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阿和个性网
菜单
个性网名 游戏网名 游戏名字 个性说说 个性签名

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51句精选】

来源:个性说说 发布时间:2023-08-02 02:50:33 点击:59次
首页 > 个性说说 > > 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51句精选】

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

1、德廉美修道院:来自于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拉伯雷的《巨人传》。资产阶级理想社会的模型,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理想和人类自由平等的愿望。

2、“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马克思文艺思想的标识性概念。盖因文艺批评所关切的始终是内容和方法问题,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表现、再现、反映等不同提法或取法中每每有所规约、有所偏侧。对此,前辈同人已有不少阐述,但如何结合当下、结合实际、有的放矢、由表及里,却始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众所周知,“莎士比亚化”是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结合,而“席勒式”则是主题先行的代名词。这里先说情节。

3、另一方面,叙事立场的倾向性与复杂性。这几部小说都较好地处理了作者的叙事立场,没有明显的道德判断,而是将文化倾向隐藏在复杂的叙事结构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掌控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力。《匿名》在整体上采用了较大的文化视野和思考尺度,能够超越性地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并通过大量议论性的叙述呈现出来,在这种类似于与读者一起探讨的模式中,小说的叙事立场也就顺理成章地表现为往返摆动的状态。《慈悲》很好地处理了对水生、玉生等卑微人物的叙事立场,没有采用简单的控诉方式,也没有采用机械的白描手法,而是将人物放置在环境、故事、命运中,自然而然地呈现了其生活中的苦难,并由此反观社会现实。人物与生活的关系非常紧密,小说的叙事立场也就圆融自在地生成在情节土壤之中。《人类世》在这方面的处理同样出色。这部小说通过孙参、田思萱和焦石、关亚静两组人物、两个视角形成了两种互相驳难的声音,既阐释了人类在工业化以来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和过分破坏及其恶果,也说明了这种开发对人类的重要性,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复杂的文化立场,并不是一味的尖锐批判。

4、马克思的观点来自于他的立场和方法。他从不孤立地看问题。从文艺批评的角度看,恩格斯认为这是现实主义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后者关于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思想既适用于认识人类社会,也适用于观察文艺的情节与内容、内容与形式。恩格斯进而提出了“典型论”。屈为比附,文学中的主题和情节也有点像人类的灵魂与肉体,二者结伴而生,缺一不可,并相互作用。马克思设或赞同席勒的观点,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他却并不赞赏其成为时代的“单纯的传声筒”。相反,在莎士比亚那里,情节是作品的自然条件。这是由文学的审美特性所决定的。设若文学放弃美学追求,那么它也就等同于一般的历史叙事或政治、宗教、道德说教了。退一万步说,纵使后者,高明处也往往藉文学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即潜移默化或不动声色地使思想如盐入水、化于无形。正因为有此魅力,且颇得受众欢迎,莎氏反遭同时代作家的轻视。马克思则从历史唯物主义、从活生生的存在出发,但又不拘泥于存在本身,其所选择的莎士比亚恰好是情节和主题的最佳交汇点:文艺复兴运动鼎盛时期的文学经典。具体说来,情节和主题在莎氏笔下水乳交融,即清新的人文思想和来自欧陆尤其是文艺复兴运动方兴未艾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故事与英国的现实需要相结合,天衣无缝地生成为美妙的艺术。但这种和谐的、水乳交融的状态迅速被日益高亢的个人主义所扬弃。先是浪漫主义,后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夹在中间的巴尔扎克们则明显越过了父辈、投向了祖辈。这也是文学的规律之一:托古。他们对资本主义(血淋淋的现实)的批判如此自然而然,以至于模糊了创作主体(如保皇派和无产者)的界线(恩格斯称之为“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至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否达到了“莎士比亚化”的高度则是另一个话题,值得探讨。也许,情节由高走低、主题由低走高,恰好在莎士比亚时代形成了最美妙的交叉,是谓人文主义现实主义。而无论之前,还是之后,文学在情节和主题之间似乎皆有侧重、皆有偏废。

