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守望经典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在细读经典的过程中对经典给予新的解读。由于语言的演变和文本传抄中的讹误,远古流传下来的经典不可避免会存在有歧义或晦涩难懂之处。例如《论语》,这是一部古代教育学、哲学、伦理学的经典。作为中国最早、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中发表了大量有关教育的言论,涉及教育哲学而有歧义或有争议的论述主要有以下五条:
2、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标准。——巴甫洛夫
3、梅贻琦学贯中西,一生致力于清华的教育事业中,凭借过人的才气、纯正的和气和浩然的正气,展现了一位大家深远的识见和宽广的胸襟,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4、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当时正值国民d统一时,立碑时间有年月可查。在当时,清华校长是罗家伦,是二陈(CC)派去的,众所周知。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来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特别是研究史学的人。
5、而这种教育管理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亦非是在清华作教授时产生的,而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一思想得益于他早年留学美国”。17他的“吾从众”真正本质是追求西方式的民主和法治,深受清华师生的讚誉。无怪乎朱自清曾言:“清华的民主制度,可以说诞生于(民国)十八年……梅月涵先生便是难得的这样一位同情的校长。……他使清华在这七八年里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健全的民主组织。”19
6、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他的言行合乎礼义,做事果断,处理危机、应付突发事件能够恰到好处;他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管外界怎样变化,他的道术是始终如一的,这就是大儒的典范)
7、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陈庆同 ,陈乾生,字仲甫 ,号实庵,安徽怀宁人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d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d早期主要领导人。(梅贻琦名言)。
8、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
9、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难得糊涂。
10、毕竟让人知道堂堂大学校长的夫人居然跑去摆摊卖糕点补贴家用,还是拉不下脸面的。
11、我们不能一有成绩,就象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王进喜
12、国民的感情中最难克服的要数骄傲了,随你如何把它改头换面,与之斗争,使之败阵,扑而灭之,羞而辱之,它还会探出头来,显示自我。——富兰克林(梅贻琦名言)。
13、性格刚毅、言语谨慎的人,往往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他们为人谦和,待人真诚。
14、而且,从1931年到1948年,他在清华当了17年校长,为提升清华的办学质量和品牌,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短短十数年间,使清华名声大振,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这种执著的精神,这种做一流事业的品质,值得人们钦佩。
15、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16、陈寅恪(13—19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17、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约翰·洛克
18、后人为他撰写悼文:“粹然君子,并世诸君子比,华若未逮,而实则过之。”
19、……清华向来有一种俭朴好学的风气,这种良好的校风,我希望今后仍然保持着。清华从前在外间有一个贵族学校的名声,但是这是外界不明真相的结果,实际的清华,是非常俭朴的。从前清华的学生,只有少数的学生,是富家子弟,而大多数的学生,却都是非常俭朴的。平日在校,多是布衣布服,棉布鞋,毫无纨绔习气。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这种良好的校风。……”
20、今天是五四运动101周年,小编为大家精选了100条经典语录,让我们重温五四精神。
21、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是一视同仁的。可能是的,但需要有相关的文化储备才可以。于丹和蒙曼的文化储备很好,也能解读很多文化知识,但与大众的认知有偏差,可能就不理解了。
22、抗战期间,为躲避日寇,清华、北大、南开组成西南联大,内迁于昆明。历史学家郑天挺曾回忆说:“抗战期间,物价上涨,供应短缺,联大同人生活极为清苦。梅校长在常委会建议一定要保证全校师生不断粮,按月每户需有一石六斗米的实物,租车派人到邻近各县购运,这工作是艰苦的、危险的……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23、在20世纪的上半叶,谁能满足所有清华学子们提出的5大苛刻条件:无d派人士、学识渊博、人格高尚、确实能发展清华、声望素著。谁能担此大任?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高足——梅贻琦,临危受命,接受调令,在1931年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从那年起他与清华命脉相连,他成为清华永远的终身校长。
