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三国演义》中历史人物情节的虚构,还需要做进一步分析。
2、记载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3、据《演义》所写,关羽死后,在刘备伐吴的夷陵之战中,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都为其父复了仇,与史实并不相符。在《三国志》以及裴注所引诸书中,都没有关兴参加夷陵之战和擒获处死仇人的记载。(另据《三国志·潘璋传》∶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拜官平北将军襄阳太守,死于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在夷陵之战后还活了十多年。马忠是小人物,他的下落史书绝载。
4、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孙坚军一枝独秀,力挫董军数次进攻,孙坚本人更是亲手斩下了董卓大将华雄的首级。(三国演义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5、曹操献刀杀董卓:曹操认为卓终必败,不领董卓情,逃归乡里。曹操献刀,不见正史,虚构的。
6、《三国演义》在表现着中国人民艺术天才的许多长篇小说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可说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俄)科洛克洛夫
7、关公好女色: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来,关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三国演义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8、一是研究《三国演义》,不能不重视历史,要研究历史,对照历史。如果不懂历史,又不肯下功夫,往往以“虚构”二字涵盖一切,可以说带有这种偏向的研究,就是在“虚构”中研究,所做的艺术分析,也自然是“虚构”的分析,使读者不得要领。
9、老照片,中西方旗袍美女欣赏,喜欢就收藏吧!
10、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11、广告2021全新网页游戏开服资讯,!精品网页游戏,各类型游戏选择,等你来体验!^^热门网页游戏,全新游戏快人..
12、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是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13、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
14、刘岱:正史有两个刘岱,反董卓联盟的刘岱和曹操手下的刘岱并不是同一人。
15、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没有经过五关,而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16、广告黑鲨一键重装系统,无需光驱或U盘,无需电脑基础知识,操作省心,0费用,0丢包,极加速!
17、而司马懿死后,三国的局势也如演义开篇所讲的那样,分久必合,天下一统已成大势,在司马氏三代人的努力下,晋朝建立,终于在公元280年结束了这近百年生灵涂炭的乱世,还给天下一个暂且安定的太平……
18、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19、张郃先后败于赵云马超等人之手,这在高手动辄大战数十回合平手的演义中实在是少见的。只能说,罗贯中好像颇不喜欢张郃。(猜想跟三国志里那句蜀军自孔明以下都惧怕张郃脱不了关系)而正史中张郃也不是中伏,而是追击孔明时膝盖被流箭射中,跟庞统一样死的,满衰的。
20、苏轼诗词描述:“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个少年英才,怎么可能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呢?三国志正史描述周瑜是一个气度恢弘的人,可惜操劳病死,英年早逝。
21、《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小说把中国的人心推入黑暗的深渊,使中国人原是非常纯朴、非常平和的心灵发生变形、变态、变质,变得愈来愈可怕。——刘再复
22、《三国演义》在故事架构和人物塑造上,有着很明显的倾向性,即“拥曹反刘”的倾向,全书的节奏主要沿着蜀汉走,诸如第一回就是刘关张闪亮登场。在作者看来,蜀汉集团就是价值取向的终极。
23、《三国演义》半文半白,许多段落在《三国志》中可以找到。诸葛亮等几个人物的细节虚构,占了《三国演义》虚构的一多半。如果进一步做分层次的计量分析,那《三国演义》就不是七实三虚,而是八实二虚,即80%以上的描写有史实根据。可以说细节虚,主线实;枝叶虚,主干实。
24、可是,有一段时间,陈寿忽然停笔了。人们看见陈寿在书房中来回踱步,常常陷入沉思。大家都很奇怪:到底出了什么事呢?