5、(14)吴义勤:《贾平凹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6期。

6、卢卡奇在《19世纪的文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一书中对这两封信进行了专门讨论,他认为马恩在美学上的现实主义态度与其一般世界观和政治倾向紧密相联的:“马克思在这里极其慎重地、完全是在美学讨论的框架内,指出了拉萨尔的抽象说教的唯心主义与他政治上的机会主义的联系。”

7、他对当时的专制统治有着深切的体会,178O年写成反抗封建暴政、充满狂飙突进精神的剧本《强盗》,1782年1月13日于曼海姆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

8、(⑥)王万顺:《身份焦虑与存在悖论——评王安忆长篇小说》,《百家评论》2016年4期。

9、《小说课》mobi格式链接:http://pan.baidu.com/s/1o8SAeQA提取密码:tx8r

10、那是一九三八年的春天,《堂吉诃德》陪伴了曼的整个航程。最后,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三月二十九日:我梦见了堂吉诃德。他是活生生的一个人,数日里和我促膝长谈……他和我一样谦恭友善,而且充满了难以名状的热情。于是我想起了昨天的阅读:‘我已经不是从前的堂吉诃德·德·拉曼恰了,我现在是好人、善人阿隆索·吉哈诺,在家受人尊敬,外出也人见人爱。’于是,无限的悲痛和怜悯、崇敬和思恋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有一种传统,它非常欧洲,那就是怀旧……然而,透过晨雾,眼前渐渐浮现出曼哈顿的高楼大厦。那是一抹神奇的殖民地风景,耸立着一座高塔入云的伟大城市。”

11、同年秋天,席勒随朋友一起迁往德累斯顿,并在那里完成了《唐・卡洛斯》这部以西班牙宫闱斗争为题材的政治悲剧。这是他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标志着他的创作正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

12、——〔英〕吉斯特菲尔伯爵《给儿子的两封家书》

13、●答题锦囊|北电考卷题型盘点:每种题型应该怎么回答?

14、最后,其实没有最后,我要说的是:这是一篇可以无限延续的散文。说到散文,我又不能不感佩中文的美妙和丰饶。譬如这么一个简单的词汇,不仅西洋文字中找不到贴切的译法,而且连中文词典的释义也罕有贴切的。说体裁固可,谓风格亦然,却都有歧义。《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诠释:有别于韵文;有别于诗歌、戏剧和小说。不能说词典没有道理,却道不尽然,理尤可辨;顺便说说罢了,有意者不妨读读冯至先生主编、冯至和季羡林先生作序的《世界散文精华》。在此,我姑且将散文称之为文之文,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得明、说得白;一如《世界文学》是永远鲜活、永远说不尽的书之书。

15、就我从事的这个行当而言,作家固可在年轻时一举成名,创作出划时代的“这一个”、“那一部”,但学者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是因为学术较之创作更具意识形态色彩,也更受制于上层建筑,故而需要更多的阅历和读书等多重积累。天赋固然重要,但学术研究不可能脱离研究对象及其创作肌理、生活环境和文学景态,后三者均可无限延伸至学术史和社会史维度。因此,任何一个课题,都够你恶补一阵子的。随便举个例子,譬如《红楼梦》,你想稍稍靠近它,起码得知道它在乾隆年间还是“诲淫诲盗”之作,自然入不得《四库全书》这等封建王朝的经典谱系(除却诗,实际上戏剧和小说分别被称作优伶之术和稗官野史,不登大雅之堂。尤其是小说,一直要到维新变法才开始获得正名);循着“维新变法”的滥觞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大潮,它才拂去历史落下的尘埃;而且经由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胡适等,开启了经典化过程。

