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阿和个性网
菜单
个性网名 游戏网名 游戏名字 个性说说 个性签名

虚极静笃和光同尘【84句精选】

来源:个性说说 发布时间:2023-07-28 02:35:47 点击:59次
首页 > 个性说说 > > 虚极静笃和光同尘【84句精选】

虚极静笃和光同尘

1、马未都先生“观复”博物馆亦由此章得名。马未都说:“观即看,复即重复。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

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

4、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虚极静笃和光同尘)。

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老子关于“归根复命”的修炼方法主要有三:一是意守,曰载营魄抱。二是调息,曰专气致柔。三是入静,曰涤除玄览。此三者大体可归纳为现代气功修炼的“三调”,此外,还须辅以“无为”、“为雌”、“无知”、“啬神”,等等。

7、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8、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9、您爱不爱“名”?您好不好“财”?您对生命如何珍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

10、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

11、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

12、传统文化主张“知行合一”。我们“知常”的目的在于用于我们生活实践。“不知常,妄作凶”。如果不“知常”,必然会导致妄为、胡为、乱为的情况,即使偶尔侥幸获得圆满,最终必然落入失败的窠臼。在不“知常”的情况下,我们常常陷于两种状态:一是稍微取得一点小成就就妄自尊大、目中无人,上天入地无往不利,有如探囊取物,陷入“盲目欢喜”状态;一是稍微遭遇挫折、失败就悲观失望、消极颓废、怨天尤人,举目一望外部世界都跟自己过不去,都是自己的仇人和敌人,陷入“盲目绝望”状态。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在这二者之间摇摆,时时事事容易冲动,总是抱着凭运气做事。一个人一旦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聪明和幸运,他的人生最终结果只会是失败和不幸。“不知常”最大的表现就是“事事后悔”,随时都大把大把地给自己喂后悔药,运气好办事顺利小有收获就后悔为什么没有早这样办?或者为什么没有趁胜追击收获更多?处事不顺遭遇失败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就后悔自己为什么冲动?后悔自己的命为什么没他人的好?后悔实际是对自我的否定,我们否定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价值,我们就会痛苦,我们的生命就会陷入黑暗,生命力就会逐步枯萎。

1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14、“复命曰常”,生命的回归,万事万物生命轨迹的循环往复是“常”,永不改变者、永恒的叫常。“知常明”是知晓“常”则明,就能洞彻一切事物。明作则吉。

15、我从中静观:我王而上尊天道,下应民意,承前启后,顺势利导,我王之德,既是天德,我王之道,既是天道。故曰“王乃天”。

16、“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7、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 。地之道若不守静,以至于至笃至实。

18、静从清省从争——无争曰静。“归根曰静”。什么是“归根”,就是回归天物的本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万物最终都回复到了它的本原。

19、在他因守父丧居家的日子里,终于悟透了:做人要学着外浊内清、外黑内白。表面上的妥协,其实更有利于事情的顺利开展。

20、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究会回归根本。回归根本称作静,就是所谓的回归其本来自性。

21、回归本原就叫静,静也就是生命的重复,生命的回归——“是谓复命”。

22、只因一件寻常事的发生,它告诉我,我需要一个自由表达的话语空间了。

2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知白守黑让我们明白:人生在世,要懂得圆融变通之道。

24、“没身不怠”,天物各复归其根,是自运动,永无懈怠。

25、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6章)

26、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27、(人居天地之中,为百灵之长,应效法天地的美德,遵循自然造化之规。天地归根,为虚静柔弱的本体,人能虚静柔弱,则心性空明;天地复命,是返还到万化生发的宇宙本源,人能返还到父母未生时的状态,正是复命之时。所以,只有堪破生死之关,才能洞释真常大道的密奥;如能持之修炼,自可跳出大化制约,而与天地同春。)

28、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29、虚极静笃、笃静悟初、致虚守静这类词都是佛家用语,大意都差不多。

30、“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十五章)

31、经过近十年的精心准备,越国终于一举打败了吴国,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末年政坛上叱诧风云的人物,霸业达到了极盛。

