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尼采的作品多半并没有对读者的智力与学识提出苛刻的要求。这些观点显得清晰而又直接,目标重大而又显著,语言即便激烈却也明白易懂。一些读者受引导后欣然相信,哲学是困难的,但由于尼采的易于理解,他们却发现要么是哲学比他们原本设想的更加容易,要么就是他们自己比他们所认为的要更加聪明。或许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哲学家才不情愿将尼采算作他们之中的一员。这些哲学家到处提及的是一些更加阴暗且更加令人困惑的学说:永恒复归的学说、热爱命运(AmorFati)的学说、超人的学说、强力意志、阿波罗艺术与狄奥尼索斯艺术。(尼采虚无主义名言)。
2、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 《尼采遗稿选》
3、这些曾是我的梯级,我拾级而上,——为此,我必须穿过它们。而它们却觉得,我想停留在它们上面,止步不前……
4、耶稣之死这一重大事件的意义同样如此。耶稣在临死前对与他钉在一起的十字架上的强盗说:不要抵抗,宽恕他人,应该为迫害和杀死我们的人祈祷,这样你就拥有了灵魂的安宁,你就升上了天堂。耶稣的本意是以自己之死为世人树立一个抛弃一切怨恨的榜样,他以自己的死亡的实践检验自己的学说。这在那些相信一切皆有理性和意义的门徒那里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认为那是谋杀,因而心中充满复仇情绪。还有审判和对弥赛亚的期待(这一切恰好是他们的创始人所反对的)同样虚无。在理性上陷于绝境的门徒甚至对耶稣之死作出如下的回答:“上帝让他的爱子做了牺牲品,为的是宽恕人类的罪恶。”使徒保罗甚至继续推理:“如果基督没有从死人堆中复活,那么我们的信仰就是虚妄的。”这样,关于“审判与再次降临”的学说、关于“死作为祭品”的学说、关于“复活”的学说、关于“个人不朽”的学说等等一套价值虚无的学说在耶稣死后建立起来了。耶稣的“继承人”用他们的理性之网编造出的这些教义远离了原始基督教的实践和内心体验,成为没有意义的杜撰。
5、通过最严格的理性考察,尼采否定了传统科学理性文明所赖以存在的核心概念:客观性、真理、自在等。鼓吹直觉主义的尼采并不排斥科学的态度。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尼采的逻辑推理中,直觉的启示如亮光不断闪现,如同夜行者的手电筒。这是一种神奇的文字,让我们朦朦胧胧地看到原始的智慧。正是通过这些最本能的智慧,尼采揭示了真理、自在、客观性等人类原本以为不言自明的哲学话语的虚无。
6、(16)18年以来]即自从1871年帝国成立以来。——编注
7、年轻时,尼釆狂热迷恋上了现实主义哲学家叔本华,产生了生命本无意义的思想。但他很快摆脱了叔本华并超越了他的悲观主义,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
8、尼采在1889年陷入疯狂,自此以后他就没有撰写任何东西;在其肉体之意义上的死亡之前的暮年,他在余下的十一年时间里过的是一种沉默的生活。但是,他死后出版的作品(即《遗稿》)那绝对庞杂的规模,以及除了最为外在的形式之外,他似乎完全没有能力将任何形式施加于他的这部作品之上,这就几乎可以确保,即便尼采仍然心智健全,他也不会对这部作品进行整合性的系统化。《遗稿》的渊博内容以及已出版作品的规模,确保了他不会对其他的某些作品进行整合性的系统化。
9、真正的上帝肯定不是人,上帝不会以人的状态存在。否则,他就不是万能的上帝。也就是说,上帝是超人类,万能的,如果上帝死了,那么这个世界早就不会存在了。所以,上帝不会死,他也不会死。
10、「主题」B01丨思想图谱: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
11、与此相呼应,尼采的精神之路也是以崇拜所有过去遗留给当代的文化财富开始的。“第一步:比所有人都更努力地崇拜、服从和学习,把所有值得崇拜的东西汇集起来,并让它们相互排斥。肩负所有的重担。”出于这个动机,尼采极力为艺术,特别是造型艺术和音乐辩护。受叔本华的影响,尼采认为艺术是善良有益的幻想,是凌驾于深渊之上的游戏。现实在其内部则是四分五裂的深渊。尼采在第一阶段就知道了这一点。譬如尼采认为,希腊文化并不像温克尔曼所理解的那样,是什么“高贵的单纯和肃穆的伟大”。他认为,希腊文化产生于已经动摇的大地之上。阿波罗所象征的秩序、完整、比例、协调总是和狄奥尼索斯代表的毁灭与疯狂处于不断的斗争之中,但同时又和具有创造性的伟大力量相互联系。希腊文化中最杰出的成就,悲剧,正是从这二者之中产生出来的。
12、尼采称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思想”。首先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不是时间循环(可以参看《查说》查与侏儒对话那一节),是一种生成(非表象的),并且永恒轮回的每一时刻都是同一的(世界的总价值不可贬值)。
