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译文: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五节》。
2、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孟子·梁惠王下》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节》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5、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八节》
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四节》
7、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九节》(孟子的四句名言)。
8、※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①,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②。”(《孟子·离娄下》)
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的四句名言)。
10、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11、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2、孟子曰:“西子①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②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孟子·离娄下》)
13、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七节》
14、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6、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8、孟子说:“道在近处,却往远处求;事情本来容易,却偏往难处做: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19、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0、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2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3、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六节》
24、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遗弃其亲者,亦未有存义而後去其君者。
2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26、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27、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节》
28、饥饿的人,能吃到食物就感到是美味,口渴的人,能喝到水就感到是甘甜。
29、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30、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
31、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32、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六节》
33、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34、单凭善的德行让别人服从,不可能使别人信服;要用善的德行去教育引导别人,才能使天下的百姓信服。
3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6、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37、孟子对高子说:“山坡的小径,顷刻间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38、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39、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轲《孟子·尽心下》
40、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41、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2、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四节》
43、①财:通“材”。②淑:通“叔”,拾取。艾:同“刈”,取。也就是说,淑、艾同义,“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这也就是所谓“私淑弟于”的意思。
44、大道以歧路亡羊,士人以多方丧生。 -列子
45、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4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7、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48、居移气,养移体。——《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三十六节》
49、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三节》
50、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八节》
51、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章句下·第八节》
52、孟子说:“行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都从这条大道走去却不知这是什么道路,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53、孟子说:“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牢固掌握而不动摇;牢固掌握而不动摇,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就能够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54、父母的命令,媒人的话语。指婚姻由父母作主,并经媒人介绍。
55、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沾溉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56、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八节》
57、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五节》
58、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59、①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②畔:同“叛”。
60、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61、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六节》
62、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四节》
63、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众
64、不要让他做不愿做的事情,不要让他想不想得的东西。
65、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但是不能够同时得到二者,那我便会去舍弃鱼儿选取熊掌。
66、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67、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七节》
68、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二节》
69、※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xiè)①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70、做学问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是要求找回自己放纵散漫的心。
7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离娄上》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