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蜀汉大军尚未出场,派出去的两路人马都已经打了败仗,这弄得是些啥?
2、诸葛亮只得迁徙西县千余人口,退还汉中,北伐失败。
3、这简直就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啊,哪怕是诸葛亮再亲近的人,只要犯了罪就必须处罚,哪怕是诸葛亮的仇人,只要有功就会赏赐,诸葛亮赏罚是不避仇人亲人的,因为他在蜀汉汉中所采用的理念就是: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马谡犯了罪就要处罚,在第一次北伐时连诸葛亮本人都自降三级,对于马谡的处罚就是斩首。
4、这只是电视剧中所演的,那么真正的历史真相是什么呢?(挥泪斩马谡)。
5、费祎和马谡同属青年俊杰,始终被马谡压制,由妒生恨,而王平作为一个老兵痞,早就威逼利诱自己的属下,串通好了假口供。
6、马谡在失街亭后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逃跑。后来,马谡被子均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死刑。但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事。
7、其实诸葛亮既然如此爱马谡就不应该让他统兵,庞统的例子诸葛亮是看见了的。庞统死在攻打益州的路上,刘备悔不当初,所以之后无论如何也不让法正带兵了。谋士的特长是出谋划策,带兵自然有职业军人去做。也许是诸葛亮想培养马谡做接班人,急着想让他立军功。也正是如此反而害了他,如果诸葛亮只是让马谡跟随自己出谋划策,以他的军事谋略何愁不能建功立业。看看法正就知道了,从来没带过兵,依旧立下奇功。
8、简单来说会背《出师表》并能与现实结合的人就应该知道诸葛亮转移自身责任和矛盾有多高明,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没有让街亭如此重要的地方分给吴懿和魏延等人控制,自己的安排失败了,军中会出现很大的震动。
9、其次,诸葛亮派遣马谡去守街亭之时,魏军尚未行动,诸葛亮咋就会知道是张郃去抵挡马谡呢?真的是会未卜先知吗?
10、马同样在刘备时代得到重用,先后任职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太守,绵竹和成都可是蜀汉的重镇,但是刘备在临死前对诸葛亮说过马谡的才能有些言过其实,刘备得到这个结论也是根据自身对马谡的观察,但是,马谡在诸葛亮时代,仍然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
11、诸葛亮深知街亭的重要,派遣马谡带领二万五千精兵前往的同时,再拨上将王平协助。
12、诸葛亮已经在街亭做好了战斗准备,他派出前锋部队在这里阻击张郃,自己则率领主力在不远的西城,作为街亭的后盾。防守街亭的蜀军指挥官就是马谡。诸葛亮派马谡防守街亭,是违背大家的意愿的。当时的蜀军认为,街亭应该派魏延、吴懿这样的老将去防守,但是诸葛亮不听大家的意见,选择了马谡。
13、这就说明诸葛亮这个仗如何打,至此还没有明确的部署。
14、即便是张郃把马谡围困在山上,诸葛亮大军再把张郃围困,里应外合,那还真就是势如破竹。
15、其实诸葛亮在用谁镇守街亭的问题上有过分歧,当时论资历和能力能当大任的第一个就是魏延。因为魏延是个军事人才,他是刘备最喜欢的年轻将领,刚打下汉中突然就宣布让毫无资历威望的魏延镇守汉中,当时整个蜀汉都沸腾了。可魏延没有让刘备失望,把汉中打造的如同铜墙铁壁,直到蜀汉灭亡汉中一直都是北伐的大本营。按理说魏延又是汉中太守,对地形和风土人情以及曹魏的情况是最清楚不过了,而且魏延本身就是个军事人才,用他是最合适的。
16、马谡“重生”灭蜀,由此而来。只是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已经无人知晓。政治家们阴谋狡诈的较量,让更多的人选择了相信。
17、马谡的失败诸葛亮作为丞相加三军统帅负有主要责任,大家都赞成魏延和吴懿为先锋,诸葛亮却一意孤行。放着最有能力的魏延和最有资历的吴懿不用,用没有任何经历的马谡,关键是马谡跟诸葛亮的关系非比寻常,所以大家对诸葛亮的意见很大,如果诸葛亮不拿出一个让人信服的处理方法,很可能就要闹情绪,对蜀汉团结大为不利。所以马谡无人如何也要背锅,何况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18、如果马谡能够在街亭顶住张郃,战事进入胶着状态,曹魏自然会增加兵力增援街亭。
19、无论战将还是兵力,蜀汉与曹魏都相去甚远,不在一个级别上。
20、诸葛亮策反魏将孟达,以配合北伐。由于孟达做事不隐秘,被曹魏获知。司马懿千里急行军,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因而被斩杀。
21、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马谡亡年三十九岁,时建兴六年夏五月也。
22、首先是诸葛亮在南征南中的战役中,是马谡给诸葛亮提供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提出了收揽人心为主,武力征服为辅的策略,诸葛亮正是运用这个策略平定了广大的南中地区,因此,马谡在诸葛亮的心目中还是非常有能力的。
23、综合以上五点,马谡的情况被陈寿在一本书中分别记载,这种“事件”是非常少见的。根据现代学者的分析,总结出了一段最有可能的情况。
24、诸葛亮见马谡意志坚定虽有犹豫但最后还是批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