13、(7)参看《瞧,这个人》,“我为什么如此智慧”第2节。——编注
14、这完全是站在男人立场上的真理。至于为什么是男人立场上的真理,你做过男人的话大致是懂的,是的,你懂的!但是需要(必须需要)站在女人立场上对男人说一句真理的话,这句话需要女人们说出来,要相信会有的!欢迎此类留言~
15、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6、我不相信任何体系的构造者,因而回避他们。求体系的意志意味着缺乏诚实。
17、人们同样会注意到,杀人并非从尼采拒绝偶像,而是从他狂热地赞同偶像而找到其合理性。这正是尼采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对一切说是,便意味着对杀人说是。同意杀人,其方式有两种。奴隶若对一切说是,便是对主人的存在与他自己的痛苦说是。耶稣即教导人不抵抗。主人若对一切说是,便是在对奴隶制与他人的痛苦说是,这就是暴君与颂扬杀人。“你相信神圣而不可摧毁的法则,你生活在一个具有永久说谎与永久杀人的性质的社会中,却不会说谎,不会杀人,相信这样一条神圣而不可摧毁的法则,这不是可笑的吗?”的确,形而上的反抗最初的行动仅仅是抗议社会存在的谎言与罪恶。尼采的“是”将最初的“不”丢在脑后,否认了反抗本身,同时否认了否定世界现状的道德。尼采真心诚意地呼唤一个具有基督灵魂的恺撒。这就是在思想上对奴隶与主人同时说是。但对双方说是,其实便是使更有力的一方即主人神圣化。恺撒最终必然会放弃思想主宰而选择统治现实。尼采身为一个忠于其方法的好教师在问自己:“该如何利用罪恶?”恺撒的回答是:使罪恶成倍增加。尼采关于人类的不幸写道:“人类若怀有宏大的目的,则会使用其他措施,不把罪恶认为是罪恶,而使用最可怕的方法。”他于1900年去世,就在这种意图即将死亡的这个世纪边缘。他在神智清楚时徒然地呼喊:“谈论种种不道德的行为是容易的,但人们有力量承受它们吗?比如说,我不能容忍自己食言与杀人,我已经心灰意冷,差不多好久了,但我会为此而死去的,这就是我的命运。”从对人类的全部经验予以赞同以来,其他人随之而来,他们远远没有心灰意冷,而是在谎言与杀人中强大了起来。尼采的责任是,出于方法方面高级的理由,使这种蒙受耻辱的权利成为合法的,哪怕是刹那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说过,将这种权利给予世人时,肯定会看到他们朝它冲去。然而尼采并非自愿的责任却走得更远。
18、(5)参看科利版第13卷,11[296],摘自《龚古尔兄弟日记》,第一卷,第292页。——编注
19、上帝是怎么死的?尼采认为上帝是自然死亡和被谋杀而死。
20、基督教对其主人的启示有什么深深的歪曲?首先是审判的想法,它与基督的教诲是毫不相干的。另外还有惩罚与奖赏相互关联的概念。从此时起,自然成了虚构之物,而且是有意义的虚构之物,人类全体性的想法随即产生。从好消息到最后的审判,人类的任务仅仅是使自己符合于以前写的一个故事中的道德目的。惟一的区别仅仅在于结尾时人物分为好人与坏人。基督的惟一看法是本性的罪恶没什么要紧,而历史上的基督教却使整个本性成为罪恶的源泉。“基督否定了什么?所有目前冠以基督教的一切。”基督教认为要与虚无主义斗争,因为它指引世界,而基督教自身便是虚无主义的,因为它把一种想像的意义强加于生命,而阻止发现生命的真正意义。“一切教会皆是在那位作为神的人的坟墓上滚动的石头,竭力阻止他复活。”尼采荒诞的而又能说明问题的结论是上帝由于基督教的存在而死亡,因为基督教使神圣的东西世俗化,此处指的是历史上的基督教及“其可鄙的深深的表里不一”。
21、在这个摆脱了上帝与道德偶像的世界,人现在是孤独的,而且没有了主人。除了尼采,无人相信这样的自由是轻而易举的,他正是在这方面有别于浪漫主义者。这种解放使他置身于一些人的行列,他自己说这些人尝受了新的苦恼和新的幸福。但开始时,只有苦恼在呼喊:“唉,让我发疯吧……除非超越法则之上,我是被天主弃绝的人们中间最受排斥的人。”对于不能超越法则的人来说,他必须找到另一种法则,否则只能精神错乱。自从人不信仰上帝,也不相信生命不死,他便对“活着的一切负责,对生自于痛苦并注定要为生命而痛苦的一切负责”。要从他那里,而且只从他那里找到秩序和法则。于是开始了被天主弃绝的人们的时代,他们开始精疲力竭地寻求这样做的理由,漫无目的地怀旧,心中思索着一个问题,一个最痛苦而令人心碎的问题:“我在哪里会感到自己是在家中?”