16、且说列宁对列夫·托尔斯泰的褒奖具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和阶级立场。套用恩格斯的话说,那是因为他看到了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的胜利。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一文中,列宁认为托尔斯泰表现了俄国革命的特点。因此,他的矛盾是俄国农民的矛盾。由此,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17、(④)赵德发:《人类世》,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221页。

18、在西方,虽然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及小说史研究也是后来的事,始于晚近,如文艺复兴运动末期,但古希腊人对“类小说”如史诗、悲剧的重视早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便已露出端倪。亚里士多德对文学(史诗、悲剧)的态度,已经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小说”(情节)的重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情节是文学的首要因素。他甚至认为它是一切悲剧的根本和“灵魂”。他还说“情节是悲剧的目的,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因此,《诗学》中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用来阐述情节或与情节有关的。也就是说,在悲剧的六大要素中,情节位列第一。当然,情节和故事原是不同,情节或可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但绝对不是脱离故事的观念和技巧。倘以《红楼梦》为例,两者的关系显而易见。因为,我们或可视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为故事,而家族没落、爱情悲剧或钩沉者眼里的种种影射则是其情节。诸人物的性格、形象、命运等等,在情节中逐渐演化并凸显出来,二者相辅相成。再或以《哈姆雷特》为例,故事是王子复仇,而情节几乎可以说是整部作品,其中包括人物的犹疑、梦幻,甚至“恋母情结”等等。这样,在浪漫主义之前,情节对于文学,尤其对于小说、戏剧、甚至史诗,一直是首屈一指的关键元素,因而其地位十分稳固。相形之下,赤裸裸的主题和观念却是后来才逐渐显露并凸显出来的。在人文主义现实主义及其之前的文学作品中,主题是若无若有甚至深藏不露的,这也为许多经典的“说不尽”奠定了基础。荷马史诗是行吟诗人的作品,其主体意识和主题思想如此隐晦,以至于后人不得不在其归属问题上煞费脑筋。而作品中的各色人等,无论是阿伽门农、奥德修斯、阿基琉斯还是帕里斯,个个都是英雄。是非、善恶等价值判断尚非诗人(或“无我”的行吟诗人们)的主要考量,重要的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情节——“史传”。古希腊悲剧和古罗马神话亦如此。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先人倒似不然。他们处理史传的方式似乎比较老到。司马迁之所以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其原因固然在其公正修史记事的抱负,但《艺文类聚》中《悲士不遇赋》所表现的悲愤和褒贬也印证了他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鲜明的价值判断。

19、海德格尔说过,人的最大悲哀是“向死而在”;用德里达的话说,则是“知死而生”。它恐怕也是我们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证之但这个显证恰恰是人类的悲催。而文学多少可以使这种悲催显得不那么悲催。这也许是文学的另一个好处:人生最可信赖的伴侣和安慰。此外,随着全球化和人工智能的扩展,作为人类情感的最佳表征,文学也许将取代乡思,成为未来儿童的最好记忆,一如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最好记忆。

20、“莎士比亚化”要求严格地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地按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

21、可见,文学并非没有规律,尽管创作者每每随心所欲。为说明问题起见,本文当主要以小说和相对广义的叙事文学为例,看看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22、(③)路内:《慈悲·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31页。

23、哲理小说: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文学样式,作品以对话、游记、书信等方式表达作家的哲学、政治、社会等的思想观点。特点是哲理与文学的交融,重心不在人物性格与生活环境的刻画描写,而在于通过具有鲜明倾向性、教诲性的故事等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观点。代表作家和作品有伏尔泰的《老实人》、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等。

24、一方面,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文学的确不完全受制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以文字为介质的文学作品大都来自作为作家的个体,面对的也是作为读者的个体,因而是一种个性化的审美和认知活动,取决于一时一地作家、读者的个人理智与情感、修养与好恶等诸多因素。但无论多么特殊,文学又毕竟是一种意识形态,终究是时代、社会及个人存在的映像。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文学(从最初的神话传说到歌谣或诗,从悲剧、喜剧到小说)体裁的盛衰或消长印证了这一点;以个案论,也没有哪一个作家或读者可以拽着自己的小辫离开地面。

