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2、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3、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书:“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 宁静的力量;“俭以养德”是节俭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 超脱的力量;
4、 2020年1月27日经典咏流传第2季第2期蔡国庆带着8岁儿子蔡轩正一起和诗以歌,将歌曲作为受用终生的礼物送给儿子。
5、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诸葛亮诫子书的用意)。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 D )(2分)
7、诸葛亮写的才八十多字的《诫子书》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绝唱呢?
8、⑤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9、(1)从学习环境来说(客观因素)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没有外界的干扰,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10、《素读经典在中小学立德树人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11、D.《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12、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13、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将诫,他告诉手下的将军,不能以为才华横溢就骄傲自大,不能因为自己受宠就作威作福。有才华的人中有的人锋芒毕露,受到重视的人一般会作威作福。这句话主要还是告诫将领们要爱惜士兵,在职场中要爱护下属。
14、②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自己的理解从略,能结合文本和现实体验,言之成理即可)
15、尽管话里面有淡薄和宁静两个词语,但是诸葛亮的用意是明志和致远。可以有远大的抱负,但是一定有高尚的道德情怀,在成功的同时要有尊严。
1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7、《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18、(3)从时间观念上说,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学习。静,是为了节约学习时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19、诸葛亮的一生大家都知道,总是勤勤恳恳、励精图治,尽管他一肚子的学问像海洋一样深不可测,可是还是非常的谦虚。参军马谡被委派镇守街亭之时就对王平夸口道:
20、(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入手,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提高修养。
21、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22、(答案)静。“俭”修养的是人的外在品质,使人“宁静”“致远”,二者相辅相成。
23、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
24、1800多年前,诸葛亮用短短86字写下对儿子的告诫。“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劝勉他宁静自处,修身立志。
25、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26、告诫儿子要注意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忌怠惰险躁。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7、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28、一方面,《诫子书》突出了一个“静”字,也就是要沉得住气,切勿急功近利。“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里的“静”,不妨看作古代版“极简主义”,简单一点,朴素一点,就是君子之行的起点。只有做到静,不淫慢、不险躁,才能修身养性、淡泊明志,并最终有可能获得宁静的力量。另一方面,全文围绕“学”来谈人生规划。“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了简单、朴素的静作为起点,人就有了志向,才能开始学习,最后才可以获得治国理政的才能。据说,诸葛瞻是诸葛亮和妻子黄月英所生的唯一的儿子。
29、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30、答: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需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31、成才的几个条件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不能淡泊宁静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是什么,如果不明确自己的志向就不能排除其他外来干扰,就会心浮气躁,就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的学习,如果不能勤学苦练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有成。
32、诸葛亮幼年丧父,由叔父抚养成人,本在南阳躬耕,后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追随刘备,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
3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文中强调“志”的重要性: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即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
34、太原北京新学道粽香情浓||张恒飞校长送粽送亲笔祝福啦!
35、A.静以修身 以刀劈狼首
36、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学习,甲文侧重谈__AC___,乙文侧重谈___B____。(2分)
37、第四句: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
38、C.夫君子之行 两狼之并驱如故
39、险躁则不能治性治性:___________
40、A.静以修身静:屏除杂念和干扰 无以明志 明:明确、坚定
4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42、《诫子书》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补充一个论据。
43、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44、C.不能励精 励:振奋 险躁 险:危险
45、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46、18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有“为社会所用”的意思。
47、答: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语句多用双重否定句、对偶句。
48、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49、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亦须“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实际上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这样,先立论,再阐发,又正反论证,逻辑严密,前后相承,言语虽短却意蕴悠长。
50、陈 琴《素读经典在中小学立德树人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51、(太原北京新学道实验小学筹备工作花絮)凝心聚力共筑家园
5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慆慢一作:淫慢)
53、如果高兴,不该对不值得高兴的事情高兴,如果愤怒,不该对不会愤怒的东西愤怒,通俗来讲,就是不要对没有意义的东西宣泄自己的感情。也就是要告诉大家应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54、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55、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56、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57、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
58、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59、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60、(教师培训进行时)太原北京新学道实验小学六月教师培训侧记
61、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62、(2)年与时驰 驰:__疾行,指迅速逝去__
63、作者抓住“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式?
6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66、[示例]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7、《诫子书》可以说是诸葛亮阐述一生如何求学的总结,可谓是智慧的结晶。真正是一封教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座估铭。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常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一封信是年已54岁的诸葛亮在北伐的军中,因为长期操劳于国事,无法教导自己的子女,而写给年仅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篇劝学励志信。
68、(课程体验)建桥体艺幼儿园小朋友和家长走进太原北京新学道实验小学
69、这封家书言简意赅,不说废话、大话、套话,显得格外用心用力。写《诫子书》前,诸葛亮自知大限将至,曾写信给他的哥哥诸葛谨,表达了对儿子未来的忧虑:“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意思是: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了,十分聪明,非常可爱,但我不喜欢他过早地出众,很担心他将来恃才傲物,刚愎自用,成不了大器。诸葛亮明白大器晚成的重要性,便用《诫子书》教导诸葛瞻:先做人,再学习,如此德才兼备,成为君子以后,方能好好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