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①.释文:晨流新桐初引,夜碧大河前横。②.款识:趾轩仁兄正之,于右任。③.钤印:『于』、『右任』④.尺寸:249×60cm×2⑤.出版:《旷世草圣——于右任书法墨存》,图陕西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2015年4月。(对联大全集图片)。
2、①.释文:偶逢新语书红叶,难得闲人话白云。②.款识:翰臣先生正,于右任郭玉堂上款。③.钤印:『于』、『右任』④.尺寸:169×36cm×2⑤.出版:《髯翁翰墨》,文物出版社,第5页,2015年。⑥.说明:上款人“翰臣先生”即郭玉堂(1888-1957):字翰臣,居号十石经斋,铺号墨景堂。河南孟津人。近代洛阳著名金石学者和拓片收藏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受聘为北平图书馆名誉调查员、故宫博物院考古采访员。建国后先后在河南省文管会、省文史馆工作。
3、上联:只是骂个道打个僧,这这般这般,若毁圣谤贤,那还了得。
4、16門迎曉日財源廣,戶納春風吉慶多。(四季平安)
5、上下联中的“家和”与“国泰”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百事顺”与“万民安”也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6、下联:一分屋、二分竹、三分水,纤尘不染,蜀国南来小洞天。
7、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李佐自题联)
8、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对联的两边都要互相对应。春联以前为桃符,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
9、好人我自苦中来莫图便宜;凡事皆缘性里错且更从容。(吴大湞自题联)
10、在四川青羊区平安巷内的一小饭馆,大门上的对联还掀起过不小的浪潮。
11、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12、下联:想下!俺这里轻饶哪个?快回头莫去害人。
13、当然也有些人的挽联带点讽刺调侃色彩,湖南军阀谭延铠一生的处世哲学集一“混”字,最后混到了国民d的行政院长,由于处世圆滑,又得了一个“水晶球”的绰号。他死后,有人给他写了如此一副对联:
14、下联:谁是讲经者?必破出情面,说些警赫话语,好叫人入耳悚神。
15、77財發如春多得意,福來似海正逢時。(家祥人和)
16、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到山中寺庙游玩。长老说有事相求。原来,寺庙里有幅荷花图,是长老师傅所画。恰好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唐伯虎就提笔写下了一句题词:画上荷花和尚画。
17、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18、旧岁又添几个喜 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19、36福星永照平安宅,好景常臨康樂家。(三陽開泰)
20、人逢盛世千家乐,户沐春阳万事兴。(五世其昌)
21、交懑四海,乐道人善;胸罗万卷,不矜其才。(李经畦自题联)
22、精耕细作丰收岁勤俭持家有余年横批:国强富民
23、下联:叹沧海横流无底止,慨然思班定远投笔,终子云请缨。
24、对联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字形于字义完美结合,有一幅对联甚是有趣。
25、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26、多劳多得人人乐 丰产丰收岁岁甜 横批:形势喜人
27、玉鼠归去盛赞人间春色美,金牛奔来争夸祖国气象新。
28、上联:迎新春江山锦绣;下联:辞旧岁事泰辉煌;横批:春意盎然
29、下联:来我这里有冤必报!减尔算,荡尔产,殄灭尔子孙,降罚尔祸灾,睁睁眼睛怕不怕?看今日多少凶锋恶焰,有几个到此能逃!
30、其六:平仄相谐。平仄,即汉字字音的平声和仄声。古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对联讲究平仄相替、相对、相谐,是指上下联两个相对的字,不能都是平声,也不能都是仄声,而应是一个为平声,另一个为仄声,显得错落有致,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构成语言的音乐美。其中,对联讲究平仄,末尾最严。上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仄声,下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平声。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31、喜居宝地财兴旺,福照家门富耀辉。(户纳千祥)
32、风和日丽春常驻,人寿年丰福永存。(万事大吉)
33、然而,由于对联字数的多少、语句的长短不拘一格,结构、节奏等形式灵活多样,因此,若不区别其具体情况,在任何一副春联或其他类对联的平仄声调上都套用格律诗的格律,未必都能对号入座。须知,对联是文人文学,也是民间文学,是雅文学,也是俗文学。对民间的对联爱好者来说,不宜将对联的格律强调得太死,最好是区别情况,宽严有别,因人因联而异。别说民间百姓,就是学界名家撰联,“若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不以辞害意”(《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讲的话)。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无视对联的格律了,“宽严有别,因人因联而异”是以“宽严有格”为前提为基础的。“对仗”,毕竟是对联的最大特点,也是对联格律的底线,这一底线总还是不可丢弃,应该守得住的呀!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说明这一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春联的内容与酒楼非发,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是明代以后的事。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并在后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34、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他欣然挥毫而就:
35、楷书要达到艺术性的格调,除了继承唐楷之外,还要在北碑、墓志上下凡功夫。看看唐朝之前的楷书,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楷书,而颜柳登峰造极之后则越发的失去了情趣和意境。
36、11一帆風順吉星到,滿室花香喜事臨。(財源廣進)
37、73春風得意財源廣,和氣致祥家業興。(天順人和)
38、上联:抬手间风起云涌 下联:举目时俯瞰苍生 横批:笑看苍天
39、于先生自幼习字。七岁开蒙时“入村中马王庙为学生”。“师从旬邑老儒第五先生。初学识字,即习毛笔字。由先生题写影格,学生模写。”过去一般入私墅学习写字,老师并不具体指定学生写某一体,他是自己写字让学生去仿,称为“写仿”。然后再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笔性,指定学生去学颜、柳、欧、赵。于先生是从赵字入手的,但他的字完全看不出赵字的“柔媚”的体格,表现出来纯然是一派“大江东去”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