24、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男,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
25、鲁迅以批判“国民性”闻名,也被誉为“民族魂”。为了拯救民族的精神,他弃医从文,用笔写下他的控诉与批判,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26、随着日军大举侵华,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大学辗转千里,于1938年5月4日在昆明以“西南联大”复课。时有报纸称,这乃是一群饿的两眼放光的老师在教一群饿的头昏眼花的学生。这也难怪。学生一日两餐,素菜白饭,估计已是优待。而由张伯苓、蒋梦麟和梅贻琦三人组成的常委会,张因为在抗战中痛失爱子而心力交瘁,蒋则是被北大的学潮折腾的精神衰弱。于是重担就落在三人中最年轻的梅贻琦肩上(清华的学生和书籍也在三校中占到多数)。梅校长整日也不过是辣椒拌饭,还得托人变卖校产以采购粮食,帮助教授和学生们在通货膨胀、物资匮乏的战时维持家计。更有甚者,因为轮到自己在昆明青年会做饭却家无余财,校长夫人只好上校园西门摆地摊,典卖些衣物,这才凑够了买菜做饭的钱。梅校长脑袋上若有字,那一定是“一心为公”。
27、人间荣华富贵无数,唯有谦虚勤奋之徒才能尽数攫取,还在看如何月薪过万么?还在想着炫耀自己刚刚晋升一级么?没关系,只要遇到一个谦虚的精英,你就会发现自己所有的傲骄都荡然无存。
28、今天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见“奢华”这两个字。每一本时尚生活杂志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有关奢华的故事,每一个商品广告都试图让你感到它要卖的商品有多奢华。
29、人生在世,不要因生命之数量过多及其容易消逝而轻视生命,不要因生命之时常变动而随波逐流,终至侮辱生命。
30、高楼冥想独徘徊,歌哭无端纸一堆。天壤久销奇女气,江关谁省暮年哀。残编点滴残山泪,绝命从容绝代才。留得秋潭仙侣曲,(陈卧子集中有秋潭曲,宋让木集中有秋塘曲。宋诗更是考证河东君前期事迹之重要资料。陈宋两诗全文见后详引。)人间遗恨终难裁。
3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
32、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33、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34、时隔多年后,再回头看,梅贻琦的确是一位智者。
35、压帽花开香雪痕,一林轻素隔重门。抛残歌舞种愁根。遥夜微茫凝月影,浑身清浅剩梅魂。溶溶院落共黄昏。
36、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37、更重要的是,《乌衣巷》的解读,就有点过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燕子飞到的是变革之家。
38、黄延复:中国教育要以爱为出发点。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曾经干扰过教育,今后教育必须走人格教育、自由教育的道路。
39、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40、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到,梅校长为了保护同学,煞费苦心。试想如果不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处处只想着自己得失的人,能够这样去做吗?
41、1935年底,日寇压境,华北危急,清华进步学生蒋南翔发出著名声音:“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从而揭开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一九”运动大幕。学生运动引起了当局的紧张,他们想方设法阻挠运动,迫害学生。
42、在这本游记中,梅贻琦等人介绍了五个基督教青年会,即伦敦青年会所、全英青年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设於巴黎的留法学生青年会、世界青年会事务所、和美国青年会事务所。在介绍全英基督教青年会时,他们着重评价基督教青年会的创始人卫良佐治(GeorgeWilliams)以及时任全英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的耶波氏(SirArthurYapp),指出“他是一位勋爵,为人精明强干,但很和气知礼。学生运动总事务所是在一处很清静的地方,……办事人的精神都很好。”9 这几处笔墨颇值得玩味,作者不是随意介绍人物,而是著意表达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的“气质”和“精神”。这无疑是在阐明基督教青年会健康、向上和服务於人的内在追求。
43、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至若追踪前贤,幽居疏属之南,汾水之曲,守先哲之遗范,托末契于后生者,则有如方丈蓬莱,渺不可即,徒寄之梦寐,存乎遐想而已。呜呼!此岂寅恪少时所自待及异日他人所望于寅恪者哉?
44、以钱钟书先生的年龄和经历,他应该比较熟悉梅先生,甚至可能对梅先生在清华的讲话印象很深,而看完这段话,我觉得,《围城》中的高松年校长,在对教授问题的理解上为何那样自负,终于可以有点明白了。
45、想不到当天晚上,竟有一师军力的步队,荷枪实弹,并附有大刀队,进入校园,在门口首先遭遇的是资深的英文教授陈福田先生。他们这次来校态度不同了,不由分说地先把陈先生吊了起来,来势甚猛。同学中负责人早已溜了。梅校长便去各宿舍遍找同学不着,最后还是去新体育馆中,找到近千避秦的同学,当时同学们手拉着手,以示团结,但是敌不过大刀的威力,还是分散了个别地接受“访问”。结果二十名左右的同学被捕了,大都是无辜的。
46、本文参考了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词典有关梅贻琦的词条,以及SaltandLight,Volume1:LivesofFaithThatShapedModernChina其中有关梅贻琦的章节。
47、前三个义项与《汉语大词典》的大同小异,义项(4)的“典型性”接近于经典的属性之即典范性。具有典范性的作品才称得上经典。那么什么是经,什么又算具有典范性?