25、《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根据史书《三国志》改编加工而成的,里面发生的主要事件都与《三国志》中记载的基本相同,但也存在虚构成分。
26、之后的“黄巾起义”排除什么黄巾信徒会呼风唤雨等玄学,倒是与正史中并无太大区别,何进、董卓、袁绍、袁术、曹操、刘备三国前期的重要人物也陆续登场。
27、马超兴兵:实乃背父叛乱。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
28、追命吕蒙,玉泉显圣: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不多说。
29、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30、真相:官渡大战开始前,曹操打败刘备,抓了关羽。曹操爱惜关羽作战厉害,对他热情又真诚,希望他留下来帮自己。曹操的心意让关羽很感动,但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为了报答曹操,他杀死了袁绍的大将颜良,算是立了功,这才离开曹营去找刘备。
31、这部书取材于三国时期里面的人物我们至今仍然耳熟能详。里面的故事都成了经典。但是里面还有一些虚构部分,比如:赤壁之战,是周瑜火烧联营,可书中写的是诸葛亮火烧联营,
32、《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33、孙策之死:实乃遭刺客暗算,伤重不治。在攻打陈登的途中亦是单骑轻出,不过更夸张,只有自己一个人去打猎,无巧不巧被许贡(死于孙策之手)的三名家客给盯上,即使孙策骁勇,但脸上一箭,受创极深,虽有黄盖等人后来极力抢救但仍回天乏术。
34、七擒孟获:虚构,并无此事。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
35、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战役的经典,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范例,可谓是家喻户晓。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36、现在,陈寿被这位亲戚一说,不禁也徬徨起来。他想,诸葛亮一生励精图治,公而忘私;而且南征北战,百战百胜,的确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按理说,应该实事求是地把这些写出来。可是,自己一家人的遭遇又使他在感情上对诸葛亮有些别扭。而且,如果照实写了,亲戚们也不会原谅他。到底该怎样写呢?他心里很乱,所以干脆停下笔来,想理清自己的思绪。
37、《三国演义》用了极大的张力去表现历史人物和历史趋势,英雄豪杰的主观能动与历史客观规律总是表现出一定的对立性,双方有时候是撕扯的。
38、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命文丑率军于延津攻曹操。曹军不敌,曹操下令丢弃物资。袁军追过来,下马捡东西。曹操趁机发出了冲锋,袁军措手不及。文丑跑得慢了点儿,死于乱军之中。
39、自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
40、孙坚死于砚山。由于单骑轻出,只带几名随从遭黄祖设伏以落死及流矢射死。
41、对于战前的部署,《三国志》中周瑜在此战的作用远远超过诸葛亮等人,可以说正史中的赤壁之战是周瑜的一场个人秀。
42、这些农户都是听过刘备的大名的,豫州刘备每到一个地方,基本上每一个百姓都争着抢着要给他吃的,而其中就要到了一个猎户家,这家家主名字叫刘安,但是遇到战争年代,猎户也没啥好招待,但刘备可是深得民心的人物,这种贵客,怎么都得好好款待,再没有像样的食物的情况下,刘安就做出了一件惨绝人寰的事情。
43、应为长坂,赵云只是护送刘备家小撤退,没有七进七出此事。
44、关羽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45、《三国演义》有一面可疑的旗帜:忠义;两颗有毒的药丸:伪善与权谋。这是我对《三国演义》的定义。——易中天
46、实际生活似乎不大可能如此,但这一改天换地的君臣相遇,如此这般才能见其不同凡响,使人深信不疑。
47、这也是虚构的,即便是路痴也没那么傻绕了一大圈去过五关。
48、再如诸葛亮舌战群儒,也是遥情想象。诸葛亮过江谈判,说服孙权抗曹,帮助刘备夺荆州,孙、刘双边平等同盟,这是何等大事,何等艰难的谈判!舌战群儒,既刻画了诸葛亮,同时也是补充了在实际谈判中讨价还价的历史真实。
49、而《三国演义》中刘备的第一位谋士徐庶所指挥的“火烧博望坡”之战,实则是刘备本人指挥的,与徐庶并无关系。
50、而游民是被迫从主流农耕生活中分离出来的脱序人群,失去了宗族家庭羁绊,成为社会边缘群体,不被主流社会认同,他们潜意识里有着对家庭的憎恨和嫉妒。
51、乔国老应是“桥国老”,还有和乔玄并不是同一人。
52、貂蝉:存在置疑,但王允的确有个导致董卓与吕布反目的侍女。
53、感情上的疙瘩一解开,陈寿的笔又飞快地动了起来。很快,《诸葛亮传》就写成了。陈寿还特地把这一章拿去给朋友们看,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生怕自己有什么写的不公正的地方。
54、今年是虎年,某些人类的狠恶,连老虎都要惊呆!
