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眼近年来的伊拉克战争,我们可以明白,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自我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看待战争,研究战争,战争论精心研究了战争中的一切因素,分析对当今战争理论和实践有相当大的指导借鉴作用。
2、一九九一年的海湾战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伊拉克当时装备着先进的T72坦克还有先进的第三代战机米格但面对着多国部队的狂轰滥炸,手中的武器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这就不得不说这是人为的因素了。
3、第四条(4)用最高的精力来追随已获的成功。追击已败的敌人实为获致胜果的唯一手段。敌人溃败时,会选择逃亡,此时敌人的队形散乱,不能组织起有效的反抗,敌人的抵抗力变得很弱,而相比较下,胜利方的力量F则变得更强。
4、——我召开了400人的高级干部大会,学习了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什么叫领袖?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一丝丝微光,照亮前进的道路,引导大家走出黑暗。
5、职位越低,军官的人数就越多,因此无法使他们所有人都具备独立的见解与成熟的判断力。除了从勤务细则和经验中得到的一般见解之外,就不能强求他们再有其他的更高明的见解,因此我们就必须教给他们一些类似细则的方法,作为他们判断时的依据,防止他们超出常规地胡思乱想,因为在需要经验的领域里,胡思乱想是非常危险的。(悟理哥注:当年有个应届生加入华为就给任正非提意见,胡思乱想了啊)
6、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构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兵圣”,据说我们的伟大领袖老毛同志也极为重视这本书,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也借鉴了不少该书中的理论,当然老毛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结合中国的特点为我所用,呵呵不说了,有兴趣自我去看一下吧。
7、在以打败敌人为目的的前提下,消灭敌军才是最有效的行动,而夺取对方阵地不过是消灭敌军后的战果,没有消灭敌军就占领了敌人的阵地,只能被看作是迫不得已的下策。(悟理哥注:精辟!人比土地重要)
8、《战争论》分为八章:《论战争的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概论》《战斗》《军队》《防御》(草稿)《进攻》(草稿)。讨论很有逻辑,从抽象到具体,具有德国哲学思维的特点。《战争计划》是克劳塞维茨的最后一部作品,由他的妻子玛丽冯克劳塞维茨编辑。
9、克劳塞维茨出身一般,家里挺没钱的,12岁就当兵了,还是父亲托关系走后门让他进的。因为当兵相当于上班,不用家里解决口粮了。(战争论经典语录)。
10、《孙子兵法》共有13篇,分别是《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在各种注释中,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注释最为出色。
11、不可浪费时间,行动快速可获得先机。奇袭,为获致胜利的最强力因素。
12、一方面,进攻要适可而止,进攻者必须掌握时机,量力而行。另一方面,进攻要以保存防御能力为限。进攻者应在自己尚能组织有力的防御、而对手的反攻力量尚未形成时,立即转入防御,这是进攻的顶点。如果超越进攻的顶点,会招致敌人比自己力量更强大的反击;如果过早地停止进攻,则会减少应该取得的胜利。
13、即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这种“暴力行为”只是手段,永远不可能成为目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使敌方理解我方意图,向我方意志屈服,是“国家政策的其他手段的延续”……
14、很大程度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从诞生之初人类对食物和领地的争夺起,针对资源、财富、力量和声誉的斗争就从未停止。甚至,连文明和政治都起源于战争。为了打猎而形成部族,部族扩大演化成部落。而在其壮大的过程中,社会分工和劳动专门化渐渐出现,社会分层促使阶级的形成,文明与政治也产生了雏形。
15、恐惧来自于对身体的关注,勇气则是出于对精神生存的需要。
16、曾任德军参谋长的施利芬,在《战争论》第5版导言中写道,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学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看,都是有史以来有关战争的论述中最高超的见解。从根本上说,我们指挥官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完全渊源于《战争论》这部作品,通过它造就了整整一代杰出的军人。
17、既然战争无法避免,则战必有法。于是,每个时代都有出色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而如果要选出西方世界里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非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莫属。