22、鉴于读者对这一观念理解的困难,加上尼采善又善于用晓畅的科学性的语言来解说他的直觉的哲学观念,因而尼采又用了大量的笔记对这一观念加以解说。他的出发点是我们的经验世界(我们的认识最易从经验出发去猜测对象),最终通过对经验的种种否定而来暗示出他的表达对象。尼采首先将意志与意欲分开。 我们一般认为,“我”有了什么愿望和设想(意欲),这会导致一个行动,前者是因后者为果。“否!”尼采在此一刀砍断我们的思维。他说,这只是一种现象,意欲本身并不导致行动,后来的行动也与意欲没有丝毫关系。意欲和行动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它们的产生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即是在意欲和行动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意志——那种世界最内在的冲动。假如没有意志冲动,无论我们的想法多么坚决,都不会导致一个行动;而且,如果没有意志冲动,意欲首先就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此联想到叔本华说过的一个例子:我们扔石块并不是我们的‘扔’这个动作使石子飞起来。假如石子没有‘飞’的意志,无论我们用多大的力也不能使石子飞。没有原因,没有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我们追加上去的。原因和结果只是浮在意志之流水上的木块。
23、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尤其与人交往时,即便看透了对方的某种行为或者想法的动机,也需装出一副迟钝的样子。此乃社交之诀窍,亦是对人的怜恤。
24、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尼采诗集》
25、四年之后(1886年),尼采给原为4卷的《快乐的科学》增补了第5卷。第5卷的标题为“我们无畏者”。该卷的第1节(第343个格言)有“喜悦的含意”的题目。这一段的开头写道:“最近发生的最伟大的事件——‘上帝死了’,对于基督教上帝的信仰成为不可信的了——已经开始把它最初的阴影投在欧洲大地上。”
26、马克思列宁主义利用对尼采某些品德的无知,真正承担起了尼采的意志。这位伟大的反叛者于是亲手建立必然性的无情统治,将自己封闭其中。他逃出上帝的监牢之后,首先所念及的是建立历史与理性的监牢,从而完成了对虚无主义的乔装打扮与认可,而尼采则声称战胜了虚无主义。
27、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28、克尔凯郭尔生活在19世纪上半叶,当时主流的哲学是黑格尔的哲学,而黑格尔的哲学就是典型的理性主义、客观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形而上学,认为存在一种所有人都通用的人生意义解决方案。
29、博士学位还没念完,尼采就被聘为巴塞尔大学教授,当时他才25岁。在那儿,他的讲座很受欢迎,影响远远超出了大学的围墙。在此期间,他和瓦格纳(R.Wagner)的友谊达到了顶峰,当然尼采后来和他闹翻了。尽管如此春风得意,尼采还是怀疑自己能否成为“真正的语言学家”。另外,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悲剧的诞生》也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承认。人们要么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本书,要么便是激烈的反对。十年后,他终于放弃了教授职位,原因不光是头痛和眼疾的折磨。更重要的是他心情恶劣,抑郁寡欢,不能和同事相处,对在大学里教书和研究的意义也感到怀疑。
30、(22)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Flaubert,1821-1880年):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现代主义“鼻祖”,代表作包括《包法利夫人》、《萨朗波》和《情感教育》等。——译注
31、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奇怪,人们都说是尼采杀死了上帝。真是他?其实,他没有那么大本事,是因为他写了不少文章来论证上帝已经死亡,他在《快乐的科学》里,第一次提出了“上帝死了”这一震惊论断。因此,大家才说是他杀死了上帝,也就背上了“谋杀上帝的人”名声。
