兽,舞抃殿庭。飞空幻惑,世所未观。异端奇术,总萃其中。剥驴投井,植枣种瓜,须臾之间皆得食。士女观者,目乱睛迷。”“剥驴”,意思是肢解驴马,在佛寺看这样的血腥杀戮,怎么可以说自己处在那时的佛教圣地?
11、于北魏时代,嫔御入寺是较常见的事情,例如皇后。孝文废皇后冯氏据说是第一位出家的皇后。作为皇后的冯氏受到冯昭仪的排挤,“后虽性不妒忌,时有愧恨之色。”最后,“后礼爱渐衰”的皇后冯氏被较她年长的冯昭仪取代,谪为庶人。有关于冯氏为尼的史料曰:“后贞谨有德操,遂为练行尼。后终于瑶光佛寺。”宣武皇后高氏也入寺成为了寺尼。据说高氏:“性妒忌,宫人希得进御。”宣武帝驾崩,孝明帝登基,皇后高氏也只得出家入寺了,“寻为尼,居瑶光寺,非大节庆,不入宫中。”宫闱内的争斗让许许多多性格不同,原来命运相异的嫔御都殊途同归,选择了出家入寺。除此外,时局昏乱亦促使嫔御出家入寺,瑶光寺是她们躲避的堡垒。灵太后治国大乱时,嫔御为了躲避,都出家寻求安身地。武泰元年,尔朱荣攻入洛阳。胡太后带领后宫嫔妃为避祸,入瑶光寺削发为尼,云:“太后尽召肃宗,六宫皆令入道,太后亦自落发。”这些入寺的嫔御其中也有北魏孝明帝皇后胡氏,即灵太后族兄胡盛之女。
12、一首《纸短情长》,其实唱出的,不光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爱情。是一种依依恋恋与不舍的情怀。可那又得是多深的爱,才能写出那般,戳心的句子?
13、 ⑸句意:心中的痛难以消除,“我”不顾一切奔向山门,出寺下山,还俗。“一盏残灯”,衬托“我”的孤独。“倾塌”,指出家修佛的愿望破灭。
14、正如佛家所言: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万般诸法,道的就是一颗平常心。
15、人与人,其实就是一场随缘,心与心,其实也就是一场交流,《纸短情长》也就恰似一季的心情。独立自由,但不依附、不攀比、所以也就无从恐惧。
16、 “缘分落地生根”,呼应上文“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
17、浮图塔断了几层断了谁的魂 直奔一盏残灯倾塌的山门
18、 此时此刻雨纷纷,曾经熟悉的故里,历经战乱,已经是草木丛生。我听人说,很多城里的居民都已弃城而去,然而你一直坚守首这座孤城。
19、 ⒄“你在问……谁在等”两句,为“我”的想象,想象“你”此时问我,对“你”的感情是否真切,能否永远不变。
20、听青春迎来笑声羡煞许多人 那史册温柔不肯下笔都太狠
21、周杰伦以这个背景故事为素材,创作了《烟花易冷》这首歌曲。
22、统治者虽然利用了佛教文化,但亦要受到宗教制约。制约不全出现在现实层面,而更多出现于心理。《洛阳伽蓝记》亦多体现。《平等寺》中有政变预兆:“孝昌三年十二月中,此像面有悲容,两目垂泪,遍体皆湿,时人号曰:“佛泪”。京师士女空市里往而观之,有比丘以净棉拭其泪,须臾之间,棉湿都尽,再换以它棉,俄然复湿。如此三日乃止。明年四月,尔朱荣入洛阳,诛戮百官,死亡塗地。永安二年三月,此像复汗,士庶复往观之。五月,北海王入洛,庄帝北巡。七月,北海大败,所将江淮子弟五千,尽被俘虏,无一得还。永安三年七月,此像悲泣如初。每经神验,朝野惶懼。”每一次发生政变,佛像都会淌泪,这表现了对生命的悲悯,但在众多统治者看,这更是不可违抗的天意。“每经神验,朝野惶懼”描绘了统治阶级对于神像预示的恐慌,对宗教的信仰。这份信仰影响了统治者的心理,使得他们对一切神力都怀有更深的恐惧,恐惧这些不可抗的力对自己的政治权利做消极影响。《昭仪尼寺》记述:“佛堂前生桑树一株,直上五尺,枝條横绕,柯叶傍布,形如羽蓋...帝闻而恶之,以为惑众,命给事中黄门侍郎元纪伐杀之。其日云霧晦冥,下斧之处,血流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