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铁生许多小说有强烈的自传要素,如中篇小说《宿命》就是作者的精神自传;他有强烈的宗教情怀,甚至精深的宗教哲学,在作品中思索人的救赎需要和终极关怀,追寻上帝,反映世人以意识形态名义推翻亲情灭绝爱心,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仰。
2、务实之所以不能掌管人生的全部,是因为人并非只由实体构成,人是实和虚的联合体,实的是血肉之躯,虚的是思想、灵魂。关于实和虚孰轻孰重,历来不乏丰富的思辨。鲁迅先生有一只便携木箱,打开可以做书桌,合上就成了行李箱提上就走,在战乱年代,硬骨头鲁迅为了保全可以思考的肉体,提着木头箱子四处游走。泰勒斯仰望浩瀚星空思考什么是万物本源的时候,不小心跌进了水坑,人们笑他连眼前的事都处理不了,做那些不着边际的事有何意义。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可是,反思带给苏格拉底的是痛苦,那么,本来就苦短的人生,是做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做幸福快乐的猪?……虽然实和虚的思辨没有结果,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那就是它们必然同时存在。从宗教的角度,上帝用实的尘土造了人的身体,用虚的圣灵赋予了人的灵魂。从哲学的角度,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说人是肉体和灵魂合二为一的独特存在。从科学的角度,……鉴于科学有眼见为实的癖好,想要从可见的有机大分子推演出虚空的思想、灵魂,难度的确很大,但好在一直在努力。(务虚笔记主要讲了什么)。
3、他也与自己的同学讨论过新的就业路径,但不得不承认,博士毕业后寻找教职仍是主流的方式。面对高度内卷的学术市场,“如果一小时不读书、不写论文就会出现吃亏的心态”。尽管在探索“新路径”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收获颇多,也有能说服自己的理由,但他确实有一点焦虑。
4、虚的问题自古便有,但在中国务实的文化传统里,回答虚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将其往务实方面靠,这种把一切繁复抽象的问题都能轻松简化为吃喝拉撒的方法最接地气,人见人爱。子贡问孔子死亡是什么?孔子不语,转而说,未知生焉知死?于是子贡乐呵地学起了实用的生活之道。孩子问父母人为什么要学习,父母说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孩子茫然,追问什么是人生价值,父母语塞,转而说,就是可以想吃啥就吃啥,于是孩子乐呵地去学习了。那么,在现代,为什么要移民?别搞虚头八脑的东西,弄点有用的,也就是时下所说的干货。务实地回答,现代移民,为新鲜空气、为教育、为福利……在信息发达的现在,务实的回答更是信手拈来,国内国外生活360度全方位大比拼,吃穿住行、生老病死一应俱全。
5、史铁生把自己的身体比喻成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专机)一起属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汨汨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
6、《好运设计》 《务虚笔记》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往事:史铁生作品集》《插队的故事》《合欢树》《宿命的写作》《史铁生散文选》《散文杂文》《我的丁一之旅》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 《活着的事》《以前的事》《写作的事》《史铁生自选集》 《务虚笔记: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 《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 《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 《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原罪·宿命》 《病隙碎笔》《史铁生小说选》《扶轮问路》《妄想电影》
7、她的梦想不是被理性放弃的,至少不是被一种现实的利益所放弃的,我宁愿那是被另一个梦想顶替掉的,那样的话,梦想就仍然能够继续。诗人想:我宁愿忍受她已经另有所爱,也不愿意设想这个世界上竟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于从梦想堕落进现实。是的,诗人说,我不喜欢WR母亲的方式,我情愿忍受Z母亲的逃避尽管也许她无可逃避。