55、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一些资料表明,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56、《三国演义》对历史的演说还是比较严肃的,它的虚构多为夸张,或张冠李戴,移甲作乙;或遥情想象,补充细节,很有分寸。
57、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58、《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车相近时,蜀军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欲向魏军”,司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
59、对于刘、关、张三人相识,是刘备在汉末为讨伐黄巾军而拉起的义军,关羽、张飞则是义军中的兵卒。但刘备为人宽仁,三人很快便建立了亲如兄弟般的感情,而“桃园三结义”则是《三国演义》完完全全虚构的场景。
60、公元200年,这一年天下风云巨变,首先在北方,实力最强的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一带展开决战,而《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的事迹便发生在这一时期。
61、(6)廖立:在丞相掾李邵、蒋琬面前评论关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凭恃英勇的名声,带兵没有章法,简直是主观蛮干。”(《三国志·廖立传》)
62、真相:曹操派兵追击刘备,在长坂坡追上了刘备。刘备战败,连妻子和孩子都顾不上,逃走了。士兵向刘备报告说,看到赵云往北走了……赵云不是去投降,而是杀回去救刘备的太太和儿子。他冲入重围,保护甘夫人和刘禅脱险。
63、黄忠战关羽:纯虚构,并无关羽义释黄忠的故事。正史中,关羽嫌弃黄忠老,又怎会有“义释”。
64、正史上,三英都没有和吕布正面打过交道,何来的三英战吕布?
65、《三国演义》主要讲了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丑恶。
66、当时董承接受了衣带诏,要除掉曹操。刘备还没有采取行动。曹操请他去喝酒,说了那一番“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的言论。刘备吓得筷子掉在地上,后来他参与了密谋除掉曹操的计划。
67、因为游民是社会脱序人群,所以逐渐形成一种“反社会”的价值体系,他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居无定所,在社会流动,是江湖社会的起源,客观上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他们的边缘价值观有时候是变态的。说书艺人是游民中的“文化人”,在传统文化的外衣下,起到了宣扬游民价值观的作用,所以才会虚构出刘安杀妻这种恶心的故事。
68、演义中,曹操问韩遂几岁,韩逐答此处错误,此时韩遂已经七十多岁了。
69、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所为。
70、《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郡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那么,他作为山西人,为什么亡命到了河北呢?史书并没有交待。三演中,关羽自述说∶“因本处势豪仗势凌人,被吾杀了。”
71、袁绍、袁术兄弟一门过去四世有五人位列三公,出身于士族大家的他从小便有着匡扶汉室、讨伐逆贼的志向,与《三国演义》中相比,初期的袁绍比曹操、刘备更像是历史的主角。
72、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
73、中国传统的审美有一个领域,叫做吊古。吊古总是充满着沧桑悲凉,其实并非一种消极情绪和负能量,而是以一种跳出局部圈子从整体观照历史的眼光,曹操也好,孙权也好,刘备、诸葛亮也好,关羽吕布也好。
74、而曹操则出生于宦官之家,正史中的他从小随机应变、很是聪明,青年为官时便以正直、藐视权贵而闻名,虽展现出不同于常人的肝胆,但与袁氏兄弟所掌握的资源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