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2、之所以你的心围着面子转,被面子束缚,身体被面子奴役,根本原因是你认为面子这个东西是存在的,你认为面子属于“有”。如果你能清晰的认识到面子是不存在的东西,自然不会再被它所束缚。(佛经名句加解释)。
3、 《杂阿含经》最后译出。南朝宋元嘉年间(435~453年),中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口宣梵本,宝云传译,慧观笔受,译于建康,五十卷。与众不同的是,此经不是靠背诵,而是有梵文底本。《佛国记》记载,东晋释法显西行求法,在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得到《弥沙塞律》,及《长阿含》、《杂阿含》、《杂藏》的梵文,使此次翻译有文可据。但传写时似乎未得到很好的整理,因而现存本子卷次不顺,并佚去两卷,误以求那跋陀罗所译的《无忧王经》编入。(佛经名句加解释)。
4、2018年10月10日下午,以节目为基础编纂的同名图书《朗读者》在法兰克福书展举行了多语种版权签约仪式,并在之后开展了“《朗读者》: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学之美”系列活动。与来自德国、俄罗斯、印度、阿尔巴尼亚、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等六个国家的出版社签订了八个语种的版权合作协议。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从来没有及时、全面过,没有交流就没有了解,没有了解就没有合作。所以《朗读者》走出去不只是加强文化输出,体现文化自信,也是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提升影响力,促进合作。书展上,中德文分别朗诵贾平凹散文《写给母亲》,在场观众潸然泪下。
5、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6、 鲁迅———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地启示了。
7、从调有想,从想有令令欲,从欲有爱憎,从爱憎有贪嫉,从贪嫉合一切众生共相伤害。
8、所以,不管是谁说的,只要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我,就不符合诸法无我的法印,不是佛教的观点。
9、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10、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11、我们在看经典的时候,一定要看前后文,不能只抓某段文或者某句话,就如俗话说的「掐两头去中间」,掐头掐尾,中间还要省略几处,这样不仅无法了解佛经密义,无法获得增上生及决定胜,而且会令自己染上谤法的恶业,甚至堕入三恶道。这种情况在我们汉传的净土法门特别普遍。净土有「净土三经」。很多法师在解释净土经典时去头去尾,并教诫学子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这样讲经是蛮危险的。你要讲净土经、讲念佛法门,净土三经前后文你一定要拿来看,不能只找与自己相应的一句一偈去看、去修。你有没有觉得,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相应于「懒惰」,相应于快餐文化,所以大部分人都认为「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其它都不用学」,还会胡乱冠上几个名词:「一门深入」、「修一度就等于修六度」、「念一句阿弥陀佛等同行六度」……等等,这些都是依文解意,或者是断章取义。我们这个地方讲说,念一句阿弥陀佛佛号的同时可不可以修六度?可以。那怎么修呢?如《广论》267页的第7行讲到:「具足六种波罗蜜多者,如行法施防止声闻独觉作意,是名持戒。于种智法信行堪忍,忍恕他骂,为令法施倍复增长,发起欲乐是名精进。心专一趣不杂小乘,回向此善于大菩提,是名静虑。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将法施改为念佛,即念佛「具足六种波罗蜜多者,如菩萨发菩提心,思惟布施的定义,思惟之后,誓愿成办一切有情义利,不仅自己安住念佛,而且亦能令其他有情安住念佛,以这样的布施之心来念佛,这个就是念佛号行布施度。思惟持戒的定义以后,在内心生起防止声闻独觉作意,这样来持佛号,是名修持戒度。以修忍辱的心念佛号,于种智法信行堪忍,忍恕他骂,是名修忍辱度。为令念佛的功德倍复增长,发起欲乐而诵念佛号,是名修精进度。菩萨念佛时,能够令心专一趣入无上大菩提,而不夹杂小乘之心,并将念佛所获得的善根功德回向无上大菩提。也就是念佛时以此善根不染二乘欲乐,一心回向正等菩提,称为念佛行禅定度。念佛号时,了知能念佛的心、所念的佛号及念佛者悉如幻化,同时以空性的正理把佛号上的这分自性有遮除掉,通达无自性,在无自性摄持下念佛,即无相念佛,是名念佛行般若度。这样才叫「念佛号可以行六度」,而不是什么都不清楚、不思惟布施等定义,单单嘴巴上诵持佛号就叫「行六度」,不能这样讲。这个地方略略做这样的一个解释。
12、 法师:法是佛法,师是师范,博通三藏佛法,可为人天‘师’范者,故以法师称之。亦即上弘大‘法’,下为人‘师’之谓。若依法为师而自修持者谓之自利法师,能够对众演说化导众生而为人师者谓之利他法师。这位译主乃是自他兼利之法师也。
13、佛教追求的是终极解脱:涅槃。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临时产生的假相。这个是假相,靠不住。那个也是假相,也靠不住。最后,连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意识都是假相,“我”都是假相,连自己、“我”,都靠不住。
14、“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
1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7、又若彼语纵可如言而取其义,然亦不成非不了义。
18、(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9、(译文)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20、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21、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22、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23、英国著名学者克里———佛教所开示的法,包含内容的广大深奥,确实无与伦比。
24、佛语有云: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
25、有三个评判的标准,用来衡量某些言论、某些认识符不符合佛教的理论。不管是谁说的,不符合这三条标准,不符合三法印,就不是佛教的理论。
26、给你介绍下仓央嘉措的情诗:我问佛: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27、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28、 ‘文字’、‘观照’,为什么也称为般若?文字是求启悟实相的一种工具(无文字不能起观照),观照是求证实相的一种工作(无观照无由体证实相),二者皆依体——实相,得名,故均以般若称之。文字,是一种道理的追求——启发智慧,明白真理;观照,是一种心理的训练——改除习气,求证实相;实相,是一种体证的境界——灵明妙觉,平等周口。总之,文字是约解悟方面言,观照是约实行方面言,实相是约体证方面言。前二——文字、观照,是相似义,属方便般若;后一——实相,是真实义,属究竟般若。此外还有一种叫做方便般若——通达一切诸法去方便化导众生(于菩萨位至佛果的中间依般若俗智通达利生方便法门,广修六度万行,救度一切众生)。
29、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30、佛语有云:万法唯心。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3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32、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33、佛家经典的醒世禅语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34、肉眼凡夫(拼音):ròu yǎn fán fū(解释):肉眼:佛经中说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夫:指凡人。指尘世平常的人。(出自):元·范子安《竹叶舟》第一折:“这都是神仙骨,不似你肉眼凡夫。”
35、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译文)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36、真心祝愿您增长福寿,如意吉祥,愿三宝加持和护佑。
37、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8、凤凰,涅盘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39、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40、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41、然后是需要远离的两个条件。首先是“除盖烦恼”,即五盖烦恼要断除。其次是“离垢”,即远离六波罗蜜多的违品:布施的违品——吝啬,持戒的违品——犯戒,安忍的违品——嗔恨,精进的违品——懒惰,禅定的违品——散乱,智慧的违品——邪见。
42、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4、「若不尔者」,如果你不从前后文这样去理解,比如《心经》、《金刚经》是属于《大般若经》,如果不依《大般若经》前后文去理解、去做解释的话,「总破生故亦别破句」,「故不能立如是宣说了义之经。」
4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7、(译文)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48、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49、 天台约六即判释此心。六即:理即心;名字即心;观行即心;相似即心;分证即心;究竟即心。
50、 其次又要知道,‘到彼岸’,是说依照此经所说的般若去修学,可以从生死的此岸,而到涅槃的彼岸,不可误为已经到达彼岸解!若正文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那就是已经到达彼岸的了。
5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