18、按照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地形对军事行动发生的影响有三个方面:妨碍通行、妨碍观察和对火力的防护。他很详细地论述了在山地、江河、沼泽地、泛滥地、森林地、要塞、设防营垒等不同地形条件下如何进行进攻和防御。
19、本书尽量多地收录了克劳塞维茨独创的、不朽的思想,而原著里某些篇章基本遵循军官兵法手册的传统模式,独创性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数已经被克劳塞维茨之后的技术发展超越,故此从略。
20、克劳塞维茨在论述战争与政治之间的一致性时认为,政治是整体,战争是政治的一部分,部分是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的。他说:“战争只不过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而决不是什么独立的东西”。他又说:“必须把它(战争)看作是另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就是政治。
21、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22、他回国之后决心改组兵制,他回到母校当校长,以为可以大展宏图,连授课计划都写好了,结果他只能管管行政上的杂事,课程、专业领域的事校长不能干涉。因为普鲁士朝廷是比较主和的,他是铁杆的革命派、主战派,当年普鲁士不跟法国磕,他就主动到俄国军队去效力,从此普鲁士王廷不喜欢他。
23、作为孙子的信徒,利德尔.哈特在他的“间接路线”战略中,深入的发展了《孙子兵法》中的“以正合以奇胜”、“以迂为直”等概念,强调的是采用多种手段与敌展开全面斗争,避实击虚,采用调动敌人的方式,在敌人的薄弱点投入决定性的战略资源,从而颠覆战略平衡。
24、我们来分析为什么作者会以拿破仑战争为主要事实依据来写本书。“最高大的小巨人”拿破仑是在历史上、军事上都提到非常多的伟大人物,他是法国历史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领袖。拿破仑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不仅在短时间内统一法国,平息了内战,其征战脚步还遍布整个欧洲,直逼现在的俄罗斯版图。狂热的作战欲望使拿破仑成功赢得两次“反法联盟”的军事打击。然而百密终有一疏,自“滑铁卢”惨败后,拿破仑再难东山再起。就作者选择拿破仑作为其论述的主要史实,笔者谈几个拙见:拿破仑无可披靡的军事才华,作者在本书文字的描述了或多或少的给我们透露了其对拿破仑的崇拜。这样一个热爱军事的人在面对优秀军事人才的时候,他的内心不免翻起崇拜,当你“爱上”你的写作对象时,你就能更好地在书中把对他的想象加以利用。
25、在《战争和战略问题》这篇战争论中,他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清晰地告诉人们我们共产d人的态度:“帝国主义时代的阶级斗争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只有用枪杆子的力量才能战胜武装的资产阶级和地主。
26、如果我们发现文明民族不杀俘虏;不破坏城市和乡村,那是因为他们在战争中更多地应用了智力,学会了比这种粗暴地发泄本能更有效地使用暴力的方法。----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经典语录恐惧来自于对身体的关注,勇气则是出于对精神生存的需求。
27、如果我们发现文明民族不杀俘虏;不破坏城市和乡村,那是因为他们在战争中更多地应用了智力,学会了比这种粗暴地发泄本能更有效地使用暴力的方法。
28、《战争论》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创作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首次出版于1832年。
29、不造成破坏又使对立方臣服的意志并不能冠冕堂皇的称之为战争的艺术,这也并不是军事艺术真正的发展方向。纵使此论观之甚美,但其实质是必须克服的错误思想,不能犹豫厌恶残暴这个要素就忽略其艺术本性,客观存在之物,我们需要正视。
30、敌人抵抗力=抵抗手段*意志力。(悟理哥注:战力等于物质与精神之乘积)
31、其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定性,并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由于偶然性的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不符的情况,它直接影响到作战计划的实施。
32、不管是古代的战争还是现代的战争,武器重要,但人的因素更为重要。
33、所以我感觉学东西既着急又不着急,着急是意识到随时可能会有考验的机会,不着急是要等精神、实践中“起反应”,这不是一蹴而就,看几眼书或者搜索引擎条目的事情。就跟现在火热的“认知升级”,本质上还是就是“学习”的同义词,要从基础出发。
34、战场,总是能让一切感情最大化的地方。硝烟弥漫的瓦砾堆下埋着不计其数的尸体和奄奄一息的人,恐惧和不安充斥着每一个日子,而情感总要有所依附,才不至于在过度的不安中昏厥过去。而克劳塞维茨的依附便是那个叫玛丽?冯?布吕尔的姑娘。
35、李德哈特说:“最普通的错误是:使你的对手,有自由和时间来集中他的兵力,而用以对抗你的集中兵力”。行动快速相对的增加了力量的作用时间t,成果MV便会增大。奇袭就是指改变力量的方向α,由于敌人在此方向上没有准备,所以取得的成果也会增加。
36、《战争论》在我国的影响非常大,与毛泽东同志的重视分不开,主席非常欣赏克氏“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观点。建国后曾指示军队有关部门原原本本翻译出版该书。当然,让克氏和主席想不到的是,英国著名战史专家约翰·基根的《战争史》批评的就是克氏“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观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火了《战争论》。
