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
2、海涅也写了许多意味隽永的小诗,有的诗作被作曲家谱曲,广为传唱。这首《“一阵可爱的钟声”》就被谱写成八十多种乐曲,其中以门德尔松的流传最广。
3、一位老奶奶的诗歌,曾经慰藉了整个国家的心灵
4、DerSohnnahmseufzenddasWachsherz,GingseufzendzumHeilgenbild;DieTränequilltausdemAuge,DasWortausdemHerzenquillt:
5、诗共分为两节。第一节,是说诗人在桃红柳绿的烂漫春光里,听到田野里传来的一阵阵轻盈的钟声。诗人的心绪是愉悦的,他满怀深情地祝它响下去,响到万紫千红的花园里。第二节末两句,诗人把钟声拟人化了,他和善友好地告诉钟声:“如果看见一枝蔷薇,说我请你代为致意。”我国古诗中曾有“低首问花花不语”的佳句,这里可说是异曲同工,诗人海涅居然让钟声向蔷薇问好,想象奇特,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6、那些年,我们一起看过的电影,压过的马路,讲过的情话,都已经忘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都成了海涅式的“旧故事”,当熟悉的歌声响起,我无法驱散心中的惆怅——我只能把我的一切思念,灌入一句简单的话语,然后把它交给了轻风,让轻风载它而去,吹过你的发梢。
7、许多年代过去了。狂暴的激情,驱散了往日的梦想,
8、爱国主义是一种生动的集体责任感。 奥尔丁顿
9、太阳哟!你请永远倾听着,倾听着,我心海中的怒涛!
10、同时,随着80年代初文学界人道思潮的出现,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主体意识也开始觉醒并不断得到强化。以往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立足的哲学基础,是物质本体论和认识反映论,认识主体在创作和批评中的巨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肯定。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理论只强调认识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忽视甚至放弃了主体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复杂的内心冲突的探讨。随着新时期出现的人性自觉,人的主体精神世界得到了广泛开掘,一批文学研究者开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切入文学研究,从而充分显示出研究者本人的主体创造性。1985年底和1986年初,刘再复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提出要构筑一个以人为思维中心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系统。后来鲁枢元在1986年10月18日的《文艺报》上发表了《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一文,着力论述了新时期文学注重文学创作的主体作用,自觉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自由开拓“内宇宙”的重要发展趋势。因此对批评主体意识的强调,激发了研究者们的理论自觉和建立新的批评模式的热情,促使他们在自己的实践中追求别人不可重复的精神个性,从而推动了文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发展。
11、DieMutterGotteszuKevlaarTrägtheutihrbestesKleid;Heuthatsievielzuschaffen,EskommenvielkrankeLeut.
12、“一个青年爱一个姑娘”的前两段中,没作任何铺陈,用几句话说了一个故事:一个青年爱一个姑娘,姑娘却爱上别人,那人却不爱她,她于是匆匆嫁给了随意的人,青年伤心欲绝;“有个年老的国王”第一段写年老的国王娶了个年轻的妃子,第二段写侍童侍候那年轻的妃子,含蓄地点出了他们之间微妙的三角恋情,以年龄和地位两种不同的对比来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