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种归纳当然没错,河东裴氏的起落与门阀制度的兴衰轨迹基本是一致的。裴氏作为衣冠望族,尤其是裴寂——大唐开国功臣第奠定了整个家族此后200多年兴旺的基调。(顾炎武哪里人)。
2、但他这一想法明显与清廷的修史原则产生了矛盾。
3、所以,顾炎武的谈论历史的时候,尤其注重风俗。
4、她创办“昆曲夏令营”,让零基础的孩子们跟着专业昆曲演员一起,咿咿呀呀唱念坐打,亲身体验昆曲的魅力,再扮上行头登上舞台,好好过一把昆曲瘾。
5、他曾经和友人谈论学问:读书人如果不首先说是非荣辱,就是没有根基的人;不是好古多闻,就是空洞的学问。没有根基的人去讲空洞的学问,我看他每天声称从事圣人的事业,而离开圣人的言行更远了。”
6、当代演艺界名人汪明荃、汪峰、汪涵皆为祖籍江南一带人,分别是上海人、常州人和苏州人。另有作家汪曾祺(高邮人)。
7、在江浙一带,比如常见的自然就是顾、陆、沈、钱这些了。
8、程裕祯:《河东裴氏论略》,《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9、“体己有耻”上述拒绝钱谦益以及拒绝南归已经有所展现,而最能展现他的这个学问态度的,是召见他修明史时的做法。
10、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2) 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11、这个新晋的第八大院团越来越受到认可,也向世界展示了昆山昆曲的实力。
12、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明朝的臣民,到清朝做官是丧失气节的事。他们宁愿冒杀头的危险,也不肯应召。其中有一个是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人想推荐他应博学鸿词科,他写信回答说:“我这个七十岁的老翁还巴望个什么?欠缺的就是一死,如果一定要逼我应召,我只能一死了事。”
13、裴昭明是裴松之的孙子,名门之后,但他不贪暴利,为官清廉,靠微薄的俸禄持家生活。连齐武帝都赞叹说,我读的书少,不知道有哪个古人能跟裴昭明一样清廉。
14、目从平定三藩之乱以后,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稳定下来了。但是,还有一点叫康熙帝不大放心,这就是怕有些明朝留下来的文人心里不服。于是,他采用一个办法开“博学鸿词科”,命令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把有学问的文人推荐给朝廷,马上封他做官。这一招果然很灵,不少全国著名的学者、文人应召到京城,做起官来了。
15、广西一带的陆姓,最典型的则是近代军阀陆荣廷(广西武鸣人)了。
16、同样多分布在江南及周边一带,古代最有名的朱姓人物,当属出身江淮的凤阳人朱元璋了。除此之外,还有近代中研院院长朱家骅(湖州人),美学家朱光潜(桐城人,属江淮)、著名作家朱自清(出身扬州,原籍浙江绍兴)。
17、2017年春节,在美国辛辛那提新年音乐会上用小提琴与昆曲花旦合作。
18、这次访问后,顾炎武总结,联姻、世袭、自强这三个因素是裴氏家族兴旺的主要原因。
19、裴潜超越先辈的地方,正在于,他是正史为之立传的第一个裴氏族人。《三国志》记载,裴潜曾做曹操的军事参谋,才智卓越,曹魏立国后,官至尚书令,封清阳亭侯,是裴氏家族的第一个宰相。
20、但是终究有人能够理解顾炎武,清代大儒全谢山曾感慨道: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后起少年。推以为多闻博学,其辱已甚······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21、的战略思想,提倡国家要加强边防力量,要关心边境人民的疾苦,设法使他们生活富裕起来。
22、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不只是文化因子的简单传递和叠加,还需要不同传承方式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最终让文化具有流动性和延续性。
23、有同僚讽劝他说:“人身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竟欲何为?”做官不就是图名图利吗,你日子过得苦哈哈的,图啥呢?