25、有家庭悲剧: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拉辛的《菲德拉》、曹禺的《雷雨》等。

26、此外,1995年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则认为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问题的提出,是关于艺术把握世界问题的进一步深化,《文学的基本原理》也认为“莎”、“席”概念涉及了艺术思维问题,这本教材还把这一问题和“倾向性”联系起来,认为通过形象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是文学特殊性。

27、还有表现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即“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如奥尼尔的《安娜•克里斯蒂》、《天边外》,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

28、“莎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针对人物塑造的席勒化而言,席勒人物性格单主题概念先行,具有教育意义,但艺术价值不高。莎士比亚化人物塑造性格丰满,既具有逻辑性、又有戏剧性性格复杂多样,充满发展变化。有普遍性又有独特性。

29、在一切言语甚至最普通的言语之中,都有着某种歌唱的韵味。

30、由强到弱则是文学人物由崇高到渺小,即从神至巨人至英雄豪杰到凡人乃至宵小的“弱化”或“矮化”过程。神话对于诸神和创世的想象见证了初民对宇宙万物的敬畏。古希腊悲剧也主要是对英雄传说时代的怀想。文艺复兴运动以降,虽然个人主义开始抬头,但文学并没有立刻放弃载道传统。只是到了二十世纪,尤其是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当然还有虚无主义)才开始大行其道。而眼下的跨国资本又分明加剧了这一趋势。于是,宏大叙事变成了自话自说。

31、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难又是最好的。

32、在国外,较之《红楼梦》,《聊斋志异》无疑拥有更多读者。在这些读者中,青少年大多将女鬼的故事视为恐怖小说。也许正因为如此,博尔赫斯等人遴选的《幻想小说》中,并没有《聊斋志异》的任何篇什,倒是攫取了《风月宝鉴》和《贾宝玉梦游太虚境》。问题是:他们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女鬼总是爱上书生?哈哈,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写书说书的大都是书生。这有点像脑筋急转弯。但若非要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那么围绕这个做几篇博士论文也未尝不可。

33、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现实生活出发,在广阔的背景下,通过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反映时代特点,思想倾向在情节发展中自然流露,而不是直陈或通过人物来传达作者的思想观念。

34、  亮相本期“重点推介”的是一位来自福建南平的小说新人魏冶,1989年出生,探索小说写作多年,他的小说有一种粗粝的思考力,渴望在故事的边缘触摸苦闷生活中的暖意,中篇《归途》即是如此。这是他在《福建文学》的处女作,初试啼音便惹人注目。“新实力”刊发文学评论家李美皆的散文《我周围的园子们》,文章语言清晰,开合自然,理性的评论家写起散文也是别有风情。“一线诗人”推出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汤养宗的新作,并在“文艺探索”推出“汤养宗诗歌评论小辑”,诗评家伍明春、陈卫等带来精彩论述。

35、“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

36、中文系开学,通常会有老教授引用那句话“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中文系开启的是求知的渴望、规范的写作训练、学术的探究等路程,与作家是背道而驰的。尽管这一说法饱受批评,可也不得不承认,很多著名作家都非中文系出身。

37、周扬等人编选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则把这两个概念放在“文艺的倾向性”条目之下(该书的目的是为了配合《讲话》的发表),周扬和瞿秋白在强调真实性和倾向性相结合的同时,突出了思想倾向问题,周扬后来发表的一篇报告还认为“莎”、“席”问题与《讲话》体现了共同的文艺准则——政治性和真实性的完全一致(详见《文艺报》1956年第2期)。

