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么只需要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加上联想就可以宣告结束了是吗?当然不是,这也是我想要表达的第三点。
2、盘点豆瓣年度读书榜单,今年不容错过的书都在这里了
3、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4、豆瓣这本书让你避开「1万小时天才定律」的陷阱
5、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6、苏东坡在谈到他读《汉书》的经验时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这是苏东坡运用“八面受敌”法读书的一个具体范例。
7、豆瓣评分这部神作凭什么击败《巨人的陨落》,登顶「年度最佳」?
8、精确的数字,白纸黑字的被写了出来,是一份自己可以看到的承诺。按照明确的设定数量来看书,减少了“可能”的风险,缩小了“侥幸”的空间。
9、很多人太在意读书的架势了,也因此未能享受读书的乐子。很多时候,这种乐子小得不能再小。比如,只是为了跟朋友吹个牛:哎,你知道吗,我昨天看了一个段子,克林顿当时被弹劾、被全美国人骂,他为啥没崩溃?再比如,只是为了给孩子讲个道理:哎,苹果为什么是圆的?生姜为什么长得奇形怪状?还可以更小:原来把办公桌底下的垃圾桶拿走,就能调节心情啊。甚至可以小到只能意会:啊,“无知之幕”这么复杂的哲学概念,居然有人用一个过生日切蛋糕的例子就说明白了,举重若轻,有趣有趣。
10、读书的时间是创造出来的,只要将读书放在优先位置就能更容易地养成读书的习惯。这些重要不紧急又难坚持的事情一旦坚持下来就会让我们受益终生。让坚持不再那么难Tips:
11、APP上有类似的阅读训练软件,可以让你自主选择阅读速度进行训练,选择的范围在一分钟25字到1500字之间,平时我喜欢玩SchulteGrid来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和阅读速度。
12、庸碌的生活,这7个人的书教你勇敢的「独立思考」
13、汉语拼音知识大全,所有关于拼音的知识,都在这里,必须收藏
14、这4位大牛的阅读方法,学会一种都够受用终身了
15、这部分也包含两个内容:作者的核心论点,作者的著作之间的逻辑。
16、这5本传记,让你浑浑噩噩的时候想起努力的意义
17、拯救无聊时光!这10本书让你的生活更有料|书单
18、你可能会说,这样子阅读会不会囫囵吞枣或者上文不接下文?其实不会。为啥呢?
19、7本跟《人民的名义》一样“大尺度”的官场小说
20、先读简介,了解适不适合,合适了再去仔细阅读
21、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22、字斟句酌法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如同上好的牛肉干,极少水份,句句精髓,大段速读,难免会消化不良。所以必须边读加以思考。孔子就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散文大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吃草“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我的体会是:用眼睛来读书者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的方法适合特别读经典。比如读《论语》、《道德经》、《沉思录》等等,嚼得愈久,愈有滋味。还可以用于加深理解书中的核心内容和精彩片断
23、“五位一体”分成两大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作者的知识树ID部分;第二个部分是作者的知识点延伸。
24、看书一目十行,从上往下读,像下楼梯一样。因为有些书含金量太少,只用浏览。更快的方法也称之为“跳读“,就是抓住文章梗概,剪除背景、补叙等内容,跳过去不读。垂直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用于读一般的小说或快速浏览资料都不错。
25、猜测完以后,我会仔细阅读目录的章节和标题,从中挑选出我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你会发现,整本书里面会有一部分内容对你来说很枯燥,那就干脆不读,如果标题都吸引不了你,那你肯定看不下去。
26、关注回复100可获得100本出色的中文有声绘本故事,
27、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28、发票:下单时备注发票抬头即可,出版社开具后会另外寄出
29、成见归零法放下是非之心,不带有色眼镜去读书。朱熹倡导“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下一段。须如人受讼词,听其说尽,然后方可断”。在没有读书前,有了先入为主的观点,好处是不容易被误导,但问题是也很容易做误判。由于我们对一个人,一种价值观、一种哲学思想,一种宗教观念持有不同的看法,很容易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带入书中,导致不公正的判断。对那些争议较大,特别是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左的作品,放下成见,像一个公正的法官一样听取诉讼,更容易听见真理的声音。
30、要默读,不要朗读。发声的阅读是快速法的大敌。
31、从70000本书中精选70本书!「KindleUnlimited」这样用才不吃亏!
32、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33、比如我会想,要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肯定要多阅读,要有一定的阅历。这个被我说中了,因为书里提到要阅读报纸、古书典籍、杂志等,也分享了一些阅读方法,所以多阅读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34、像这样因为阅读而得来的大大小小的乐子,这本书为你串联了超过160个,来自160多部著作。是的,你可以从这一本书里体会到160多本书共同创造的峰值体验。
35、根据个人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写下你每天打算花多久看书,计划在什么时间段或情形下看书。
36、E.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许多读者会用Cf这样的记号,表示比较或参照的意思。
37、(2)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就用一般的阅读速度,阅读文章开头的一两段。在阅读期间,我们要思考文章所想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什么、文章的风格是什么等等;
38、团购品种:《奥兹王国仙境奇遇记》又名《绿野仙踪》,全14册
39、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40、接下来,我就讲解哪些书从现在开始就不用去读了。
41、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42、(第20种方法)给孩子选择性的阅读图书中的一部分内容。给孩子读一部分,重点的部分、情感描写丰富的部分、孩子喜欢的部分,或者孩子觉得无聊的自己又不想读的部分,你给孩子读。把孩子对阅读的讨厌程度降到最低,参与度提到最高,时间久了,孩子自然会爱上阅读!
43、因为阅读能够帮助你挣脱情绪牢笼,冷静、客观地重新自省;
44、多读几遍,看完几遍稍后总结内容,在文章最后写一段感受、启发和心得,即是读后感。
45、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46、所以,我们掌握了一个作者的核心论点,基本上就可以对他的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的话,我们读完了一个作者的关键著作,就可以以点带面地读完他的大部分书籍。
47、读书如进食,少读书则营养不足,从全世界每年人均读书看:以色列约64本;俄罗斯约55本;美国约50本;而中国约是5本。显然总是就少。另一方面,有许多人只读一类书,知识偏食,也会营养不良。理论工作者,读点文学书,文艺工作者,读点哲学书,成年人读点童话,《哈里波特》,同时吃法也有不同,培根讲“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我经常与企业家接触,发现他们走得不高不远,一定读书太浅;走得又高又远,一定读书不浅。预知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看一个人阅读的书目,绝对比看手相星相更准确。
48、还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候选人,有点纠结,随口跟他讲:“这个人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不过自己创业好几年了,我不确定他能不能重新进入一个组织管理一个局部业务。”
49、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
50、F.给自己喜欢的作家发邮件,内容可以是你的读后感、不同的观点或疑问。
51、所以这里的读完,不是说真的把整本书一字不落地读了,而是能够充分把握整本书的精髓,读自己真正想读的,还能引发自己的思考,这不就是读书的意义吗?
52、(第25种方法)多接触不同的阅读类型。接触过不少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喜欢公主系的图书,直到小学二三年级阅读书单中也只有公主的故事,这多糟糕啊!
53、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54、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55、“五位一体法”的第一个大部分的主要作用是锁定一个知识树节点的ID,我们大体上能知道,这个作家、思想家他在一个领域或者“知识共同体”里面的位置。接下来,我们还要对他的思想情况做一个基本的概括。
56、适合年龄:建议年龄是7-14岁(请根据自家孩子实际情况决定)
57、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句感慨、一段思考……
58、比尔·盖茨谈读书:如何从书本中获得最大收益(附视频)
59、读书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即抓住它的精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