24、广东一带,则有近代著名将领朱执信(广州人),香港有著名女演员朱茵(祖籍广东顺德)。
25、谈到这些的时候,瞿琪霞语气急切还带着微微的兴奋,很轻易地就能知道,她有多期待这些。
26、而像陈、林、黄这种,不仅是南方大姓,还是加拿大这些华人移民很多的国家的大姓。
27、顾炎武有世仆名陆恩,背叛主人,投靠当地豪强叶嵋初,两人且图谋以“通海”之罪名控告顾炎武。顾炎武回昆山,数落陆恩之罪,并将陆恩沉降而死。
28、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29、乾隆四年(1739年),清政府第三次组织人手修改明史稿,总裁为张廷玉。张廷玉在王鸿绪所上《明史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刊为三百三十六卷,此即今之题为张廷玉等撰的通行本《明史》,也称武英殿本《明史》。
30、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及周边。麦姓最有名的人物,不是人,而是猪,那就是香港人人都喜爱的麦兜了。当然,它的创作者,其实也姓麦,即漫画家谢立文和麦家碧夫妇。
31、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军统大特务沈醉,他虽然籍贯湖南,但其实祖籍扬州,因此姓沈也并不奇怪。
32、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3、昆山千灯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顾炎武先生是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的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他倡言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后世影响很大。人民日报将其评为中华72伟人之一。
34、颜元(1635年—1704年),明朝末年儒家、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原字易直,更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县北杨村(今保定市博野县)人。
35、附录1:SNH48中来自江南地区的成员姓名和籍贯对照
36、历史上还有个传统: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一个人发迹了,不管做官经商,都要回老家盖大房子,不撒币心里难受。
37、裴昭明经常对人说:“人生何事须聚蓄,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则不如一经。”因此,他终生不治产业,连房子都没有。如此通透的人生观,确实是裴氏族人的典范,家训的践行者。
38、除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外,其余农民起义,均只见于有关官员列传之中,且极尽歪曲之能事。
39、然后循序渐进,讲到裴氏子孙要做什么样的人才,叫“崇文尚武”。就是鼓励子孙做全才,不偏废一科。据不完全统计,河东裴氏历史上出了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这两个偶然一样的数字,背后其实是“崇文尚武”的家训在发挥作用。
40、然而,天不假其便。不久,刘献廷去世,刘坊获罪逃难。万斯同的修史组织遭受重创。
41、黄宗羲,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42、除了江南,东北一带朝鲜族中,金姓也较多,另外,民国后,原满清皇族,爱新觉罗族人也都改姓金,如金璧辉(即川岛芳子)。
43、可惜我们今天看到的日知录并非是定稿,不是因为定稿丢失,而是因为顾炎武直到生前那最后一刻仍在修改。他的弟子在他殁后害怕老师一生心血付之东流,顾炎武刚去世就开始收集手稿,并且在顾炎武殁后的十几年,他的作品就陆续的付梓了。
44、除了江南,云南一带朱姓也不少,近代最著名的就是国军将领朱培德了。
45、庄廷鑨是一个盲人,家中多金,因从明朝遗臣朱国桢的子孙手里购得朱国桢收集的许多明朝资料,就有意效仿左丘明编《国语》的做法,私自组织编写队伍,编写心目中的《明史》。私修史书,在清廷统治者看来,那是大逆不道!
46、在浙西衢州一带十分集中,典型如近代军统「三毛一戴」中的毛人凤、毛万里、毛森,皆为衢州江山人。毛泽东祖上也是从江山一带迁往湖南的。
47、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48、颜元一生以行医、教学为业,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几方面并重,亦即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才,猛烈抨击宋明理学家“穷理居敬”、“静坐冥想”的主张。
49、从康熙十八年至康熙四十一年的二十年时间内,万斯同先后审定了《明史》两种:一种为三百一十三卷本;一种是四百一十六卷本。这两种稿本都被称作万氏《明史稿》。