8、在克尔凯郭尔、尼采、加缪之后,道德的峻严不是来自上帝,而恰来自于生命最底层的悲剧意识、人性的非理性、世界的荒谬和历史的偶然。道德的人,就是对于这种命运清醒的认识以及由此而生的反抗意识,并唯此担当的勇气,生命方才脱去那不可承受之轻,自由才获得了实存的意义。
9、在他生病治疗之余,史铁生曾一度要放弃自己生存的希望,但是最终在家人的鼓励与帮助下,他战胜了自己,开始采用另一种方式给予自己生活的力量,那就是写作,在这个阶段,他的作品也因为传达出生命的含义而鼓舞了更多的残疾人重拾生活的勇气,努力的活下去。
10、1998年,下肢瘫痪的史铁生,由慢性肾损伤演变为尿毒症。从那时起,史铁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术,把肾部的动脉和静脉引到表层。
11、从二王书法、南朝雕塑、宗炳画论、讲佛论辩中,我对六朝风采有更生动直接的体验。不该从文字到文字解释文字,要想还原一个时代的气象,可以参照文物、制度、门阀士林生活、经济等多种要素。文学是文化生态中的一株,应当还原到文化生态中去得以显明。
12、 周国平先生对《务虚笔记》有更为详尽的解读,其中谈到“人生好似轮回”以及“偶然性决定着命运的分岔点”等,更具深入性和哲理性。我尚未完全读完,便已有以上感慨,实在想迫不及待看完,好看看我的解读与周国平先生的解读有何不同,周国平先生的解读好在何处。但是看《务虚笔记》,通常是“一段三回首”,史铁生先生的文字总是能激发我的思考,于是看一段便几次品味、回想,如此便耽误了进度。
13、史铁生的病根是在18岁时落下的。那时他到陕西延川县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21岁时,史铁生因为腿疾而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14、在初中二年级,史铁生赶上“文革”,没有读过什么书。大多世界名著等等是在他双腿残疾之后读的。史铁生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不是读书,就是思考。史铁生母亲对儿子的腿也终于绝望。为了尽力忘掉这份不幸,史铁生母亲到处给他借书,顶着雨或雪推他去看电影。生怕史铁生自尽,忍着疼痛和担心,她放儿子单独出去。有很多回,史铁生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她就来找他,但她又不敢惊动他。
15、古典人文传统断裂了。科学视野和规范下的社会人文研究其实和数学物理没有本质差别,除了研究对象。现代学术因此变得偏枯,与古典人文传统根脉的联系被斩断了。
16、修辞学居于传统人文教育的最核心。修辞不是文过饰非,不是锦上添花,不是附丽包装,更非花言巧语,而是创造,真正的人文意义上的创造。非此创造,人的灵魂无以栖居。就像诗,没有任何实用目的,却能使心灵得以徜徉,灵魂得以栖居。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logic)之外是有他的修辞学的(rhetoric),修辞学与逻辑学的融合才构成完美的人性。
17、 我想这种“偶然性”与“知命”是相辅相成的,若是想以第三者视角看世界,便不能太作为世界的参与者,如果想要拼命抓住与某个人的联系,不认为自己的人生是个体的,任何人只是生命中过客时,也便难以用旁观者视角看世界。我想这与史铁生个人经历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他无法抓住瘫痪前的过往岁月,也再无法抓住陪伴他伤痛岁月的母亲,纵然后来有陈希米进入他的生命,但他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他在痛苦中懂得“偶然性”,而后“知命”,与命运和解,成就了今日的史铁生。
18、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19、近代移民,翻翻历史便可以知道,基本上是一部苦难史,对于为什么移民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为的是生存。吃饱穿暖,如果有余钱,寄给家里。就这么简单,不需要思考,是一个务实的问题,移民是务实的——务生存。
20、符合论,主观符合客观,信念符合事实。如亚氏言,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融贯论,真理是与信念体系(范式)中的信念相融惯(不矛盾)的信念。亚氏物理学→牛顿经典物理学→艾氏相对论、量子论→未来的某个信念体系实用论,真理就是能产生实际效用的理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宇宙大爆炸、生物演化论如何检验)。收缩轮,“真”并非重要的概念。我们说某物为真,只是表示强调、修饰,表明态度,“这是值得相信的。”
