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也不知道这是茨威格的绝笔,。“茨威格学”虽然没有“红学”、鲁学的红火,研究者也是络绎不绝。关于《象棋的故事》何时写就,有发表在1941年、完成于1942年一月、和临死前才定稿三种说法。茨威格的故事一如既往,讲得奇妙动人。快到一半时,真正的主人公才出现;情节在最后达到高潮,旋即嘎然而止。结局指向何方并不明确:B博士旧病复发,但是在一瞬间恢复了理智,“彬彬有礼”地消失了。
2、《昨日之旅》是茨威格的遗作,在伦敦一家出版社的档案库里尘封数十年后,终见天日。小说讲述了出身清贫、才气过人的化学博士路德维希与他的老板、枢密顾问G的夫人之间,苦苦相恋却难以如愿的爱情故事。
3、《布达佩斯大饭店》一共有四个时间轴,韦斯·安德森特地使用了不同比例的萤幕宽比来代表不同的时代。(茨威格为什么自杀)。
4、“我一生里还有什么时候比在那一个小时更感到幸福呢?”
5、格鲁希的部队距离拿破仑的位置只有三个小时的路程,但格鲁希满脑子都是“要追击撤退的普鲁士军队”的命令,即使身边的将士们数次劝言,让他带着部队赶快去前方增援,格鲁希仍死守命令,犹豫不决,最后遗误了战机。
6、茨威格为什么要死呢?因为他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差劲了。这也能算是理由么?确实这算哪门子理由?死!难道不应该是走投无路的结果么?我慌不择路,东躲西藏,上蹿下跳,最后被盖世太保逮住、像毙牲口一样打死在马路牙子上,还得我自己躺好,把脑袋放马路牙子上。这么死倒也符合我们的文化。因为我已经尽力求生了,浑身解数都用完了,跑也跑了、哭也哭了,然后你把我像狗一样打死,我也对得起祖宗了。列祖列宗之求于我者“苟活而已”。(茨威格为什么自杀)。
7、“日本人发财了,得意忘形,精神却是空洞的,你们知道吗?”
8、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
9、(此为2011年版,新版推出在即,收录茨威格文集系列中)
10、在这些女人身上,我们可以窥见茨威格的人生轨迹,而茨威格对她们的同情,也是他对自己的勉励。
11、昨日不可追,今日犹可期。只有不忘历史,才能砥砺前行。
12、在茨威格眼中一战前太平黄金时代的欧洲,被战争给毁灭。
13、○2月24日,乌克兰东部城镇丘吉夫的一个居民区,一名儿子在导弹袭击的残骸中,对着父亲的遗体哭泣(图/法新社)
14、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
15、影片尾声,作家问古斯塔法先生,保留著这栋摇摇欲坠的亏损饭店,是否是为了留住与“那个世界”最后的关联,“或者说,是‘他’的世界。”古斯塔法微笑否认,并说古斯塔夫先生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世界,有什么可以保存的呢。而那个世界,早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消逝了。
16、茨威格见证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惨无人道的血腥杀戮,在亡国后的流亡期间,看到的是人性的泯灭,道德的沦丧,使得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彻底破灭。
17、人活着的目的不就是活着么?本雅明为了几本破书就死了,茨威格什么都不为就死了,他们有什么了不起的呢?可假如人活着不是为了活着呢?
18、你估计会问,《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到底有多好?竟能引得后人孜孜不倦地改编?仅看小说里描写女性心理的这一经典段落,你就略知一二了。
19、1941年3月28日,伍尔夫用石头填满口袋,走进自家附近的一条河流,时年59岁。伍尔夫给丈夫留了封短信,表露了自己对于精神崩溃无法好转的担心。“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
20、这个格鲁希是什么人?在成为元帅前,他最高的职位是骑兵队长。一下子被拿破仑委任如此重要的职位和任务,这对格鲁希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21、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扩展资料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22、茨威格流亡英国期间,和第二任妻子结婚,在英格兰南部的巴斯民政局登记,负责登记的官员对他们友好而热情。这时,突然另一位官员匆匆忙忙跑进来,说:“德国已入侵波兰,战争爆发了!”