50、(1)他们都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51、(2)重视手工业、商业的作用,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52、到了当年的秋天,保利公司又上拍了一件,从装帧和格式上看,应该和春拍的那一件出自同一藏家之手,这一件拍品,因为也是亭林的几个短篇手稿,故综合起名为“顾炎武《楷书自著文》,估价也很便宜,是30-50万元,因为有春拍的教训,我把自己的心理价位又提高了一个档次,该件拍品以低于估价的20万元起拍,当拍卖师刚报出20万的价格,现场马上有人说500万,第二口刚加上去,那个人又说一千万元,再有人加价,他变成了一千五百万,这种势在必得的做法打击了所有人的信心,仅这么两、三下,这件宝贝就属于他的了。
53、顾炎武的政治思想都集中在日知录里面,他最重视的观点是风俗。上面已经说了,虽然顾炎武学习理学,但是没有被束缚,所以他不会崇尚空谈,而是能够真正看出政治的弊端,在现实的生活之中发挥政治观点,他提出的郡县分权和地方自治都极具先见之明。他提出的名教讲廉之谈,又考虑到了世俗的关系。“无养廉之具而责人之廉”,没有让人廉洁的手段,却指责官员不够廉洁,这是非常不对的。
54、昆山=马尔代夫×1(国土面积298平方公里)
55、「虽然我们15年就成立了,但成立并不代表就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你要有人、有作品,作品还得在台上立得起来」
56、经过朋友们的`奔走,顾炎武才被释放出来。叶方恒还不肯罢休,派人追踪他。有一天,顾炎武在南京太平门外经过,遭到暴徒袭击,头部受了重伤,幸亏有好心人救护,才脱离危险。顾炎武知道,在江南他是呆不下去了,决心到北方去游历。
57、顾炎武注重将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他从明朝灭亡的惨痛历史教训中,深感必须要寻找社会兴亡的真正原因和历史规律,于是,在45岁时,他带着两匹马,轮流骑坐,还有两匹骡子驮着必备的图书,走上了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的道路。他先后游历了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凡是名山大川、天险要塞,他都要亲自登攀,详细考察。到了山海关、居庸关、古北口、蓟州、昌黎等战略要地,他都亲自来到当地的老农和退伍的老兵家,听他们介绍情况,向他们详细询问地形、地势和风土人情。遇到与书本记载不一致的地方,他都反复勘对,校正书本的错误。遇到古碑遗迹,他总是设法越过荆棘和野草,有时干脆就手足并用,爬到碑前,擦去碑上的斑藓青苔,仔细辨认诵读,将它摹拓下来。
58、顾炎武安葬母亲后,立即与唐王政权联系,筹划联合组织力量抗击清军。不料这件事走漏了风声,被人告发到清朝,顾炎武因此被关进了监狱。后来,他的几位好朋友经过多方努力,才设法把他搭救出来。
59、男主角徐天,清瘦修长,软糯温吞,从设定来看家里应为本地或者江浙一带人。
60、近代有名人物有著名作曲家贺绿汀(邵东人),中共著名将领贺龙(桑植人)。
61、明末大儒顾炎武就曾访问裴柏村,拜晋公祠(裴氏宗祠,因裴度封晋公,故名),说在村里登垄而望,十里之内,丘墓相连,连着100多个墓主,都是有名字、官爵可考的历史人物,很是震撼。
62、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召他出仕,彼时他的母亲尚未安葬,“不果往”。
63、▲裴柏村,被誉为“中国宰相村”“中国第一名人村”。
64、终上所述,现行于世的《明史》其实共有四个版本:三百一十三卷本的万氏《明史稿》、四百一十六卷本的万氏《明史稿》、三百一十卷的王氏《明史稿》(《横云山人明史稿》)、三百三十六卷本的武英殿本《明史稿》。
65、自古以来,除了在玄武门兵变中获利的唐太宗李世民有过干预史官的丑闻,历朝历代的皇帝对于史官撰史都是不多加干预的。但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等人对史书文字已经到了神经质的地步,《明史》每完成一部分,他们都要拿着放大镜进行仔细审阅,稍有不合,便要删削、篡改,因此大大影响了修书进度。
66、顾炎武还是清代学术的开山祖师,他为清代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梁启超、章太炎等人。顾炎武追求的是外向客观的学问,而不是主观的学问。
67、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68、这句话出自《日知录》卷“正始”一条,虽然意思相近,但那名名言总结得也太过精萃,你要想一路究下去,尤其是今天很多书可以全文检索,你会发现这句流传甚广的名言竟然是梁启超说的:“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这句话出自梁启超的《辨法通论·论幼学》一文,后来梁启超在自己的《痛定罪言》一文中又一次说到了这句话:“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这就是该句名言的两个出处,虽然梁启超说他是总结了亭林的思想,但今人却把梁启超的这句总结之话安在亭林身上,看来,什么事情一认真就会出问题。
69、一个人如果不讲道德底线,能力越大,危害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