32、我从中静观:我公而无私己之心,却有容纳海川之量,我效法天地美德,遵循自然之规,天地与我唯亲!我无为而治,天下尽皆归顺。故曰“公乃王”。

33、什么是“虚极”?后人解“虚”多为空虚、虚无,真空无象曰“虚”, 虚而至虚曰“极”。这种解读是将此段文字当作人道在解读。

34、《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此“虚”亦可理解为大山,“至虚极”意为达成最大的山。万物之大者,在人所能接触到的,当为山、海。“至虚极”当合下文“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万物旁作,万物最大的作,就是山与海了,古人认为沧海桑天,循环往复。“守静笃”合下文“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笃”即笃行,可用“周行而不殆”来解读,归根再生,循环往复。

35、这句话的意思是,“„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措施。„致虚‟和„守静‟是比较实际的建议,能做得来,但不是做做样子就好的,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36、“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世间万物始终处于“归根”和“复命”过程,在一个特定时刻,不是处于从“道”出生的过程,就是处于回归“道”的过程,或者说两个过程在同时行进,比如:我们出生就开始向死亡迈进。了解这个过程就可以称为“知常”。“常”即规律、常识,或者称之为宇宙法则,还可称之为“道纪”。看清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掌握它们的运行法则就是“明”。即:能够知晓万物、理解万物,内心达到彻悟通达、圆满无碍的状态。达到“明”的境界遇事、遇人都想得开、看得透,不被“我执”所缚,不被外界所迷,当下的自我以及外界只是整体的一部分、一个瞬间。只有心“明”后,才可能“悟道”,才可能接近“天人合一”的道境。

37、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时,怎么能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傅佩荣)同样这也是老子阐述治国之道的话。将大道理变成小道理,“死”是人人畏惧的,是人生存的底线,可以绝境中必须面对的。一旦天天面对这个绝境,便不复畏惧,死不再是人们的不可逾越的底线。也就是说,不要时时挑战他人的底线,也不要轻视别人的底线,否则您的自大将使您自己毁灭。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38、“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39、“容乃公”,能容万物,则无偏私。苏辙注曰:“无所不容,则彼我之情尽,尚谁私乎?无所不公,则天下将往而归之矣。无所不怀,虽天何以加之。”“公乃王”,此王不是统治天下之王,而统治自己之王。“王乃天”,能掌控自己,自己就是天。一沙一世界,一物一宇宙,在自身的小宇宙中,如天一样自然运行。

40、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

4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42、即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於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觉之,心动卸止之。心本虚灵不昧,於修静定工夫中,固须制其外驰;然不可入於昏沉寂灭;宜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并保其一灵惺惺之境,妄心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已动时,即制之不动。要去欲起时,即摄令不起,妄念已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故古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念念觉破,便自可至无念矣。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当一心散乱,幻想与杂念纷起,生灭不停时,宜急用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及至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则自虚灵不昧,澄澄自知,虽寂寂而常惺惺,虽惺惺而常寂寂;一灵独耀,神光晔煜,而得大自在力。正如郁山主所说在:「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此即为一灵独耀说法也。修道而能至一灵独耀,便能「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临济语)无入而不自得也。在此境界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最易体认天理。彻识仁体,明心见性而与道合真。孔门「慎独」之功,亦即在求能保此一灵独耀之灵明也。孟子倡「良知」,阳明承之倡「致良知」,均系此一静极通神工夫。故曰:「心至无心神自定,一灵独耀遍乾坤。」

43、我从中静观:和光同尘、超然物外的真常大道,只有天性纯全的善人志士,才能践行!

44、高明注:“此节经文每句皆作连缀重语,今本则将‘静’、‘妄’等连缀重语删去,虽然用字从简,则经义不若帛书甲乙本详实,从经文内容分析,殊觉删之不当。今据古今各本勘校,此文当作:‘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45、“天乃道”,天物之运行就是道;“道乃久”,道永久不变,复归其根。

4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4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8、“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49、“致虚极”,“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虚是无物,极是极致。“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50、《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51、道家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静”,归于婴儿,甚至胎儿状态,无欲无惧,就是回归自然,解脱人生的忧烦。人之守静,就是保持婴儿状态,因此老子倡导“贵食母”“能婴儿”“复归于婴儿”“比于赤子”。

52、“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未微明。”(第三十六章)

53、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55、世界是一张“无量之网”,修行5个秘密法则!