23、茨威格诞生在哈布斯堡皇朝帝国时期,那时候的维也纳是一座拥有两千年历史的皇家都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灭亡,哈布斯堡王朝终结,维也纳沦为德国的一座省城。
24、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他的作品至今在世界范围内畅销不衰,是国内最广为人知的外国作家。
25、《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一个女人的内心独白构成。这个女人从13岁开始,就暗恋着邻居作家R,他们多年后相逢和作乐几次,可R都始终没认出她。女人从未向他爱慕的这个男人暴露身份,始终默默地历经艰辛,受尽折磨......直到她身染重病即将辞世,才给男人写下这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26、○基辅的一场葬礼,35岁的乌克兰陆军上尉AntonSydorov在战斗中牺牲,留下一对孤儿寡母。
27、他在自序中说:没有一个人,具备像我一样的条件:
28、△古斯塔夫先生房中满满的「华丽香氛」,是他的坚持与挚爱
29、茨威格是一个著名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一生经历了一战和二战,但在欧洲动荡不安、烽火连天的情况下,他始终坚持着世界公民、和平主义的立场,憎恶战争,深深关切着人民的命运,并用他手中的笔和人性中的恶作斗争,创作了一系列反战作品。
30、二十年后,一个下雨的黄昏,在地下室重读《异端的权利》。所谓经典从来是超越时间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多次确定自由和权力间的界标。如果缺乏权力,自由就会退化为放纵,混乱随之发生。另一方面,除非济以自由,权力就会成为暴政。在人的本性里…深藏着这样的信念:一定有可能发现某一种特定的宗教、国家或社会制度,它将明确地赐与人类以和平和秩序......人多半是害怕天赋自由权的......渴望有一个救世主......”加尔文在鼓吹宗教改革时被当做异端,但是在日内瓦掌权后对教义不同者毫不宽容。“一种教条一旦控制了国家机关,国家就会成为镇压的工具,并迅即建立恐怖统治。任何言论,只要是向无限权力挑战的,都必须予以镇压......”
31、《三大师传》开启了他传记写作的成就之路;《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成为所有学校都在读的作品,很快就突破二十五万册的销量……他的每一本书,在德国发行的第一天就能销售出去两万册,这还是没有在报纸上刊登任何广告所达到的成绩。法国、葡萄牙、阿根廷、挪威、芬兰、中国等几十个国家的出版社也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当他看到日内瓦国际组织“知识界合作”的统计数字时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是当时被翻译得最多的作者。
32、以“1932年”为中心点,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全盛时期,也是茨威格所说的“昨日的世界”,是和平、充满人性光晖的时期。从古斯塔夫被陷害开始一直到古斯塔夫死亡是“战间期”,不难看出中间这段期间大饭店已经被法西斯主义的军人佔据。1968年的大饭店已经经历了战争的洗礼,饭店的样子已经完全变样,根据韦斯的说法,1968年的饭店呈现出的是在战后日渐衰落的大饭店。更不用说到了现代,只剩下一座墓园了。
33、大凡自杀,多半缘于对社会和人生的绝望。对于身怀忧患意识而又无力同命运抗争的文人尤其如此。就某种意义而言,人类执着的精神于飞蛾扑火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专注于自己所追逐的目标,甚至不惜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正是这种方式,二十世纪才诞生了那么多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34、很多人对茨威格的认知或许止步于此,而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茨威格却并没有这么简单,他甚至像是一个谜。
35、他选择去德国柏林读大学不是没来由的。1900年的柏林,正从一个王国首都向世界城市过渡,每天都有新鲜的事发生。大学期间,他在巴黎、伦敦各地漫游,几乎走遍了欧洲,广泛结交不同国籍、说不同语言的朋友。
36、1991年1月4日,三毛在台湾荣民总医院病房内用丝袜自缢,时年48岁。17年后,被三毛亲切称为“小熊”的眭澔平公布了三毛自杀前写给自己的书信。“在敦煌飞天的时候,澔平,我要想你。这次我带了白色的那只小熊去,为了亲它,我已经许久不肯擦上一点点口红,可是它还是被我亲得有点灰扑扑的。如果我不回来了,要记住,小熊,我曾经巴不得,巴不得,你不要松掉我的衣袖,在一个夜雨敲窗的晚上。”
37、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38、茨威格一生经历了一战和二战。也见识过战争之前的世界曾经多么美好。经历了建设,也经历了摧毁。
39、1966年8月底,傅雷58岁,遭红卫兵抄家,搜出所谓的“罪证”。夫妇二人的最后一封家信写于9月2日夜,将后事交待给夫人朱梅馥的胞兄朱人秀。1966年9月3日,傅雷和夫人在寓所双双自杀。
40、透过这些回忆,展示当时欧洲文化中心维也纳的时代风貌,记录从第一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动荡的欧洲社会。
41、茨威格出生于1881年,这时候中国处于晚清时代,同一年鲁迅出生。茨威格的作品在怀念他曾生活的欧洲,而鲁迅的作品在批判他生活的中国的黑暗。
42、茨威格还有很多了不起的标签——“最伟大的传记作家”“中短篇小说大师”。他的作品在那个时代畅销几百万册,获得了罗曼·罗兰、托马斯·曼、高尔基等众多名人的认可,但在后来很多学者心中,他却是一个只会写风花雪月的通俗作家。
43、我们这些好人,在既往的历史上扼杀了无数茨威格、本雅明,此时此刻我们还在扼杀更多的茨威格和本雅明,如果问我们这些好人有什么梦想?那就是这个地球上人人都跟我们一样好死不如赖活着,人人都跟我们一样别犯傻,别看烂片只看前三分之一。于是我们个个都在地狱里打满全场,最后被崩死在马路牙子上!