38、荷马式比喻:大量的连续的的明喻,多半取自于自然现象、动物形态和日常生活现象,生动形象直观。

39、谁告诉我真话,即使他的话里藏着死亡,我也会像听人家恭维我一样听着他。

40、拉萨尔误解了历史的客观进程,没有看到农民和城市革命者的代表所取的历史作用,而把改造世界的力量归结在完美人性的化身——济金根等人身上;

41、王安忆《匿名》采用了较为特殊的叙事结构,将一个普通市民置于突然的命运转换中,以绑架事件作为整体叙事框架,由此呈现城乡社会生活的荒诞无据与波澜不惊。小说上部,被绑架者的失踪虽然在家人中掀起了巨大的恐慌,但生活仍旧在不疾不徐地继续着,以妻子杨莹瑛为代表的城市生活秩序依旧保持着应有的稳定性,巨大的现实结构仿佛无处不在的无形网络,网罗了各种样态的现实人生,一个人被绑架的事实抵不过世俗生活的压力和惯性,上海的生活还是川流不息地行进着。被绑架者半主动半被动地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和名字,被城市生活彻底遗弃,却在离开城市的路上收获各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他的主体意识就是这样以被遗忘的形式而重新建构起来。小说下部,回到城市的被绑架者失忆了,自己的身份最终没有恢复。小说中一直匿名的“他”是王安忆穿透时代的全部荒诞性的隐性视角,跟随“他”的遭遇,我们深入到了这个时代最繁华的城市生活和最偏远的乡村世界。吊诡的是,虽然从城市到乡村再到城市,可是“他”所代表的现代人的身份再也无法恢复。主体意识清晰,身份认同却同步丧失,两者背向而行,这就是王安忆在小说中直面的时代本质。这种外在身份与内在精神的分裂隐喻了当下现实生活的巨大危机,尤其是现代人在生活中无所归依、无处逃避的现代性处境。王安忆所展开的城乡双向反思具有极强的当下性和有效性,这是《匿名》所进行的现实反思所具有的特点。

42、言谈是衣着的精神部分,用上它,撇开它,就和戴上或摘下装饰着羽毛的女帼一样。

43、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则包容了上述两种基本看法,《原理》既提到了这两个概念“反公式化”的意义,也谈到它们和文学的认识、教育作用之间的关系。

44、而我,为了回答这个既古老又常新的问题,不仅想起了曼想起的问题,并且勾起了童年的记忆,因为它也非常文学。

45、归纳起来,长篇小说反思现实的基本模式是将现实进行剖面、陌生化,将其进行时空赋形,抽取其中那些荒诞性、悲剧性或者危机性的文化因素进行集中展示。上述几部长篇小说分别采用了这些诗学策略,有的甚至十分成功。然而,过分执着于现实反思极有可能影响小说的叙事结构甚至审美品质。至少有两个方面是我们在阅读这些长篇小说时需要认真考察的。

46、有必要强调的是,这些长篇小说所进行的形式探索极具历史意义,即使成名已久的作家也纷纷展开卓有成效的叙事实验、颠覆自己的叙事常规,使得精彩纷呈的叙事探索成为这些作品的重要看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软埋》。这部小说按照时间顺序正向进行叙事,却借助黛云的梦境等方式进行历史回溯,叙事的方向与故事的方向正好相反,两个方向最终对接起来实现了历史的重构,其结构之精巧是近年长篇小说中十分罕见的,令人赞叹。两个逆向的时间顺序使得小说的叙事和主题以奇异的方式深深扭结在一起,互相呈现又互相审视,历史解构与现实反思两个维度同时展开、持续深入。现实中,黛云的儿子青林揭开了真相却选择遗忘;历史中,黛云早已遗忘的记忆却重新水落石出。“时光漫漫,软埋了真实的一切,就算知道了,你又怎知它就是那真实的一切?”(18)这是书中人物的慨叹。“人死之后没有棺材护身,肉体直接葬于泥土,这是一种软埋;而一个活着的人,以决绝的心态屏蔽过去,封存来处,放弃往事,拒绝记忆,无论是下意识,还是有意识,都是被时间在软埋。一旦软埋,或许就是生生世世,永无人知。”(19)这是作者方方的慨叹。可以看出,小说是同时指向历史与现实的,在重构历史中批判现实,在理解现实中反思历史。如此复杂深湛的主题建立在非常成功的形式探索基础上,没有这种独特的叙事形式,小说的主题就不可能进行得如此顺利和完整。除了《软埋》以外,《独药师》最后的《管家手记》与正文所产生的互文性、《望春风》所采用的时间拼贴诗学、《人类世》的隐喻化叙事、《朝霞》跳跃性的叙事节奏和复调式的言语方式、《茧》的多声部复调性、《王城如海》的戏剧与生活并置等也是非常显著和成功的。

