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以为,北大之所以称为北大,是因为它的“情”,对他人的情、对社会的情、对人类的情和对大自然的情;同时也因为它的“感”,对国家、民族、社会以至人类进步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我还以为,北大之所以成为北大,是因为北大的先辈们对上述这种“情”和“感”的执着和付出。
2、I.Daubechies,TenLecturesonWavelets,CBMS-NSF,61,SIAMPubl.,19
3、在科研中想出了一个好的主意,一定不要沾沾自喜。这个世界太大了,凡是自己能想到的,十有八九别人也想到了。正因为这样,原创性成果才显得珍贵。
4、做学问,切忌“打游击”,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断地跟着风向转,捕捉热点,抢占“山头”,这往往导致“假、大、空、繁、浅”成果的问世。造成“游击”习气的原因,与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和评价标准有关,“唯上”、“唯风”、“唯众”、“唯钱”。
5、重返工厂后,他一边劳动,一边在技校学习。伤病之身,经不起过度的辛劳,健康状况越来越糟,他被送进疗养院进行泥疗。病情稍有好转,又返回基辅,并和许多共青团员一起,在没膝深、刺骨冷的河水中抢救木材。他再次病倒了。十八岁时,医疗鉴定委员会为他签发了一等残废证明!
6、第一段录音是电视剧《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的片头的朗诵的这句名言
7、30年代前后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随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翻译文学进入新的阶段,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和各国的进步、革命文学大量地被介绍进来。鲁迅在当时直到1936年逝世为止,始终是翻译界的主将。在国民d反动派所进行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的情况下,他为了建立中国的革命文艺理论,主编了《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在1929年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和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等书。他认为当时应以介绍“战斗的作品”最为重要,他在1930年翻译了法捷耶夫的《毁灭》,出资编印了曹靖华翻译的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他主编介绍苏联文学作品的《现代文艺丛书》,还先后主编了《莽原》、《奔流》、《朝花》、《萌芽月刊》、《译文》等文艺刊物,培养了柔石、白莽、孙用等新生的翻译力量。他在1935年还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译作果戈理的《死魂灵》。这时瞿秋白正在上海秘密隐居,他从俄文翻译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文和高尔基的政论集与小说集,后经鲁迅在1936年汇编为《海上述林》出版,他翻译的普希金的名诗《茨岗》和高尔基的革命颂歌《海燕》,也都成于此时。
8、解放思想。中国近百年先效法欧美,后效法苏联,发现任何一个现成发展模式都不能完全适合我国国情。各国现成发展模式、政治体制的教条束缚我们的思维。解放思想是学术创新的必要前提,真理的检验只能通过实践。
9、法文版,茨·托多罗夫编译:《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
10、1951年召开过第一次全国翻译工作会议,出版了《翻译通报》。1954年中国作家协会又召开了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郭沫若、茅盾、周扬等人都在大会上指出了大力开展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重要性。这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出版社经过公私合营成立了国家的文学出版社,提出了翻译出版外国文学的宏伟计划。《译文》杂志在1953年复刊,从1959年起改名《世界文学》,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和团结外国文学翻译工作者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11、“死神已经走到我的面前,可是我还是没有向他屈服。”
1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历经数载,北大d委宣传部遍访北大名师,请他们与同学们分享影响自己人生的书单和自己在学问路上的治学感言。今天让我们继续聆听师者的叮咛吧。
13、张昀:《生物进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4、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不过他的出生地却在乌克兰。父亲是酿酒厂的制曲工人,也曾在外村或城里打零工.还当过五年邮差。他到过彼得堡,服过兵役,接触过进步的大学生,知道一些革命者与沙皇作斗争的故事。母亲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去给人家干活,放鹅、种菜、照看孩子。他们婚后生下六个儿女,夭折了两个。奥斯特洛夫斯基最小,上面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母亲除了做家务带孩子,还替人家做针线,当女佣。他十岁那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全家为逃避战火,辗转到达舍佩托夫卡定居。这时,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15、早先是很讨厌这本“名著”的。无趣,政治,说教,最要命的是还强迫中学生看,还要考试——再好的书,再美好的事情,一要考试,立刻面目可憎了,何况读《钢铁》还算不得一件美好的事。译本很多,从1933年到1997年,不下十种。越译越长,直达44万字——除了水浒和西游(这俩是古典小说中的精品,不能嫌长呲牙),十二部要考的名著里就它最长。我是不主张初二的小朋友们读全译本的,太累了,还容易读懵。尤其是本来对阅读就没什么大兴趣的小伙伴们来说,要他读完这44万,堪比受刑。
16、但是,拥有献身精神、拥有钢铁意志、拥有坚定信仰的,不惟有保尔;领会这种精神的文学载体,也不惟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否适合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去,我认为要考虑这几个问题:
