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结,“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冬天暖和可不是好事。农民之所以害怕立冬天气晴朗,是因为根据历年经验,人们担心会出现暖冬;不过农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我国地域辽阔,再加上如今的气候和古代差异很大,因此农谚我们参考一下就行,我们不能用农谚来预测天气,要想知道接下来天气的变化,我们可以多留意一下天气预报,
2、农谚,是老百姓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岀来的最朴素的人生道理、处事之道,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春雾放晴夏雾雨,秋雾北风响,冬雾慢开天。立春赶春,万象回春。
4、若要庄稼好,施肥要足还要巧。苗黄灌粪水,苗黑撒草灰。
5、对于经常种植小麦的农户会知道,如果等到小麦完全成熟后再去收获,很容易出现“掉穗”现象。小麦完全成熟后,茎杆变黄,比较脆弱,而穗部又较重,一方面,小麦自身生长过程中,出现“头重脚轻”而掉穗,另外一方面,收获过程中,人为因素也会导致“掉穗”。
6、周人就是一个依靠农业崛起的部族,以执农不弃而君临天下。三千多年前,居住在豳地的姬姓部落,因“窜于戎狄之间”近五百年,便在部族首领古公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来到了渭水流域的岐山脚下,《诗·大雅·绵》说的就是这件事。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农业时代,周人将务农技艺运用于生产实践,从而带动整个关中乃至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
7、有些西府农谚是提醒农人注意时令的,比如“惊蛰不耙地,好比蒸笼跑了气”“清明不光场,麦在土里扬”。
8、立冬后秋收、树种、秋管已经接近尾声,此时还没有种植冬小麦的要抓紧,种植过晚会影响小麦出苗。立冬后我们要及时给越冬蔬菜浇越冬水,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和农作物的苗期生长与越冬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像大蒜要求越冬前长到5~6片叶子为佳,这样可以减少冻害的发生,因此大蒜不能播种过晚。立冬后农事活动偏少,生长上以防寒防冻为主,我们可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来增强植株的越冬能力。
9、有句老话叫“辣椒栽窝,茄子栽阔”。辣椒株冠较小、株型紧密,且枝干比较细弱容易倒伏,因此辣椒宜采用一穴双株来定植。而红薯是一种喜光的植物,其枝叶比较繁茂,如果两根薯苗同穴定植,势必会造成田间郁闭;此外,采用双根薯苗同穴移栽,薯块膨大时可利用的空间会比较小,单位面积的土壤营养供应也会比较吃劲,红薯的产量和品质都会严重降低。
10、比如,“谷雨不雨,交回田主”这句农谚就不正确。
11、麦拔节,蛾子来,麦怀胎,虫出来(指粘虫)。
12、我们在对待农谚时,一定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当我们觉得有些农谚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后,我们就应当传承下去,反之,当我们觉得有些农谚没有丝毫的科学道理后,我们就应当将之摈弃,否则,没有科学道理的农谚就会给我们造成误导了。
13、而遇到下雨天也不利于小麦的收获,一方面,小麦收获时间延后,根据降雨的时长,延后的时间也会不同,同时还增加了倒伏的几率,并且,小麦收获延后,后茬作物的种植时间也要延后。另外一方面,影响小麦的晾晒工作,尤其是下雨前刚收获的小麦,晾晒工作难度加大。
14、水始冰,地始冻,“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显著减少,空气变得更加干燥,在我国南方可能还不算太冷,但是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早已经大雪纷飞,天气已经异常寒冷。
15、这些农谚,有些因为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失去了作用,有的则阐述了务农原则和讲究,展现着西府农人的生产生活规律,至今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