48、钱玄同曾问蔡元培:蔡先生,前清考翰林,都要字写得很好的才能考中。先生的字写得这样蹩脚,怎样能够考得翰林?
49、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50、(4)[形]事物具有典型性而影响较大的:~影片。
51、郭沫若,四川乐山人,新诗奠基人,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旗手,又被称为“中国的歌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等职。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包括学术著作《甲骨文字研究》、《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文史论集》、《奴隶制时代》、《李白与杜甫》等。以及大量诗集、剧本、散文、回忆录、小说、翻译。
52、比如资历浅、学历低的华罗庚被破格录用,终成一代数学大师;布衣出身的陈寅恪被委以重任,跻身清华四大导师之一。
53、1931年12月,梅贻琦正式到校视事。在全校集会上发表就职演说,提出他办学的至理名言: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主要看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 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更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不过,对梅贻琦的“大师论”,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有必要把握它的完整含义。他认为好教授不是肯花钱就 能请到的,好教授也不只是学问优长的学者。他说:“我们的智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指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但 是这样的好教授,决不是一朝一夕所可罗致的。我们只有随时随地留意延揽而已。同时对于在校的教授,我们应该尊敬,这也是招致的一法。”他还说:凡一校精神 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方面之增加,而实在教授之得人。本校得有请好教授之机会,故能多聘好教授来校。这是我们非常可幸的事。从前我曾改易《四书》中两 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在吾还是这样想.
54、鉴于梅贻琦不爱说话,学生们编了一个顺口溜“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55、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多民发多民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天实该怎种而度过,某日,我偶到物作个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如界向的的演讲,是们只陪同在泰戈如界向的当说格个好的人,是当时最出名的作个觉想者。(温思成、魏徽他人、温启超、梅贻琦、蓝国维、周志摩),这些人站在种而可就觉多民发多民,自信是们只笃定,种而可种她时容上国我生孩别这分羡慕。是们只泰戈如界向的,正在讲“对自己的也们孩别这说心”有多么重可着还,种而可一刻,我她时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心出年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当说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可着还的。今们只到物,我把泰戈如界向的的诗介绍用物来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多民发多民家外生的就觉家外生就觉多民发多民,不可着还心出年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也们孩别这说心。”----《时变着别这真向家过主向家么小风》
56、钟秀斌:梅贻琦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地身体力行他的教育理念,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和西南联大的不朽业绩都已经证明他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梅贻琦先生如同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怎么办。
57、广袤的天地间,却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何其哀哉!
58、古有联书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59、纵然窗外硝烟弥漫、炮声呼啸,茅屋陋室里依然弦歌不辍,“铮铮然若不屈之声”。
60、辜鸿铭,祖籍福建惠安,生于马来西亚槟城,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在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号称“清末怪杰”,还是杰出翻译家。曾获13个博士学位,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精通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等科。第一个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中国札记》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61、林纾自谓:治韩文三十年,能解之却不能为之。
62、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63、“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64、留美学成回国后,他为了报答乡土养育之恩,先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服务半年。期间认识了在女青年会服务的、后来结为终生伴侣的韩咏华小姐。旋经师友们从中撮合,建立了恋爱关系,很快就定了婚。订婚前,韩的同学跑来对她说:“告诉你,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呀!”韩说:“豁出去了,她说多少算多少吧!”韩后来感叹地说:“就这样,我和沉默寡言的梅贻琦共同生活了43年。”
65、随着销路的打开,韩咏华地摊糕点也开始走向柜台。
66、有了一些小成绩就不求上进,这完全不符合我的性格。攀登上一个阶梯,这固然很好,只要还有力气,那就意味着必须再继续前进一步。——安徒生
67、1919年5月4日,爆发了对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
68、梁启超,广东新会人,戊戌变法领袖之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清华四大导师之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新闻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其著述达1400万字,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少年中国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曾国藩传》、《李鸿章传》、《戊戌六君子传》等。
69、美国华盛顿大学时钟雯女士函托钱钟书先生转致一函与其老友茅盾先生,钱钟书致函茅盾先生云:叨陪谈宴以来,忽已一年,伏想起居安稳。今春游美,晤华盛顿大学教授时钟雯女士,以译《桃花扇》得名者,于公仰望,不啻泰山北斗。顷得来函,求以一简转达记室。渠所谓老友云云,乃后生辈无知,使晚有僭妄之嫌,晚不任其咎也。
70、事情还没有做成就吹牛皮夸口,的确糟糕透顶。——《克雷洛夫寓言》
71、从游记中还可以瞭解到,梅贻琦等人考察各国基督教青年会的情况时颇为细心:“(全英青年会)最近在市外工厂繁荣之区普兰斯笃开办的红三角俱乐部,倒是青年会的一种破天荒事业。他所注意提倡的各种事工,莫不以迎合人生繁殊的需要为唯一目的,它的会员是不分男女一例看待,会所内举行的运动、演讲、影戏、跳舞、音乐等都是活泼而有深意,能使庄重有礼贯彻於浓厚的兴味之中,所以我们参看了以后,得了良好的印象,以为他的计画和程式是健全无害的。至於他为会员筹画讨论的问题,如工业问题、社会主义、美术问题,……不是对人生的需求便是专学学理的研究。……在试办之中颇得一般的重视和讚许,预料他必能日益发达呢。”10
72、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73、(1)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如“著于经典”(《汉书·孙宝传》)。
74、陈独秀有很多真知灼见,却也不乏极端言论。书生意气,却又投身政治,一生命运起伏,晚年的陈独秀对自己早年的言行做了反思。
75、后来为了更好地售卖糕点,梅贻琦和教授们给地摊糕点取名叫“定胜糕”,意为“抗战定胜”!