17、人们如饥似渴地听着那些新名词:自由、平等、博爱。
18、“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19、大家可以用两周时间完成整本书的泛读和浏览,坚持每天读一到二章,每读完一章做一张读书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或兴趣自行安排阅读进度,只要保持阅读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即可。
20、论人物:《钢铁》也算是煌煌巨著了,人物众多。这么多出场人物,绝大多数还是个性分明的,人物的去向也基本交代清楚了。连瓦西里神甫、饭堂女工伏茹霞等都被照顾到了,都有个前后的照应。朱赫来作为男二号,还是单薄了一些,阿尔焦姆都写得比他要丰富一些。这里不满意。
21、“好,那么就把枪分发下去吧。”布加尔科夫同意了。
22、“专”——专心专一。学习要专心,治学也要专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专一是指做学问,要确定一个方向或一个领域,不能朝秦暮楚。这就是所谓的学有专攻。
23、我,作为北大人,对此感到光荣和骄傲,也以此作为鞭策,争取能够做到上不愧对前辈北大人,下不愧对后代北大人。
24、我们的学术研究就是从事教学活动、壮大学术队伍、开展学术交流、从事工程实践。从事教学活动,是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再学习,审视从事的科研工作,把科研成果作为应用示例,用到教学中来基础阐述理论的。壮大学术队伍,一个研究方向需要有一个集体来做,要各有所长、有不同的观点,取长补短,培养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形成竞争力和学术特色。开展学术交流,首先是队伍内部,更重要的是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要关注研究机构、产业界、运营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关注点。从事工程实践,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得研究成果最终发挥作用。它扩大了视野,重新考察检验研究成果,调整研究内容和方向。
25、坚持严谨治学的态度,注意微观与宏观研究的结合,既重视文本的细读,打好深厚扎实的功底,也强调对当时社会政治、宗教、哲学、伦理、文化艺术和文学潮流等有关知识的掌握。关注国际前沿课题,追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尽力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从新的视角提出独立见解,以期推陈出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26、外语是一门需要反复实践的科目。起初,我的成功得益于大量阅读英语读物,从易到难,以便获取语感。然后自己梳理和总结语法。但是我的英文真正变得地道和熟练是在当了教员之后。当时的西语系实行由老先生把着手教我们如何备课,上课,出题和编写练习。在周珊凤等一流的英语专家的传帮带过程里,我不但学会了几乎所有教外语的本领,而且锤炼了我自身的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老先生们以自己求实求真,谦虚好学的榜样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形成了我们系的学风。而这样的学风又变成了我们成功的保障。回想自己走过的半个世纪,我感到无比的幸运,因为我有北大这样宽松的人文环境养育我,还有一大批优秀的前辈引路和指点,让我在治学中少走了弯路。后面提到的这些因素才是我学业有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27、利己的人最先灭亡。他自己活着,并且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的这个“我”被损坏了,那他就无法生存了。
28、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9、重读了一遍,平心而论,除了政治输出这一点仍然太让人讨厌之外,本书还是有许多有意思的地方的。
30、我来北大已有四十年,五年学习,三十五年教学科研。人生苦短,学海无涯。人生毁誉交加,难以评说;学海所得,却是自己的。除了做人、教学、科研之外,还积累了一点心得体会,这就是“专”、“博”、“勤”、“恒”、“淡”、“动”。
31、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32、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33、奥斯特洛夫斯基十一岁就进当地的火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十四岁进发电厂,给司炉工、电工打下手,也干过锯木柴、卸煤等杂活。他从小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渴望念书,但只断断续续地上过几年学。在学校里,他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十分活跃,是老师的好助手。他试写过童话、短篇小说和诗歌,在学生自编手写的“杂志”《青春的色彩》上发表过习作。他还喜欢演话剧,最爱登台扮演具有英雄气概的角色。他几度辍学,大都是由于贫穷,有一次则是因为触犯了教神学课的神父。于是,这孩子想尽办法借书,甚至把午饭让给报贩吃,换取报刊来看。他在十二岁时就读过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牛虹》,从此,牛虹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坎里。
34、随着专业化思想的深入人心,治学者必须接受“系统训练”,这已经成为共识,而且正在迅速落实。我担心的是,“专业主义”一旦成为塑造我们思想行为的主要力量,会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不合规矩的“奇思妙想”造成极大的压抑。越来越精细的学科分野、越来越严格的操作规则、越来越艰涩的学术语言,在推进具体的学术命题的同时,会逐渐剥离研究者与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对于人文学来说,这个代价并非微不足道。既投身“专业化”大潮,又对“正统派”之得失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以为是必要的。
35、任何学问都是取之自然,对自然现象的分析、归纳、提炼。我们搞科学研究更应当取之于朴素的自然,还之于自然,创造一个高层次的自然化社会。
36、论精神:这个应该是最有价值的地方。作者的精神、保尔的精神应该作为一笔遗产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