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然而,就是这仅有的六首,为他赢得了“四大边塞诗人”的称号,使他在唐诗的殿堂占据了一席之地。
2、《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隋唐特别流行折柳送别。“柳”与“留”谐音,寓有挽留之意;杨柳生命力顽强,易栽易活,因此又有祝福远客在异土他乡能平安顺利的意思;柳枝轻盈柔美,在春风的吹拂下,有依依惜别之态,“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枝有如愁眉和愁肠,正好能表达离别时刻的愁绪——杨柳成了离别的象征,唐人送别几乎必言折柳。
5、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6、羌qiāng 笛dí 何hé 须xū 怨yuàn 杨yáng 柳liǔ,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凉州词》的第三句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9、只见第一个和第三个女子均唱了王昌龄的诗作,第二个女子唱了高适的诗作,王之涣急了,负气地说:"这三个唱歌的姑娘长相也不怎么漂亮,唱的诗也没什么高明之处。"他接着指着四个姑娘中最漂亮的一个说:"这个穿红色衣服最漂亮的姑娘,如果再不唱我的诗,我这一辈子就不再写诗了!"不一会儿,那个姑娘果然出场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三人一听,哈哈大笑。
10、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横吹曲辞・出塞》 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11、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12、大将率军安定边疆尚未归还,只见湖湘子弟遍部天山。他们新栽杨柳三千里,从此引得春风度过玉门关。
13、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14、按理说王之涣这样的诗人,断不可能仅有6首诗,是什么缘由导致他仅存6首,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其实也大可不必理会。
15、译文: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今天还能聚在一起同饮芬芳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就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16、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7、晚清重臣左宗棠率领湘军收复新疆,想起这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于是命令官员在天山南路沿途种下几十万株杨柳。左宗棠幕下大将杨昌浚作了这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18、这实在不能怪杨柳啊。殊不知,春风都吹不过玉门关,又该让杨柳如何生发呢?
19、对了,李白的《劳劳亭》是这样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0、劳劳亭在今南京市,是古时饯行送别的地方。诗人看到劳劳亭边尚未反青的杨柳,联想到离别的人们无枝可折,再又联想到春风——春风是如此善解人意,它知道离别之苦,不遣柳条青,是为了就此阻断人间的离别——比王诗又多了一层曲折。
21、音频来源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七十五首)》版权归经典逗号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22、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23、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24、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山西鹳雀楼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武昌的黄鹤楼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四大名楼与诗词相互成就。
25、点击菜单栏选择孩子所在年级,点击“小学必背75首”
26、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27、站上高楼上的李益所见一片云水茫茫。汉魏的霸业有如流水和夕阳,早已不复存在。千年的繁华转眼即逝,当下的愁绪才是难以消除。风烟四起,更激起思乡之情,景色萧条,令人倍感伤怀。
28、 在寒冷的冬天,冷飕飕的,最适合做的事情就是找个酒馆,喝酒吟诗了。接下来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
29、《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
30、这首诗与李白的《劳劳亭》以及王维的《渭城曲》一起被誉为唐代三首最好的“送别诗”。
31、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32、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性格跟李白颇为相似,为人豪放洒脱,对剑术非常喜爱,估计武功必然不俗。在爱情方面,王之涣比较幸福,三十五岁那年,县令主动把年仅十八岁的女儿嫁给他,况且当时王之涣早已娶妻生子,条件并不优越,可见县令一定是赏识其才华。
33、该楼位于今天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下临黄河,远处是中条山,想来视野极好。
34、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35、何必用羌笛吹起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
36、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37、这是一首描写西北边塞的诗。一座戍边的堡垒孤零零地兀立在一片荒漠之中,背景是险要孤绝的“万仞山”,更远处,是奔腾的黄河和悠闲无知的白云。这是内地很少见到的景像,粗砺苍凉、险绝孤寂,写的不仅仅是景,也是戍边将士离乡万里的孤寂心境。
38、王之涣留存下来的诗也很少,我们今天能读到的只有六首。
39、这首《登鹳鹊楼》在中国就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全诗四句二十个字,无一字生僻,无一句难懂,但给读者展现出一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画面。被后世誉为“五绝之最”。
40、不过婚后四年,王之涣就遭到别人构陷,加上父母去世,心情低落,一挥袖子,老子不干了,辞去官职,赋闲在家。这件事情,其实对王之涣还是打击挺大的,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十五年。李氏也是真心爱王之涣呢,安贫乐道,跟着王之涣过着清贫的日子。
41、这首诗写得很新巧,通篇都没有离别的场面,只写近来柳树也禁不起离别的攀折,以杨柳之苦,衬托离别之多。
42、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诗景恢弘广阔,壮观苍凉,诗风慷慨激昂,沉雄浑厚。
43、 《登鹳雀楼》是小妞小时候背的,最近背《凉州词》,于是把王之涣拿出来八一供大家查考。
44、折一枝柳条越来越难了,大概是因为离别的人太多,容易的都已经被人折了吧。
45、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高兴地在墙壁上画下一笔。
46、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47、第二联不再写景,转而说道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要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只有更加努力。有着一种很积极很励志的精神。
48、这是王昌龄的宫怨诗《长信秋词》,王昌龄又画下一笔,高兴地说:有我两首绝句了!
49、《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