32、什么是意识的功利性?那即是所谓的幸福主义,它决定了意识活动。因而一切冲动都只有在有利于幸福这个原则下才能进行,冲动的力量只是来源于意识的目的自身,绝不可能是外在于意识的任何事物,比如真理。“一切冲动都与快乐和痛苦有关,对于真理的冲动是不可能的”。“纯粹真理本身仍然是没有基础的,所谓指向它的冲动只不过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幸福主义冲动”。“只有真理信仰冲动,纯粹知识没有冲动。”“如果没有真理,那将更好些”。在这些看似过激的语言中包含了透彻的论述。尼采还深入考察了“认识”的心理学原理。一切认识都是根据某个标准进行度量的过程,这个标准最初是意识本身,后来,已经被认识的事物成了认识其他事物的标准。认识的标准或远或近都来源于意识本身。“事物究竟是什么?我们只能根据它旁边的判断主体来确定”。人们希望认识物自体,但只能认识他所认识的这个世界,因为“绝对的无条件的认识就是没有认识的认识。”“不可界定的绝对事态”。自在的世界在哪里呢?上帝在哪里呢?那么,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客体和主体之间根本不存在是什么因果关系、正确与否和表达问题。“我们无法象事物所是那样思想事物,因为我们根本不能思想它们”。这里只存在一种“美学关系——启发性的转移、向一种陌生语言的断断续续的翻译,事实本身并不‘显现’于经验领域。”我们在这儿仿佛看到了尼采艺术形而上学的科学原理。
33、所以在叔本华看来,虚无主义的病因就在于屈从于求生意志,在欲望的苦海里不断地煎熬着。
34、“德国精神”,18年以来这是一个用词上的矛盾(contradictioinadjecto)。
35、只有在坐着的时候,(21)人们才能思考和写作(onnepeutpenseretécrirequ’assis)(G·福搂拜(22)语)。——这样,我就找到了你,虚无主义者!这种久坐恰恰是反对神圣精神的罪恶。只有散步时的思想才有价值。
36、上帝死了,尼采杀死了这个上帝。这个上帝是人们心中的上帝, 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真的存在的上帝。 人们自己创造出上帝,却又被上帝束缚 。如果要挣脱上帝的束缚,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杀死上帝才可以。所以尼采杀死上帝,目的就是要人们建立一种新的信念 ,目前人们陷入了空虚,绝望,就只能等待有超人来解救人类自己。
37、心满意足甚至会使人免于感冒。可曾有一个自知穿戴整齐的女人感冒过?——我假定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她几乎一丝不挂。
38、(8)哲学家的]笔记本MpXVI4:卡莱尔的。——编注
39、这样,我们所认识到的事物的标准完全取决于意识的功利性,“事物本来就具有某种性质,这是教条主义的观点。”当我们在说事物的性质时,我们说的实际是我们意识本身的活动,进而推之规律,那也是出于人类虚荣心的想象,因为规律,“最终都是与我们带给事物的那些性质相吻合的”。没有客观规律,“自然规律:仅仅是彼此之间和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已。人是事物固定不变的尺度”。“自然只会被理解成最高程度的主观创造性”。“说穿了,任何自然规律其实都只是一堆拟人关系。”在尼采看来,不以自我意志为转移的“真理”,恰好是人类意志的结果。
40、我们走得太快,是该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了。
41、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42、上帝自然死亡。尼采说世界上的一切神都是由人创造的,既然人都会死,那作为人类精神寄托的上帝也一样会死。上帝死了,上帝是自然死亡。
43、我们(24)非道德主义者是否给美德造成了伤害?——与无政府主义者给王公贵族造成的伤害一样少。只有在后者被击中之后,他们才能重新稳固地坐在自己的王位之上。道德:人们必须向道德开火。(25)
44、作者介绍: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Heidegger,公元1889年9月26日—公元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45、Faith: not wanting to know what the truth is. 信仰就是不想知道真相是什么。
46、至于上帝究竟是死怎么死的,尼采早就有了判断,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就说过,上帝死了,一是因为上帝对人类的同情和怜悯太痛苦死亡;二是因为上帝对人类过于了解而死亡。
47、关键词:尼采;虚无主义;基督教文明;科学理性文明;权力意志
48、追求理性主义、客观主义和整体主义的西方形而上学,导致了对真实的个体化的生存的遗忘,从而导致了虚无主义。
49、说到这里,疯子静下来,举目望望四周的听众,听众也寂然无声并惊讶地看着他。最后,他将提灯掷在地上,而使灯破火熄。“我来得太早了,”他接着说,“我来得不是时候,这件惊人的大事尚未传到人们的耳朵里,雷电需要时间,星光需要时间,大事也需要时间,即使在人们耳闻目睹之后亦然,而这件大事比最远的星辰距离人们还要更为遥远——虽然他们已经做了这件事!”