44、在影片的结尾出现了这句话“Inspired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俨然这部电影与茨威格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45、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46、电影《不安》根据茨威格小说改编,由罗西里尼执导、英格丽·褒曼主演
47、茨威格在书里描述了一战后欧洲的繁荣和生活的惬意,他列举了奥地利的音乐歌剧院,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更加大众化,人们不仅生活富足,而且有了闲暇时光。人们充分利用时光,热爱知识,思想更加开阔。人们无忧无虑,不用担心革命突然爆发,不用担心外国的入侵,也不担心帝国时代的压抑。自由的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能发明创造,经济愈发繁荣,社交也更轻松,似乎人类社会就这样一直美好下去。我想茨威格怀念起来,也是微笑挂在嘴角的。
48、拿破仑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决定赶在四国军队汇合前,将他们逐个击破,他每一天都是在跟时间赛跑!为了防止布吕歇尔的军队和威灵顿的军队会合,他调拨出了一支部队紧逼普鲁士军队,这个部队的元帅就是格鲁希。
49、他的中短篇名篇《奇妙的一夜》、《感情的混乱》,他的作家传记《三大师》、《与妖魔搏斗》,他的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富歇》、《玛丽·安东奈特》以及他惟一的长篇小说《爱与同情》先后出版,并且一再重版。
50、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
51、中短篇小说集,收录8篇,其中包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等名篇。其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广为人知,曾被多次改编为电影和舞台剧。
52、生命诚可贵,请好好活着,珍惜生命中拥有的一切。善待自己,无论生活艰难或是人生痛苦,都不能轻言放弃。
53、 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54、“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55、茨威格的终局,大家都知道:二战爆发后,因为犹太人的身份,他流亡到巴西,在1942年2月22日,和妻子一起自杀结束了生命。
5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中被戕害被残杀被侮辱被摧毁被流离失所被妻离子散被颠覆人生被投入地狱……的永远是普通民众。
57、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58、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59、在战争中,作为一个作家,他诅咒战争,赞颂和平。
60、是在读《异端的权利》之后,我才接触到完整的茨威格,了解到他不仅仅是杰出的小说家、传记作家,更有着深刻的思想。那是1996年冬天,在阔别八年后回到北京,故乡成为陌生的都市。只有书店没怎么变样,进去以后竟有一种避难所的感觉。不过好看的书并不多,挑了半天只有几本,其中就有这本写法国神学家卡斯特利奥“苍蝇战大象”,对著名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在日内瓦确立宗教统治后,以异端的罪名火刑处死西班牙神学家塞尔维特一案强烈批判,因此遭受迫害的名著。在此之前,加尔文和马丁・路德一样是一般人心目中宗教改革的光辉,茨威格的著作,提示了硬币的另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旧教的新教条更加严厉,新的不宽容延续着中世纪的传统。
61、本周共读,选读的是由德国哲学博士舒昌善先生翻译的版本,该版本在2004年被广西师大出版社选入“影响过一代人的书”系列。
62、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63、陌生女人这种“我爱你,与你无关”的爱情,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疯狂、愚蠢和不值得的,但在爱情越来越沦为商品的时代,她的这种英雄气概和对爱情的信仰又显得多么宝贵。
64、▋ 那些美到极致的日本俳句:“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
65、我看《昨日的世界》是2018年去奥地利游玩期间。茨威格在书前半部写的战争未曾开始前奥地利的美好时光、城市风情、安逸生活多年之后我仿佛也都感受到了。那时候,我们还能够自由出国,那时候我们不会想到有一场疫情会让我们与世隔绝,更不会想到,还会有一场战争打响……
66、一战发生了什么,历史书上都有记录,毋庸赘述。重点是一战期间,茨威格清醒地让自己游离在了时代狂潮之外。体检不合格,让他免去了服兵役,万幸地不用上前线“拿刺刀扎进俄国农民的肚肠”。他也不愿像许多作家那样,为本国参战的正义性摇旗呐喊,写一些刻意拔高的宣传文章。他坚持认为自己“从一开始就肯定要做一位世界公民”,这是他给自己定的“人设”。他在战争档案馆找了份闲职,业余时间不停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反对战争,宣扬和平与人道主义。“和平”在当时可不是什么主旋律,为国家流血牺牲才是。总之一战伊始,他就已经不合时宜地致力于未来的相互理解,认为欧洲知识分子之间需要建立纽带并为此付出努力。
67、一同走进1880至1939年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欧洲历史,从《昨日的世界》中反观我们今日的世界。
68、茨威格来自也属于“昨日的世界”,他清醒地看到这个世界的脆弱、虚幻、乃至于虚伪的一面。他从来深知也擅长状写非理性的力量,“十九世纪却完全囿于这样一种妄想:以为人能够用理性主义的理智解决一切冲突。”与许多同时代人不同,在坚守人道主义精神、悲悯情怀的同时,茨威格服膺弗洛伊德,不相信文化能够战胜本能,“野蛮残酷、自然的毁灭本能在人的心灵中是铲除不掉的。”这样的倾向自然无助于相信前途的光明,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他的是第二次幻灭,其间的绝望感不难想象。
69、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也经历了政治动荡的时代。
70、在战火如荼的情况下,茨威格发表了《致我欧洲的朋友们》的声明,呼吁一切在外国的朋友一起重建战前欧洲的人文精神家园;
71、《昨日之旅》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集,收文8篇,其中包括《旧书商门德尔》、《情感的迷惘》、《昨日之旅》等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