56、道家修链,最重先天,而忌后天用事。此即是说:道家修链,重末形而不重已形,重未然而不重已然;重无象之象,无相之相,无物之物,无体之体。修重逆修逆用,诀重返本还元;鼎重先天炉鼎,卦重画前一封。观重观喜怒哀乐未发前是何气象?重父母末生前是何面目?与乎观天地未分、鸿蒙末判时是何境界,同时,做工夫时之最上一乘诀法,天玄子谓:「调息须调真息(先天元息),链神须链不神(先天元神);链气须链玄元气(先天元气,亦有重先天祖气者)。链精须链未然精(先天元精),链性最重无性性(先天真性),链心首在复天心(先天真心)。」天玄子又谓:「顺则为人逆则僊,返还最易到先天。能脱形骸力为道,不养圣胎亦是僊。」盖一从事链养圣胎,即属有为法,有为法为后天法;无为法力为先天法。在丹道派之「先天道」中,概以清静无为为主「以无修无链为功,以无生无灭为道,以无证无得为得。」复以其重先天,故易不失其赤子之心,易保其婴儿之态,易养其天趣,存其天机,而保其天真!一切与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无以异。无识无知,无忧无乐。且又无戒而自戒,无定而自定,无慧而自慧,无悟而自悟。本来如是,故尔如是;本自具有,不少欠缺;不加些子,当体即得;得无所得,一得永得。故曰:「返还在垢复,抽添重坎离;能凿鸿蒙窍,使与羲皇齐。」

57、我从中静观:我天高,不能出道之外,我天大,依然存于道之中,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发,由道运斡,我天之德,既是道德。故曰“天乃道”。

58、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59、先说“致虚”。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

60、“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傅佩荣)这句话老子也重复过,可见他很看重这种与世沉浮的生存姿态。我们说“与世沉浮”只是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实际上老子所理解的圣人或者入道的人有道而人不知的,他们的不被知只是世人看不出来罢了。其实,圣人也罢,俗人也罢,“和光同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61、要永远做野火,要温柔热烈,并且鲜活。——张虚靖

62、此章文字当作天道来解,是老子谈“物理变化”。

63、道家用功心法,有「存想」一法。存想与观不同,犹回光与回机之有别。心不可动,亦不可失;妄心不可有,照心不可无。欲心不可有,定心不可无。存想即所以存其本心也,恐人之放其本心而失之,或泯其本心而失之也。孟子曰:「无失其赤子之心。」即是本心不可失也。存想之法多端,其大要有「九存想法」,最上乘之诀,即为存想谷神法。此亦称存想黄庭法,存想泥九法,存想昆仑法。其位在头脑九宫中之中央一宫,中虚而灵明,为元神所居之地;谷虚而其应无穷,能神而其用不竭;存想于斯,可大开慧悟,并能神化无极,有意想不到之妙用。庾信诗谓「虚无养谷神」,高义方清诫谓:「智虑赫赫尽,谷神绵绵存。」其言得之,盖此实乃以神养神法,而存想实亦即存神法也。一心存想不动,即能生神。惟切忌太过。过则火炎;宜若有想,若无想,若无无想;若有存,若非存,若非非存;想而无想,无想而想;存而非存,非存而存。圣凡同泯,物我一如,浑浑默默,杳杳冥冥,而入于真体之绝对境界,又称虚无境界,亦即佛家之究竟湟盘境界,斯为诀要。

64、《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

65、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du);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dai)。

66、从今天起我将陆续在此分享自己的生命感动,她可能是人、事、物,也可能只是某个瞬间的思与想,总之是生命中的一个“遇见”。既然你我有缘相遇于同一时空,我愿意把感动传递给你。如果你也有此念,那么好,先邀请你“粉”一下哦。

6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68、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低调退让、谦卑自守、忍辱守分,才是最安全无忧的状态,也才是最接近于“道”的状态。