50、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i4y1y77n/?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614ee7d4070c22741fea5a7e7d200b65
51、哲学使理想世俗化。然而暴君来了,他们很快使哲学世俗化,而正是哲学给予了他们这种权利。尼采谈到黑格尔时,已经推测到这种奴役哲学的趋势。他认为,黑格尔的独特之处就是发明了一种泛神论,恶、错误、痛苦再不能用做反对神的论据。“然而国家与所建立的权力,立即便利用这一宏伟的创造”。而他自己曾想像出一种体系,罪恶不能再作为反对任何东西的论据,惟一的价值即在于人的神圣性。这一宏伟的创造要求得到运用。在这方面,国家社会主义不过是虚无主义暂时的继承者与激进而惊人的结果。有些人有逻辑头脑,雄心勃勃,以马克思修正尼采,决定只对历史说是,而不再对全部创造说是。尼采令其拜倒在宇宙面前的反抗从此时起拜倒在历史前面。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尼采至少在他的超人理论中以及他之前的马克思在其无产阶级社会的理论中,都以“未来”代替了彼世。在这一点上,尼采背弃了古希腊人与耶稣的教导,认为他们是以“立即”代替彼世。
52、正是以这样一种颇具挑衅性的方式,尼采大胆阐释自己的道德观点。可是,如果我们以一种对待道德哲学著作的方式来审视《论道德的谱系》,那么其中充斥的无非是尼采对贵族道德的向往和对奴隶道德的痛斥,这终归是尼采的“一家之言”。那么尼采对道德成见起源的考察工作以及相关道德批判观点的重要性何在?为澄清这一问题,笔者将在梳理《论道德的谱系》重要章节的基础上,结合尼采的相关作品以及后世重要哲学家对尼采进行的读解,并力图得出如下结论:尼采所谓的对道德起源的考察工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批判工作,其中实际暗藏着尼采尝试重新决断欧洲虚无主义的政治哲学野心,而这一点是尼采思想中一以贯之的。所以,尼采的道德批判始终是与虚无主义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53、第应该打碎对真理的信仰。这个时代认为自己占有了真理,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感到自豪。但是尼采却发现,时代的这种意识已经丧失了基础。现在的人已没有能力掌握所谓绝对的真理。唯老实可靠的认识是:“每种信仰、每个自以为认识了真理的观点必然是错误的。”虚无主义首先意味着,真理已经破灭。
54、尼采认为,那些今人认为高尚正派的价值实际上有着肮脏粗鄙的起源。
55、当然,始终有可能存在其他理论,它们不相容于这个理论,却完全相容于所有似乎支持我的理论的相同事实。接下来,我的理论将被证明为仅仅是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倘若有人展示了另一个这样的体系,它与我认为我已经发现的体系拥有同样的融贯性,那么,我也会感到十分欣喜。因为这将默认尼采的哲学是系统性的(无论我们将哪个体系归于尼采),由此表明的立场将反对人们将尼采理解为某种更加天真率直与非理性的另类思想家的主张。
56、毫不奇怪,对于尼采的哲学来说,并没有类似观念论、实在论乃至存在主义这样现成的名称。尼采有时在言谈中将他的哲学称为虚无主义(Nihilism),鉴于我对尼采的论著、风格与思想所谈及的内容,这个看起来十分合适的称号所暗示的是否定性与空虚。尽管如此,倘若我们多少希望能理解尼采,我们必须让他的虚无主义摆脱这两种暗示,并逐渐将之视为一种积极的并究其根本而言是可敬的哲学教诲。
57、至此,我们可以归纳虚无主义在尼采那儿的种种含义,这一含义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58、通过这样重重剥离,尼采向我们暗示了他的权力意志观念,那种支配世界、使得这个生生不息的世界成为可能而本身又无形无象的神秘怪物。尼采担心的是,世人可能会将他的这一观念理解为某种可以把握的形态,甚至发展成某种伦理学。因他反复告戒世人,权力意志没有任何形态,他的意志只是“无”:“根本就不存在意志,既没有自由意志,也没有非自由意志。”“我们认为,意志只是一种假设。意志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不真实的。”意志即虚无。