76、因为他的每一次踟蹰的背后都是深思熟虑的考量,每一次沉默的背后都是缜密周全的斟酌。
77、梅贻琦有时给人的印象是“其言也讱,似不能言者”;有时又给人以模棱两可的印象,以致于有人作“顺口溜”谑之曰:“大概也许可能是,不过仿佛不见得;可是学校总以为,但是我们不敢说。”
78、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
79、杨振宁、姚期智:清华园喜迎两“大师”,榜样力量显担当
80、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徐特立
81、保罗在罗马书中说,“你所信的,你自己要在神面前持守。人在经自己考验后认可的事上能够不自责,他就有福了”(《罗马书》14:22 新译本)。这种被祝福的真实与喜乐,并非来自于所谓“随心所欲,无问东西”,而是来自对自身呼召的确信与坚守。梅校长作为基督徒教育家,历经磨难而风姿愈胜,心志不移,实在是蒙福了。
82、一个人的成就,尤其是有特殊成就的,大多是自由发展出来的,一个学校也正如此。
83、“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此两句表达着对母校清华及学生的挚爱。
84、教授治校则是完美展现了梅贻琦校长民主作风和领导才华,充分发挥教授们的智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培养每位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人人都觉得清华有自己的一份,因此,大家都能往共同方向上发力上劲,学风愈纯正,教授愈齐心,清华的成就自然越来越大。
85、民国十八年(1929年),陈寅恪在为王国维所写的碑文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完整体现了“五四精神”,可以作为我们读书、求知最好的座右铭,也是教育培养人才应当遵循的原则。
86、蔡元培在北大还有一个发明:学年制改为选科制,即今天的学分制。
87、“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9)是在鼓吹愚民政策,还是在倡导对民众的引导和理解?
88、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黑格尔
89、有人说,我很谦虚低调,但一直没好运气没有发达,你谦虚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嘛?你把老实和安分守己当谦虚,我也没办法。谦虚是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
90、1949年,梅贻琦赴美管理庚款基金,几年后由美返台,创办新竹清华大学。
91、同上,17页。《抗战中之清华二续》,《清华校友通讯》第7卷第1期,1941年5月。
92、曾掌管清华体育部的马约翰教授在祝贺梅贻琦任教清华学校二十五周年的贺词中称道:“梅先生不但是一个真君子,而且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一切的举措态度,具备了中西人的优美部分。”11 正如他的逝世祭文中所写:“先生之行谊,本乎中国文化之渊源,而学术则造乎西洋文化之峰颠。观乎先生之仪型多士,我先民中体西用之理想在焉。”12 这种由“中国文化之渊源”而至“西洋文化之峰颠”的“中西合璧”,在梅贻琦一生最大的“杰作”——清华大学,得到了最为明确的体现。
93、一个成功者以最谦虚的态度来接受一个最忠诚的指导,这并不影响他的独立人格。但是你在接受指导之前,必须进行冷静的分析,千万别存有屈服感。——麦尔顿
94、1978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后,沈从文长期冷落的门庭重新变得热闹起来,各色各样的拜访者接踵而至,国内的报刊也开始出现重新评价沈从文文学成就的文章。与沈从文交谊甚笃的萧离调侃道:沈先生的行情正在看涨。沈从文对此却表现出惊人的平静。有人谈起他过去的文学成就,他总是轻轻地摆摆手: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起它。我只不过是个出土文物。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