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情不知所起)。
2、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心中好不忧闷。渐渐地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后药石无治竟然死去了。
3、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是呀,不走进《牡丹亭》,怎知这三生石上刻着怎样生死相许、刻骨铭心的爱恋?
4、贾宝玉在《红楼梦》中第三十六回里,连看了两遍《牡丹亭》,竟不满足,又去梨香院里找龄官给他演唱一套“袅晴丝”。
5、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剧院先后出访过美国、日本、芬兰、俄罗斯、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受到海外各界人士的高度称赞。
6、可梦毕竟是梦,梦醒后的杜丽娘,满怀怅惘,遂有了“寻梦”一出。她再次来到园林,却只见“昨日所梦,池亭俨然”,物犹在,人不见。
7、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8、在许多人看来,死生转换是《牡丹亭》最精彩的部分,如著名戏剧家洪升的一段评论:
9、翻译: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因为情而死,死了还可以因为情而生。假如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因为情复生的人,都不算是感情的极点。
10、“肯綮在死生之际,记中《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
11、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12、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
13、汤显祖曾说:“一生得意之处,唯在《牡丹亭》。”可以说汤显祖对于自己的这部创作十分满意。
14、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15、《牡丹亭还魂记》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将现实社会同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16、汤显祖通过在最后一部分,充分展示并放大这种尖锐而激烈的情理冲突,将这个故事上升到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间的矛盾。
17、“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18、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19、描金纸扇、水袖翩翩,画廊深处,美人歌舞,婉转悠长的水磨腔调缓缓浸入人们的心底,一声长叹——
20、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
21、“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这句话原文如下: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22、天下女子的感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
23、林黛玉由戏文绝妙的词句领会到了作者的深意,并进一步由“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联想到过去诗词中的些许愁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这些情愫汇聚一起,引起自怜,那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再也掩盖不住林黛玉心中已经升腾起的情思了。
24、梦境、幻境、亦是理想之境。这本青春浪漫的爱情传奇,跨越人鬼的生死之恋,一经刊出,便使得“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上承《西厢记》,下启《红楼梦》,堪称中国浪漫主义戏曲文学的扛鼎之作。
25、《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26、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27、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汤显祖《牡丹亭》
28、《牡丹亭》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明末沈德符《顾曲杂言》中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为了便于演出,或为了理解曲意,该剧的改本和评本有很多种。明末以后又出现了许多刻意模仿的剧作。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昆剧演出中常演常新的剧目。
29、《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30、她读《女诫》、《女训》,16岁了还“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可以说,此时的杜丽娘,言行举止,皆遵循着贵族之家贤良淑德的守则。“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扼杀和束缚着她青春的活力。
31、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
32、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
33、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华,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
34、在第二十三回的《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细腻地刻画了林黛玉深藏的爱情向往。
35、梦中柳梦梅的出现,让本已情感萌芽的杜丽娘,找到了寄托之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长期备受压抑的情感终于如火山般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36、蹁跹小步,悠悠登台,水袖流连,道不尽风致楚楚;一唱三叹,说不尽轻柔委婉。
37、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38、“至情”既是这部作品的主题,在男主人公柳梦梅身上同样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39、对于昆曲的痴,他一生斩割不断。青年时期,爱好文学的白先勇遥望故土写下小说《游园惊梦》。年近古稀时,更是殚精竭虑地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