69、今天是新的一年的三月月半——2020年3月22日,

70、总的来说,在集美大学访学的一年时光里,我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访学的这一年对我来说是一段独特的值得铭记的经历,这得益于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我们在集美大学访学的良好体验也是双方学校的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应向所有负责访学,帮助我们,照顾我们的老师们表示感谢。我认为访学是一段有意义,有收获的经历,希望学弟学妹们积极参加。

71、这几句话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字眼,说明的道理也非常明了。荀子就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的学生李斯也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虽然学问的家数不尽相同,但同样的重视程度正了表明这句话内涵的延展性和智慧性。小可以喻大,近可以明远。

72、“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73、——物类千变万化源起于微细状态的“几”,有了水的滋养便会逐步相继而生,处于陆地和水面的交接处就形成青苔,生长在山陵高地就成了车前草,车前草获得粪土的滋养长成乌足,乌足的根变化成土蚕,乌足的叶子变化成蝴蝶。蝴蝶很快又变化成为虫,生活在灶下,那样子就像是蜕皮,它的名字叫做灶马。灶马一千天以后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干余骨。干余骨的唾沫长出虫子斯弥,斯弥又生出蠛蠓。颐辂从蠛蠓中形成,黄軦从九猷中长出;蠓子则产生于萤火虫。羊奚草跟不长笋的老竹相结合,老竹又生出青宁虫;青宁虫生出程(一种赤虫),程使马得以生长,马使人生存,而最终人又归于虚无,返归造化之初的浑沌中。万物都产生于自然的造化,又全都回返自然的造化。

74、       按规律办事就会房子里有稻谷,房子里有稻谷就会得到大家承认,得到大家承认就能成为首领,首领就是自然生成的,自然生成的就是道,有道就能长久,身体死亡灵魂不会陷入困境,受人怀念祭拜。

7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76、“虚”从道家角度来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种精神状态,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是把自身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去掉,达到空和虚的状态,才能够接受足够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变化的真正规律。

77、在吴宫的日子里,他们小心地伺候吴王,受尽各种羞辱,表面上却极尽谄媚之态,没有流露半点不满。

78、“白”是清楚、明白,“黑”是糊涂、暗昧。谁都希望自己是个明白人,而不愿意被人看做是糊涂蛋。可是真的就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那是为什么?那其实是洞察一切之后的大智慧,是大智若愚的表现。

79、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内心平静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8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81、于是他选择了和光同尘,而这更充分体现了妥协的力量,也让他更好地绕过重重障碍,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就了一番伟业。

82、“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第七十九章)

83、其卑躬屈膝的奴才姿态最终感动了吴王。三年后,决定放他们回国。为了牢记亡国之痛、石室之辱,勾践卧薪尝胆,重用贤才,发展生产,君臣同心同德,奋发图强。

上一篇:小葱拌豆腐俗语下一句【25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个性说说

  • 和光同尘是什么意思【61句精选】
  • 和光同尘周深【8句精选】
  •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46句精选】
  • 和光同尘【38句精选】
  • 个性说说相关栏目

    推荐个性说说

  • 又辛苦又没赚到钱的说说【100句文案】
  • 彩票中奖的心情说说的句子【文案100句】
  • 春天去烧烤的朋友圈说说【文案100句】
  • 捡菌发朋友圈说说【100句文案】
  • 涨水的搞笑说说【100句文案】
  • 又痞又坏幽默的句子【25句精选】
  • 压马路的搞笑说说【100句文案】
  • 西安城墙发朋友圈【100句文案】
  • 最新个性说说

  • 虚极静笃和光同尘【84句精选】
  • 小葱拌豆腐俗语下一句【25句精选】
  • 吴绍明的抖音失恋说说(疫情过后,我们要珍惜每一次聚)
  • 小葱拌豆腐歇后语下一句的意思【40句精选】
  • 辐射岛的qq空间唯美说说(的七夕节即将到来,送给情人的)
  • 小葱拌豆腐歇后语的下一句是什么【33句精选】
  • 2023顾伯冲的微博个性说说(惹你生气的人都不值得你去生气)
  • 小葱拌豆腐歇后语的下一句谐音字什【13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