59、二是提出“超人”观点和等级制度。尼采认为“超人是大地的意义”,是超越弱者,征服了他人的人。他还把人分成“上等人”和“下等人”二种。他认为“上等人”就是超人,可以支配“下等人”。
60、在女人中间。“真理?啊,您不认识真理!难道它不是对我们全部羞耻心(pudeurs)的谋杀吗?”——
61、要想单独生活,人就必须是动物或者神——亚里士多德如是说没有提到第三种情况:人必须既是动物又是神——哲学家……
62、《花之一》蒋梁,120×100cm,布面油画,2016
63、你们尊敬我,但如果有一天你们的尊敬崩溃了,怎么办?别让一个雕像砸了你。
64、「主题」B04-05 | 王敬慧、张莉、戴潍娜、马凌、程一身和胡桑的回答
65、(19)没有音乐,生活将会是一个错误。]参看尼采1888年1月15日致彼得•加斯特的信。——编注
66、我在和迄今为止所有被人们所崇拜和所热爱的东西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在这场战斗中,我自己也明显地变了,变成了一座地狱,变成了某种被掩盖的东西。人们如果专门出去寻找它,也是再也找不到了。
67、道德很“不道德”,正如世间的任何其他事物一样;道德性本身就是某种形式的非道德。
68、尼采有时在言谈中将他的哲学称为虚无主义,在丹托看来,这个看起来十分合适的称号所暗示的是否定性与空虚。丹托说,“我将把虚无主义理解为尼采哲学的核心概念,通过虚无主义,我将试图表明在这些异乎寻常的学说之间的完全系统性的关联,否则它们就会在周遭的格言与疯狂的附带论述中如此苍白地隐约显现。我甚至将努力表明,这些附带论述既不是尼采必须说出的观点的表面,也不是尼采必须说出的观点的实质,而是诸多例证以及某些普遍原则对特别情况的应用。最后,我希望确定这些普遍原则在主要哲学传统中的位置,并将之作为尼采对于所有时代的哲学家最为关注的一些相同问题所提出的解答。”
69、如果一个人得到了其生命的为何,那么,他就差不多能够处理一切如何了?——人并不追求幸福。只有英国人才这么做。
70、《作为哲学家的尼采》,(美)阿瑟·丹托著,郝苑译,启真馆丨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版。
71、他断定自己及其他人已无力去信仰什么,一切信仰最初的基础,即对生命的信仰,已经消失。“可以作为一个反抗者而生活吗?”这个问题在他身上成了“可以不信仰任何东西而生活吗?”他的回答是肯定的。是的,人如果将没有信仰作为一种手段,把虚无主义贯彻到获得最后结果,如果进入沙漠并相信即将来临的一切,从而感受到痛苦与欢乐,情况就是如此。
72、十足的女人从事文学,其情形就像一个人在犯一个小小的罪孽时一样:其行为是试探性的、顺便的和左顾右盼的,想知道是否有人注意她,从而使得有人注意她……(13)
73、尼采是自由思想,因而知道,思想自由并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所要求的崇高事物,人们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从越来越远的地方获得它。他知道,人们想处于法则之上,而摔倒在这种法则之下的危险是很大的。他因而懂得,思想惟有接受新的义务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他最基本的法则就是,永恒的法则如果不是自由,那么没有法则则更加不是自由。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如果世界没有规则,那么没有任何东西是禁止的。若要禁止一个行动,的确必须有一种价值与一个目的。然而与此同时,没有任何东西得到准许。为了选择另一个行动,也需要价值与目的。法则的绝对统治不是自由,而绝对的随心所欲也不是自由。一切可能的东西相加在一起并不能带来自由,但奴役是不可能的。混乱自身也是一种奴役。