47、然而,我想说的是,读书犹如饮食,从小培养的味蕾其实会伴随人的一生。试想,我等自小吃泡饭、菜蔬,鲜有荤腥入口,长大后对西餐,尤其是奶酪之类的抗拒就非常顽固。留学期间,虽然嘴里不说,但我心里明白,童年味蕾的记忆使我这辈子都不会喜欢洋人的奶酪了。呵呵,谁稀罕动他们的奶酪呢?!同样,孩时家国贫困,咱新鲜豆腐都吃不上,又怎会让它发酵变臭?!于是,目下遍地开花的臭豆腐我也从来不碰。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人之不同,犹如其面;即使性之相近,也还有习之相远、尚之相异。

48、(⑧)贾平凹《极花·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06页。

49、(20)(美)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群星,我的归宿》,赵海虹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50、(⑩)贾平凹《极花·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10页。

上一篇:明天的qq难过说说(我的心||你的心)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个性说说

  • 与清明节有关的名言名句【35句精选】
  • 理想与现实议论文素材【84句精选】
  • 95式的抖音个性说说(命运或许只是擦肩而过生命也许)
  • 844的qq心情说说(人正难见鬼,人邪与鬼伴。)
  • 2023劳乃成的微博爱情说说(我生下来就是为了与你相遇。)
  • 云竹湖的抖音伤感说说(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
  • 歌郎的微博唯美说说(想与你分享耳机,想和你互通心)
  • 道家思想的核心与精髓【69句精选】
  • 2023超声波去眼袋的微博忧伤说说(在大悲与大喜之间,在欢笑与流)
  • 猪八戒耍把式歇后语【16句精选】
  • 账号分离的抖音心情说说(以这种方式结束了她仅存的一份)
  • 丁三石的微博心累说说(高温令人疲倦,要与快乐连线。)
  • 成都琴行的微信心寒说说(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我与你的)
  • 与秋天有关的成语【49句精选】
  • 董责险的微博伤感说说(我爱你与你无关,所以你随意。)
  • 2023物竞天择2的快手心碎说说(留便留,一切与我无关。)
  • 个性说说相关栏目

    推荐个性说说

  • 又辛苦又没赚到钱的说说【100句文案】
  • 彩票中奖的心情说说的句子【文案100句】
  • 春天去烧烤的朋友圈说说【文案100句】
  • 捡菌发朋友圈说说【100句文案】
  • 又痞又坏幽默的句子【25句精选】
  • 涨水的搞笑说说【100句文案】
  • 西安城墙发朋友圈【100句文案】
  • 压马路的搞笑说说【100句文案】
  • 最新个性说说

  • 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51句精选】
  • 明天的qq难过说说(我的心||你的心)
  • 德国人对希特勒的评价【77句精选】
  • 颂扬师德的优美短句【55句精选】
  • 郭田雨的微博伤感说说(在狂风吹不散的夜里,烟雾缭绕)
  • 做人要真诚的名言警句【30句精选】
  • 荀文若的微信心情说说((四)大理的阳光和夏天的一样)
  • 以师德为主题的演讲稿【79句精选】