37、正因为此,利德尔.哈特认为,并没有一种终极的或者能抽象描绘一切战争模式和行为的“绝对战争”的存在,这种存在是不存在的。
38、了解所有细节对统帅来说不仅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人的智力来源于他所接受的知识与思想,有些大问题的知识与思想可以成就人才,但是有些细枝末节问题的知识与思想,假如不视为与自己无关的东西而接受的话,就只能使人局限自己的才能。(悟理哥注:老板要抓大放小)
39、就近代战争而言,我在此举三个国家做一比较:中国、美国和苏联。
40、克劳塞维茨将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比例等作为物质要素。克劳塞维茨将物质要素仅局限于军队本身,同时兼顾了一些军事后勤问题,但他忽略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问题。可以推想,他在书中的一个重大的漏洞(即忽视了战争准备的问题)和他这个思维盲区是有关联的。
41、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42、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出自毛泽东选集
43、现代会战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生力军来补救会战过程中的一切不幸与损失。因此,决定胜负的主要根据,往往是双方留下的预备队的对比。
44、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明白。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孟子》
46、恐惧来自于对身体的关注,勇气则是出于对精神生存的需求。
47、1812年的俄国战争(拿破仑进攻俄国)告诉我们,一是要征服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是很困难的,二是会战的失利、首都的沦陷和局部地区的失守,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三是当敌人的进攻力量消耗殆尽时,原本防御的一方转守为攻就是最强大的。(悟理哥注:所以即使乌克兰基辅失守也不注定结局)
48、决定科技的是教育,教育出足够多的科学家,工程师,研发人员,技术工,运维人员等体系。
49、在以前的军事理论书中,它都是在教会我们如果去打仗,怎么才可以打胜仗,可以说是在一直重复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只是把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战争用理论的方法去解释。但是在《战争论》中好像并没有这些,它只是在讲诉战争的性质、本质以及原理等战争内容。但我们要知道往往能够成为经典的东西,都只是远超本时代的理解,在当时并没有多少人能够想到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战争能够带来什么之类的问题。所以在当时并没有多少人认可这本书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如今它能够成为经典,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时间和机遇。因为在其后者中也不乏诞生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50、年初买的书,现在一年过去了三分之二了,我读过的部分可以忽略。因为虽然翻过一大半的页数,但眼看了,心没看。
51、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所应打的战争种类、所应采取的战争形式和所应达到的战争热度。
52、提出了战略和战术的划分。虽然现在有很多关于战略和战术的划分标准,但是克劳塞维茨的划分方法也还是比较独特的。他指出:战术就是如何战斗,而战略就是如何运用战斗。
53、三:《战争论》中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胜作用。
54、假使政策是强大的,则战争也将如此,而这也就可能会使战争达到其绝对形式。
55、《战争论》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创作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首次出版于1832年。
56、克劳塞维茨认为,数量上的优势不论在战术上还是战略上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因此,在决定性的战斗中尽可能多地集中兵力这个原则,在现在必须提到比过去更高的地位。尤其是交战双方在科学水平、武器装备和训练等方面越是处于均势,兵力的对比就越起决定性的作用。
57、我们再重复一下我们的论点: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克劳塞维茨
58、在二战中的苏德战场,苏联依靠大兵团、大纵深突击作战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59、阐述了战争的性质有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对民众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等理论。
60、此书资料太多(有77万字),并且都是理论性言论,我承认自我并未完全消化,这套书和《国富论》一样,等过几年后,我必须会重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