在一个世界里,一切可能的东西与不可能的东西应同时加以确定,惟有此时这个世界才有自由。没有法则则丝毫没有自由。倘若命运不被一种更高的价值确定方向,倘若偶然性主宰一切,那样便是在一片黑暗中行进,是瞎子的可怕的自由。尼采论及最彻底的解放时,选择最大的依附的评语:“我们如果不把上帝的死亡作为自己一种很大的放弃与对自己的永久胜利,那么将不得不为这一丧失付出代价。”换句话说,尼采认为反抗必须苦行。一种更深刻的逻辑于是用“若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则没有什么是允许的”代替了卡拉玛佐夫的“若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则一切皆是允许的”。否定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情是禁止的,即等于放弃被允许的东西。在一个无人能说什么是白的什么是黑的地方,光明已完全熄灭,自由变成志愿的牢狱。
74、一头驴会是悲剧性的吗?——人会在一种既不能承载、又不能卸去的重负下毁灭吗?……哲学家的(8)情形。
75、这种永远处于创造与毁灭之中的生活没有意义,也没有目的。因此这种生活在其深层仍是虚无。肯定生活也就是最终肯定生活的虚无主义本质。在尼采看来,“始而往复,永恒循环”是生活的最高级的象征。过去曾经存在的,将会重新再来。“这个在月光下慢慢爬行的蜘蛛、月光本身,还有在大门口交头接耳、低声议论永恒事物的你和我,我们大家不是曾在这儿呆过吗?”尼采的虚无主义思想由此达到顶峰:“存在,就像现在这样,没有意义,没有目的,但必将再次到来,不会在虚无中告终。”“永恒循环”是虚无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虚无即无意义,却是永恒的。然而,尼采认为,在这一切中,人还是能够从虚无主义中解脱出来,因为要肯定的,恰恰是这种无意义的存在。在无意义中顽强地坚持创造意义。“获得自由的精神怀着乐观、不再陌生的宿命主义态度位于宇宙之中,坚信消亡的只是单一的存在,但在整体上,所有存在都是在消亡中得到了肯定。自由的精神不再否定了。”amorfati,“热爱命运”这句格言非常深刻地表达了尼采的人生态度。
76、深渊终于张开了血盆大口。45岁那年,即1889年,尼采的精神崩溃了。事情发生在意大利的都灵。尼采哭哭啼啼地把一匹受车夫虐待的马搂在怀里,精神错乱,口齿不清。带回旅馆后,医生诊断是神经麻痹症,由早年染上的梅毒引起的。此后的十一年里,他一直住在母亲家中,由母亲和妹妹照料。神学家欧沃贝克是尼采最忠实的朋友之一。他回忆这段时间时说:“有时候,他坐在钢琴旁边疯狂演奏,高声歌唱。只言片语脱口而出,都是和他健康时的思想有关的。另外,他还能说些简短的句子,但声音低沉得无法描述。他认为自己是死去了的上帝的继承人,讲一些自己经历过的非常奇特、非常可怕的事情。所有这些都由钢琴伴奏,阵阵琴声如同标点符号。接着,又是一阵痉挛,爆发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但是我已经说过,就我的亲眼所见来看,这类事情只在为数很少的几个短暂时刻发生。总的来讲,他的多数言论与他的职业相符。他认为自己的职业就是充当即将到来的永恒的新时代的小丑。这位无与伦比的语言大师没有能力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只好使用一些低级庸俗的词汇,或者通过滑稽的舞蹈和跳动表达自己的思想。”1900年尼采去世。
77、在《悲剧的诞生》中的情况必定是一个例外,这样的例外或许还包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因为前者展示了一种符合传统的统一性,并展开了一个主题;而后者通过在每个部分提出由查拉图斯特拉发表的说教性言辞获得了某种确定的外在结构。尽管如此,这两本书都没有一种井然有序的发展,没有论证或陈述的方向。人们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阅读这两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