21、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扩展资料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22、其实更值得关注的反而是另一篇名为《中年人的丑态,是主流社会的精华》的文章。读过的朋友想必已有感触,没读过的朋友也不妨找来一读。只想稍对作者做出一点回应,文中列举的种种其实真的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这一切早在那一批中年人(或者包括年龄再稍大一些的)——坐拥这个社会最丰富的资源的一代人年轻之时,不就已经注定了吗?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不一定有信仰、也一定没有什么财产,却可以凭着所谓的一腔热情在那个混乱动荡的年代做出一番大事业。那个时候他们甚至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有响亮的名号;伴随着这些,当然还有鲁莽的躁动与打碎一切的莫名勇气。
23、命运出于无法穷诘的偶然性,世间万物只有不合理的混乱;人在这个充满残酷不公的世上,是被任意摆布的孤儿。“(神的)仁慈在于,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你路。”《务虚笔记》记录了一个寻找神性却未能企及的痛苦心灵,并批判功利主义,也否定民间气功风水作为一种寻求超越的可能途径。
24、《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25、他的作品也因为带给人们无穷的力量而获得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多个著名奖项。他始终将写作和自己的生命深刻的联系在一起,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6、例如禅师伸出了一根手指。深刻其实是一种思维病、修辞病,深刻的哲理往往蕴含深刻的错误。凡是能说清楚的都能说清,凡是说不清楚的都是作者能力不够。
27、移民只不过是人生的一次改变,是人生中无数次改变中的极其普通的一次,和换一次发型、涂另一种唇膏一样,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作为三维空间生物,人只能在时间的维度上走一条有进无退的路,而且是倒着走,只见过去,不见未来。这样的行走是被动的,被时间推着走,不管你愿不愿意,只要活着,就得在时间的管道里移动,而移动就是不间断的改变,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是人生不可抗拒的必然属性。所以,即使呆在家里寸步不离,照样坐地日行万里;即使从未离开过父母,但流浪人生早在出生时刻就已开始;即使今天的我看起来和昨天的我毫无二异,但我已绝非昨天的我。人生就是一条不断改变的轨迹,而且,在所有的变之中,并没有哪一个变是与众不同的,因为变所带来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不取决于怎样的变,长的变、短的变、深思熟虑的变或是未经思考的变,每个变都像是彩票号码,不会因为9比1长得头大就增大或减小了中奖的机会。所以,移民之变和所有的变一模一样,没有特别之处,谁也不能把它剔除在外,谁也不能把它既定在内。移民只是给一段经历、一次改变冠一个名称而已,如果你想把换一次房子称为移民、把买一只股票称为移民,也未尝不可。你的人生中有移民之变也好,没有也罢,都无关紧要,放心,那些该有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必定丝毫不少地填满人生。
28、社会科学专业正在成为年轻一代的选择。根据启德教育发布的《2021中国留学生白皮书》,2015年到2020年,商科申请占比始终排在首位(8%),其次是社会科学(2%)。而在这5年里,社会科学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增长率达到3%。
29、但这时F医生在我的心里对诗人说;那倒不如没有梦。F医生希望:要是一个人不得不放弃他的梦想,上帝应该允许他把那些梦想忘记得干干净净。
30、自旦至暮,春秋往复,耗在这园子里。他去过了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他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31、例如,我把杯子打碎了。原因是由于我的大脑为了让你理解“原因和理由的区别”,神经系统产生电信号驱使我的手,将水杯推到了地上。理由则可以有很多,比如我生气了,我手抖了等等。
32、谁人于日常生计外尚有信仰之持守,甚或将日常生计之意义仅建基于信仰之操持,吾谓之真充实者。谁人于人生际遇世事浮沉外尚知语词之扣问,甚或将人世际遇浮沉仅仅视为语词生发之源者,吾谓之真幸福者,领受神的恩典。
33、如出满勤每月30元工钱,但他为了看书和尝试写作,每天只干半天,一月下来只能领到15元,这活儿他一干就是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