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2、曾国藩有句名言:“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湘军在攻克太平天国都城南京之前,打下的最后一个重要城市是安庆。
3、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曾国藩家训名言子若不如我)。
4、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5、曾国藩《曾国藩家训》“天下事,有所利有所贪者成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者成其半。是说,天下的事,因为利益和贪婪欲望去做的,有一半人;因为一时激愤和被逼无奈去做的,也有一半。意思是:很多事情都是靠激愤(激励)和逼迫才完成的,其实说的也是动力和压力。
6、二曰主敬则身强。一个人的涵养,就在于一个“敬”字,待人不分众寡,待事不分大小,一一恭敬,从不懈慢。
7、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8、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曾国藩家训名言子若不如我)。
9、但是,曾国藩在遭受屈辱挫折时,从不对人言及自己心中的苦痛。为什么?不诉苦,这是一种不示人以弱、不求人怜恤的强者风格,是一种化悲痛为力量、跌倒了再爬起来接着干的倔强性格。“打脱牙”,就是失败了;“和血吞”则是不在人前示弱,将仇恨埋在心里,下次再来较量,这是男子汉所为。这种性格,我很佩服,也尽力做到。
10、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
11、2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12、 我们求静,想要与禅门的入定不同,必须用心体验这细密而又未可觉察的意旨。所谓的一阳初动,万物由此生长,才可以说静极,可以说喜怒哀乐还未生发,寂然不动之体。不然的话,一味求静,心如死灰,自认为是静,实际上生理的机能都几乎丧失了,何况这样做并不能静。如果有外在的干扰,心不就又不安定了吗?我深入地体察这一个道理,认为阴先于阳。但倘若不是亲身的体验,始终只能是浮光掠影地说说罢了。
13、 治家贵严,严父常多教子,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胜言矣。故易曰“如吉!”欲严而有威,必本于庄敬,不苟言,不苟笑,故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14、 1915年6月25日毛泽东在致湘生信中,曾这样谈到治学方法:
15、未来不迎是指还未发生的事情,千万不要去管,更不要恐惧和心慌,活在当下,却犹豫将来。
16、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俨恪齐明,以凝女命。女之不庄,伐生戕性。谁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女,天罚昭昭!
17、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18、 “后魏正平太守陆凯兄,坐咸阳王禧谋反事,被收,卒于狱。凯痛兄之死,哭无时节,目几失明,诉冤不已,备尽人事。至正始初,世宗复官爵。凯大喜,置酒集诸亲曰:‘吾所以数年之中抱病忍死者,顾门户计尔。逝者不追,今愿毕矣。’遂以其年卒。
19、⑪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20、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21、 身处这个乱世中,银钱越少,越可以免去灾祸;花费越省,越可以养福。你们兄弟奉养母亲,除了劳、俭这两个字外,没有更好的安身办法,我每当遇到军事极危险时,常常把这两个字叮嘱一遍,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遗训。你可以告诉你的各位叔叔和你母亲,请他们不要忘记。
22、 曾纪泽严遵庭训,循父所示,在家课读经史,苦攻诗文,练字习画,在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的乡试中,原湘乡县中三名,即曾纪泽、傅泽鸿、黄麓溪。曾国藩获悉大喜,写信致弟:“湖南乡试榜发,吾邑得中者三人。傅泽鸿不知即邓师之徒否?黄南坡之世兄、麓溪之世兄皆中。麓溪年甫而子18岁已登科,可谓早矣!”
23、(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24、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经世派的崛起,使清封疆大吏由权贵当权变为经世派当权,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的变化。地方督抚力量的强化与离心倾向的加强。
25、 读书之道,朝闻道而夕死,殊不易易。闻道者,必真知而笃信之,吾辈自己不能自信,心中已无把握,焉能闻道?
26、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
27、曾国藩常常告诫子弟们不可立志不坚,不可立志不真,要真立志,立长志。奋力前行,坚持不懈,不过一两年的工夫,自然会有无形的长进。言语沉稳,举止端重,则品德性情自然就会有所长进。文章有峥嵘雄伟的气象,则学业有长进。
28、 隋朝时,有个叫牛弘的人,学识很渊博。他的弟弟牛弼却时常酗酒闹事。一次牛弼喝多了酒,酒后将牛弘驾车用的牛给射死了。
29、 人们处理问题不够恰当,是因为没有把道理搞清楚。如果对事情的大小、内外都一清二楚,就自然会有好的处理办法。我所以对事情的大小内外不能遍知,是因为我不喜欢问、不善于问的缘故。
30、附:2018年12月8—9日|《百年望族》成都站,震撼来袭!
31、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32、(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33、在曾国藩的家乡湘乡,流传着一则趣闻:一天晚上,曾国藩正在背诵一篇很短的文章,有一个小偷潜入其家,想等他睡下后再行窃。可是诵读了很多遍后,就是背不下来。小偷最后都等得不耐烦了,跳出来说:“这种笨脑袋,还读什么书?”
34、 针对朱元璋经常法外用刑,随意治罪,马皇后提出:“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一次朱元璋发脾气责备宫女,皇后也假意发怒,命令把宫女交付有关机构论罪,并解释:“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中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35、他的子女因从小受到良好家训家风的熏陶,长大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36、原来曾国藩并不如我想象中的聪明,他原来是个典型的“笨小孩”,记忆力也不是很好,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的地位。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有着普通人身上的优缺点,曾经也是个睚眦必报之人,但遇到良师后,坚持写日记并反省自己的行为,才有了后来出众的曾国藩。毛泽东同志很佩服曾国藩,这让我想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不是就源于此呀?
37、 第一部分:养心守静——神明如日之升身体如鼎之镇
38、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39、他的玄孙林崇镛在《林则徐传》中这样评价他,“任事而不牟利,尽瘁而不热中。”这既是对林则徐为官品行的概括,也体现了其家风的良好传承。
40、(此生必看)《盖章》您的转发、会令人感激一生
41、 凡读书有难解者,不必遽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咏,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但于已阅过者,自作暗号,略批几字,否则历久忘其为已阅未阅矣。
42、有个词叫“恃才傲物”,一旦沾上“傲”字,不仅难以成事,人也会多了傲气,变得浮躁轻率,难堪重任;不能令人信服,失却人心。
4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诸葛亮集》
44、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45、1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46、 司马光则在《家范》中认为,做长辈的都想造福于子孙后代,但真正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却很少。因为这些人只知道给子孙留下财物,而不知道用道义训诫子孙,用礼法治理家庭。其结果是助长了子孙的许多不良行为,甚至产生斗讼、盼父母早死等弊端。相反,圣人给子孙留下的遗产是德和礼,贤人给子孙留下的遗产是廉与俭。作者列举了舜积德为帝、享国百世,孙叔敖不贪累世不失家业,以及萧何克俭、杨震公廉、周本好施、张文节清俭等事例,忠告人们,遗德于子孙后代远比遗财于后代更为有益:
47、从古到今天下的平常人,都是因懒惰而导致失败,从古到今天下的有才之人,都是因骄傲而失败。大体概括军事上的失败,不是骄傲就是懒惰,二者必有一个;大家王朝的衰败,不是骄傲就是懒惰,二者必有一个。戒骄傲,以不轻易嘲笑别人为第一要素,戒懒惰,以不晚起为第一要素。傲是不好的德行,惰是衰败之气。两者都是失败的原因。
48、凡办一事,必有许多艰难波折,吾辈总以试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废,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亮。
49、2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50、1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51、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