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有很多种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名人都是怎么读书的,并从中借鉴一些好的读书方法。
2、有人说曾国藩是千百年来真正成事的书生,这也就不得不说说他的读书法了。
3、这样连续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都烂熟于心了。
4、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古代名人读书法)。
5、读书有很多种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名人都是怎么读书的,让孩子从中借鉴一些适合的读书方法。(古代名人读书法)。
6、作为一代大儒,顾炎武对于读书之法自然有其独到见解。一是广采博览。顾炎武自幼博览群书,对一些经典著作几乎都能背诵,而且非常关心时事,常专心搜罗当时的时事著作、公文、邸报等,对一些重要内容都亲手抄录,尤其是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则广泛参考有关资料,穷源探本,提出自己的看法。
7、书的种类多种多样,什么样的书才能称得上是精品书呢?
8、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不仅读书甚丰,学识渊博,且注重方法,强调“诵读”之法,就是在读书或背书的时候,都大声诵读,以加强记忆。他认为“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意思是说随时都要诵读看过的文章,边诵读边思考其内容要义,如此,收获颇多。司马光博学多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诵读之法。
9、三是学思结合、学习结合。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变得迷惘;光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迷惑,是很危险的。只有学思结合才能有所收获。同时要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学,在实践中学,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孔子主张博学、好问、勤思、辨别是非,更主张学以致用,这是孔子读书学习方法综合起来的精华。
10、学而时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这里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着的重要方法:在读书时先要“学”,然后是“时习”。孔子提倡带着治学的目的和方法来读书,即“以学为读”,反对“为读而读”。“时习”是指时时反复温习和复习.
11、好学乐学。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学近乎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一番论述,实际上是要强调读书治学过程中,养成好学乐学的良好心理和习惯的重要意义.
12、有的同学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读过一本书后觉得模模糊糊一大片,说不清道不白的,收效当然也就微乎其微了。这就是读书时没有“提要钩玄”的缘故。如能一边读书,一边注意提出其“要”、钩出其“玄”,那么你就基本掌握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13、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14、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15、陶渊明读书只领会要旨,不会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的连饭也忘了吃。
16、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17、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18、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19、 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20、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21、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22、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23、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24、意思是说,读记事一类的著作,一定要提纲挈领,抓住要点;读立论一类著作,一定要寻求奥妙,抓住精髓。
25、读书时,如果心思不在书本上,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不专注,随随便便地读书,什么内容也记不住,这就属于“假读书”。
26、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27、有书君为大家整理了8个古代名家读书法,这些读书见解直到今天依然非常有用,可以让大家读书更高效,收获更丰盈。
28、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29、述而不作。指在读书治学过程中,应以弄懂作品的原旨、阐明作品本身具有的思想为要务,而自己不应去主观发挥和附会。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是说,诚信而爱好前人的著作,阅读这些著作的时候,总是只阐述著作的本意,而不主观引申,牵强附会。
30、当你把心放在读书上时,你的眼睛自然是专注的,读着读着就会渐入佳境,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你还可以读出声来。
31、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32、他第一遍读《汉书》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33、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34、本文原载于《石家庄日报》。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35、他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自己首创并实践的这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的目标或问题。
36、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37、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38、对抗遗忘最好的方法就是背诵,如果你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背诵,可以通过熟读加深记忆。
39、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
40、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
41、第三遍细读,完成理解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这样三步任务。这遍阅读速度每分钟200字。
42、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幼年读私塾曾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换句话说就是,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当然会吃了一惊,思考良久,自认完美的回答到:“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43、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
44、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45、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46、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47、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
48、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
49、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将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
50、鲁迅一生的伟大成就,与其博学苦读、勇于实践的精神分不开,其独特的读书方法更给人们以启迪。鲁迅的视野极其开阔,阅读的范围很广。他主张“博识”,认为读书人应“放开肚量,大胆地、无畏地、尽量地吸收”古今中外各类知识。
51、“复读法”:所谓复读,顾名思义就是复习之意,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52、除了背诵经典,王阳明还提倡要以无心之心读书,读书不要去强记,不要刻意去求速度,也不要心里想着和别人比谁读的书多,因为这样会妨碍我们与书本的对话,心中有所牵绊,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体悟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53、我们不仅要读纸上的有字书,还要读“生活”这部无字书。
54、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
55、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积少成多,持之以恒才有成效。
56、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57、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比如,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想别的什么问题了。又如,另一次阅读,你想考虑史实古迹和经典文物,仍用同样的方法办理。其他方面以此类推。用这种“八面受敌”法读书,看起来似乎迂钝了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是那些涉猎者们所无法攀比的。
58、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59、(世界读书日)古人名人读书九法,教你做个读书人!
60、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